03.07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文/淺淺媽媽育兒經】一個80後寶媽,家有女寶一枚,喜歡讀書寫作,喜歡分享備孕、孕期、育兒知識,喜歡我的文可以關注我哦!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導語: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是“多動症”,其實只不過是孩子好動調皮而已,不應該過早給他貼上“多動症”的標籤,針對個別真的是多動症狀況的孩子,家長應該先反省一下自身。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有個媽媽認為自己的女兒是“多動症”,就帶孩子去醫院諮詢。

這位媽媽說自己的女兒太淘了,如果是男孩就好了,她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文文靜靜的,但是平時孩子的小動作太多。

醫生在諮詢情況的過程中,孩子並沒有很大的動作,只是偶爾的走走神、撓撓頭。她媽媽邊跟醫生交流邊盯著孩子,孩子一旦出現了她認為的典型動作就接著給指出來,孩子倒是沒有多大反應。

然後再和孩子單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很健談、有禮貌,沒有扭捏感。不過過了會兒就覺出了孩子無意識的動作多了。她媽媽突然探進頭來,跟女兒說,你聽話,好好跟醫生說。然後對醫生點點頭就出去了,被孩子這麼突然的進來,孩子就安靜下來了,後來她媽媽又進來一次,雖然被媽媽打擾,但是交流並沒有受到影響,只不過媽媽的這種行為讓人很無語。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家長總會把醫生當成一種威脅,做出干擾性的事。就像上面媽媽的做法,會“偷聽”、“找理由進入探聽消息”等,醫生跟女孩說她媽媽對她很不放心啊,女孩以很無奈的語氣說,她媽媽就那樣,看來已經被媽媽的行為弄得疲沓了。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醫生結合以往的案例,找到了孩子這種“多動”的根源,問題就是出在媽媽身上,跟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係。具體如下:

(1)孩子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

她受到了媽媽平時對她管教方式的影響,媽媽對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無意識地表現出一些動作。從媽媽的言行可以看出媽媽的焦慮,對孩子總是不放心,過度的焦慮傳到孩子的身上,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往往媽媽焦慮,在焦慮的狀態下會讓孩子出現一些小動作來掩飾自己的內心。

媽媽把自己的情緒焦慮轉變成對孩子的關心,而且是過度的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她都想掌控,有的家長會偷看孩子的日記來看看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這種每時每刻受到家長監督的狀態會讓孩子坐立不安,往往就會出現一些小動作。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2)不穩定的規則導致。

聽孩子的談論,醫生髮現在這個女孩的家中,媽媽的話就是規則,而且規則還不穩定。比如媽媽情緒好的時候,看孩子要睡覺了,她卻要充分地發揮一下母愛,陪孩子親子閱讀或做遊戲,並說好第二天繼續。但是第二天的時候,媽媽情緒不好,看到孩子還不睡覺,這時就不顧之前跟孩子說的話了,反而訓斥孩子這麼不聽話,這麼晚還不睡覺。

你看,所謂的規矩就是媽媽的情緒決定,心情好怎麼看孩子都順眼,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換衡量孩子的標準,那同樣的行為就會出現不同的標準。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家長不要光看表面,孩子表現出多動,不一定是真得有多動症,多動症一般在上學後表現的明顯,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等。孩子一般表現出來的多動,無非是他活潑好動而已,不過對於孩子的多動行為,家長應該反省一下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多變造成的。

家長對孩子不能夠過度的關心,太過度會讓孩子走極端,讓孩子變得太懦弱,失去信心。孩子早晚是要獨立的,我們不可能管孩子一輩子,總是監控孩子的管教行為是不正常的,家長的情緒焦慮、過度關愛,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受父母情緒的感染,變得放不開,不能正常的交流。


媽媽認為孩子多動,醫生找到根源:與媽媽“不穩定”的情緒有關

你家孩子有多動的行為嗎?如果有的話,先反省反省自己吧!不要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看心情看情緒而定!不過如果孩子的多動有點嚴重的時候,需要及時糾正,免得影響到正常交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