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作为开国皇帝的刘秀,无论文治武功都是顶尖水平,但为什么有人觉得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

好个影视


刘秀是历史上广受赞誉的皇帝,但是,他的知名度却并不高,远不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样的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秀剧照)

说刘秀是一个广受赞誉的皇帝,确实不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其一,刘秀很好地处理了开国功臣的问题。

在处理开国功臣的问题上,最遭人诟病的是朱元璋和刘邦。

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不过多多少少有一些被逼无奈。确实是刘邦很猜忌功臣,那些功臣确实又有造反之心。两相作用,互相猜忌,矛盾就越搞越大。功臣们被逼造反,刘邦也穷于应付,最后就出现了那样的悲剧。这事表现出刘邦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其政治手段其实并不是很高明。朱元璋则更加冷酷无情,一开始就有意地要打击功臣,找功臣的不是,把功臣的问题放大,最终屠杀了不少功臣。他的这种做法,把开国功臣的问题极端化,变得不可调和,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开国功臣问题处理得最好也最有名的,是赵匡胤。不过,赵匡胤处理这个问题是有前提的,因功臣们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同时赵匡胤这个人也比较仗义,“用金钱换功名”,所出的“价钱”也不菲。换成别的皇帝,没有这个条件,这件事肯定做不好。同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整个宋朝的军事变得比较软弱,造成北方部落的势力做大,给后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刘秀处理功臣问题的办法,并没有引起后世足够的重视,但是他的方法其实是最好的。他所做的,就是大肆封侯。刘秀一共封了三百六十多个列侯,其它爵位的分封更不在少数。

刘秀因为封了不少侯,实际上每个侯所占的资源就比较有限。毕竟蛋糕只有那么大,让更多的人来切,每个人得到的肯定很少。刘秀实际上是继承了汉武帝“推恩令”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的。他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功臣们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削弱东汉的军事力量。

(赵匡胤剧照)

其二,刘秀复兴了一个王朝并且没有以失去土地为代价。

历史上一个王朝覆灭后,对它进行重新复兴的不在少数。比如,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了南宋。明朝灭亡后,朱由崧等人建立了南明。

但是,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南明,其实都是以失去部分疆土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苟且偏安,并不算真正的复兴。

但东汉不一样。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后,和西汉比较,并没有丧失什么国土。而且整个东汉政权,各方面也都并不比西汉差。可以说,东汉的复兴,是完全的复兴。这一点,历史上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够达到的。

(汉武帝剧照)

其三,刘秀是历史上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皇帝。

历史上那些很出名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善始善终。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唐太宗晚年的怠政,宋太祖的继承人问题。总之,这些非常出名的皇帝,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可是,刘秀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出现,而且能够做到善始善终,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

刘秀的作为,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称赞。连润之先生也评价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连用三个“最”,这份评价,实在是不低的。

不过,就算被伟人用三个“最”来形容,但是,刘秀实际上在后世的名气却并不大。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恰恰是刘秀会做事,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因此在他统治期间,没有闹出什么动静,功臣们矛盾不多,边关问题不大,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康。其实,这也是与整个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非常合拍和谐的。而后人所能记住的,以及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那些不合拍不和谐的惊天动地的事情。

也因此,刘秀在后世中的名气并不大。

(参考资料:《后汉书》《东观汉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称为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帝王,没有什么明显的毛病。都是开国皇帝,刘秀不像他的祖先刘邦那么“无赖”,也不像朱元璋那么心狠手辣,也不像赵匡胤那么忘恩负义。而且刘秀还是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太学生出身),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晚婚皇帝,同时还是自由恋爱。

在各大型王朝中,东汉的开国史可以说是最不出名的,名气低的近乎可怕。但是刘秀创建东汉的过程,遇险次数之多,也鲜有帝王能及。拥有传奇经历的刘秀,自然也是流传着很多故事,有些就慢慢演变成了成语。咱们就来盘点一下和刘秀有关的几个成语,有几个都是大名鼎鼎。

绿林好汉。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荆州发生饥荒,于是王匡、王凤等人被饥民推为首领,啸聚在绿林山。绿林山在哪呢,湖北省荆门市代管的京山市有一座大洪山,就是当年的绿林山。后来马武、王常、成丹等人也率部加入,渐渐发展到8000多人,自称为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后来各种小说中的“绿林好汉”,出处就是从这里来的。

刘縯、刘秀兄弟也在南阳起事,组成“舂陵兵”,成为绿林军主力四大派系的一支。换言之,温润如玉的光武帝刘秀,也曾是绿林好汉。只不过,刘秀没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

推心置腹。刘秀率军打败了铜马军,铜马军最后向刘秀投降。结果还没有完全接受投降,高湖、重连又率军前来,与铜马军合兵一处,铜马军也出尔反尔不肯投降。刘秀又率军与之大战,最后把他们打败招降,封他们为列侯。可是他们觉得自己之前出尔反尔,心里十分不安。刘秀知道他们的心事,令他们各自回营安抚士卒,而自己轻骑入他们营中视察,一点也没有防备和不信任他们的表现。降军都说“萧王(刘秀)推赤心置于人的腹中,我们愿意为萧王卖命,乐为之死!”都死心塌地归服刘秀。

有志者事竟成。刘秀派耿弇攻打占据青州十二郡的张步。张步派大军分别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对抗耿弇。后来被耿弇一一拿下,张步亲率大兵反攻临淄。临淄城外一场血战,耿弇大腿中箭,但他砍断箭杆,带伤战斗。他的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军势大,应该暂避锋芒,等待援军到来。

不过,耿弇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的局面留给援军,坚持奋勇作战,最终大败张步军。刘秀大喜,前来劳军,在众将前称赞耿弇说:“当时你在南阳要求来平定张步,我还担心你口气太大,牛皮吹破了难以收场。现在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清初才子蒲松龄因此创造了一副家喻户晓的对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然,这副对联写的不是刘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披荆斩棘。这两个成语都和冯异有关。“大树将军”冯异是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冯异任征西大将军,会同邓禹、邓弘进军关中,进攻起义的赤眉军。但是赤眉军气势正盛,交战不利,冯异兵败,退于渑池附近,筑城坚守。后来冯异用计,假扮赤眉军发功进攻,最终取得胜利。捷报传来,刘秀下诏称赞冯异,其中有一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冯异平定关中之后,长期重兵驻守长安,于是有人就开始向刘秀打小报告,说他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刘秀对冯异十分了解,一点也不怀疑他。直到后来冯异回到洛阳之时,刘秀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对着满朝大臣说:“冯异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劈开了丛丛荆棘,扫平重重障碍,平定诸郡,是有功的冠军之臣。”

得陇望蜀。刘秀命将军岑彭进攻西城、上邽,在战前,刘秀又给他写信嘱咐他,如果西城、上邽拿下来,就应该顺势而为,进攻蜀地的公孙述。他又自嘲说:“人都是不知满足的,既然平定陇地,又想要进一步平定蜀地。每发一兵一卒,让大军继续征战,我都会多出几根白头发。”得陇望蜀的本意,是指刘秀运筹帷幄,提前谋划。刘秀就是按照这种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战略指导,最终扫平各方割据势力,平定全国,表扬他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现在这个成语成为贬义,指的是人贪得无厌,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置之度外。刘秀基本扫平了全国,这时没有平定的割据势力,只有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个军阀了。隗嚣表面上向刘秀称臣,表示归顺,实际上只是拖延。而公孙述自称蜀帝,拥兵四川地区。刘秀的大军已经连续征战多军,十分辛苦了,这两个地方交通不便,攻起来非常吃力。刘秀知道他们翻不起什么大浪,于是选择先让军队休养和整顿,恢复战斗力。他对众人说“就置此二人于度外耳”。后来刘秀军休整后,终于先后消灭了这两个割据势力。

乐此不疲。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经常和朝中的公卿、郎、将等有学问的大臣一起讲学,钻研经学道理,经常到半夜才休息。皇太子看他这么辛苦,怕他身体吃不消,于是就劝他,父皇您有大禹和商汤的圣明,但却不像黄帝和老子注意修身养性,希望您能注意保养身体。刘秀听了回答,“我自乐此,不知疲也”。刘秀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感,是发自内心的把繁重的工作当作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才会不知疲倦。

手不释卷。东汉末年,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相继死后,吕蒙成为东吴的大都督。但是吕蒙没太有学问,孙权曾告诉他,“光武帝的军务那么繁忙,还手不释卷,你要多读书。”吕蒙受到刘秀事迹的鼓舞,也开始抓紧时间不断学习,很快就得到了很大提升,让人惊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不再是以前那个让人轻视的吴下阿蒙了。

糟糠之妻。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寡居在家。刘秀怕她心情抑郁,想要给她再找一个丈夫,于是问她有没有中意的人。湖阳公主看中了大帅哥宋弘,告诉刘秀:“宋弘容貌威严,品德高尚,别人都比不上他。老姐我非宋弘不嫁。”刘秀就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召见宋弘,谈话中,刘秀试探宋弘,问他:“俗话说,人的身份显贵了,就会换一批人做朋友,富裕了,就会娶新人做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听了,就知道刘秀想干什么,严肃的回答说:“不是这样,我听说的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才是应该坚持的品德”。刘秀知道宋弘心中有铁,只能回头对湖阳公主说:“算了,换个人吧,宋弘这家伙软硬不吃,你根本没戏。”

刘秀虽然为了自己的姐姐去试探了宋弘,但是他自己也是一个对爱情忠贞的人,除了对郭圣通。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是不多见的。能与之相比的不多,只有五代朱温之于张夫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于马皇后。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首先,刘秀的文治武功绝对一流,丰功伟绩在华夏历史上屈指可数,毛泽东主席曾经盛赞他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最有学问的皇帝。至于知名度他本该享受最高级别的知名度,可是他的名气相比于其他开国帝王小了点,我想原因有二。

一、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大家都知道大汉王朝是刘家开创的,分为两个时期,刘家或者当时都说汉朝,是史学家把他拆分为东汉和西汉的,西汉前期有刘邦一代布衣打下天下,后有文景之治盛行局面,中有刘彻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后有昭宣之治,被后人称为强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西汉,所以刘秀农民起义建立的东汉知名度被西汉给掩盖过去了,毕竟是第二次起兵,对于老刘家不新鲜。

二、刘秀性格内秀,在位实行中兴怀柔政策,大兴儒学,少用兵,致力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也使他落下个善待功臣,中兴盛世,再造乾坤的好名声。但同时也体现不出他的霸气的一面,像刘邦,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康熙和毛泽东为了千古霸业,为了国家安定,一劳永逸,哪个不是对外数次用兵,所以刘秀的知名度也就相对小了点。





双双53233


刘秀不像秦始皇,开创了一个时代,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刘秀不像刘邦,流氓出生推翻大秦,楚汉争霸。打败比自己实力强劲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第二个大统一王朝大汉。

刘秀不像李世民,搞个玄武门兵变这个传奇的事件,杀弟逼宫,篡改史书标榜自己。

刘秀不像朱元璋,平民草莽出生,确建立一个强大的大统一王朝。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论文治武功和帝王权术,在中国皇帝表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而且刘秀是皇族后裔,起点要比白手起家的开国之君高。刘秀运气比较好,一个位面之子干掉了一个穿越者。而且在统一的过程中,刘秀没有遇到比较强劲的对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比其它开国皇帝要逊色一些。

说句实话,刘秀虽然开辟了一个新王朝,但是仍然是用汉为国号。这难免被西汉的光芒所有掩盖,再说在东汉皇帝表中,除了刘秀这个开国皇帝有所作为外,东汉像样的皇帝没有几个。同样是以汉为国号,论后继之君的作为远没有西汉那么耀眼。这也使刘秀随着东汉王朝的质量一样掉价。

不过东汉王朝后期政体也是源于刘秀挖的坑,刘秀是靠士族上位的。新朝的快速瓦解就是因为王莽超前的政治观念得罪了士族,随着刘秀东汉的建立,门阀士族也随之扩大形成。影响了后世中国几百年的历史。

刘秀虽然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但是他跟杨坚一样,虽然都是帝国的开创者,也是盛世的缔造者。但是创业建国之路都比较顺风顺水,各人起点也高,没有其它开国之君那么传奇,没有太多让人饭后茶余谈论的史料。横扫六合的秦始皇,楚汉争霸的刘邦,玄武门兵变的李世民,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纵横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讨饭皇帝朱元璋。和他们比起来,自然是不够耀眼。但是要比司马炎,努尔哈赤这种名声要大得多吧。


新和时代母婴1


历史上赞誉不断的皇帝一般没有多少个,而刘秀就是其中之一,即便如此在一些原因的情况下导致刘秀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在这里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下大势。

遗留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西汉末年朝廷的腐败,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老百姓获得的耕地越来越少,根本就没法生活,即使是上面下令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贵族、诸侯的权利,不能拥有超过1三十倾的田地,家中的奴婢不能超过两百,等等。但是本身贵族以及富豪们关系网和权力根深蒂固,法令一出犹如一纸空文,依旧没有作用。



也直接导致后来王莽褚篡汉,执政十五年,王莽篡汉算是时代的选择,因为整个社会危机非常严重,而刘秀能够恢复汉室也是天下大势。

王莽政权结束之后天下大乱,刘秀靠着背景和能力披荆斩棘,恢复汉室。但是这段时间非常混乱,加上前汉后汉的影响,直接导致信息量多大,难以记住。

东汉是一个开过非常平淡但是亡国却很绚烂的国家,发展过程中底下的谋臣以及人民比皇帝还耀眼,即将亡国的历史更是耀眼无比。


个人因素

还有一些特例原因,比如没有特殊新闻、看起来没有缺点。为什么说这两个问题呢?

历史名声大噪的人物要么是创造出一个盛世,要么是实施暴政,暗无天日,要么是创造一个逆天的历史。

而王莽没有什么建立朝代之后将功臣杀戮殆尽,也没有后宫三千独宠一人,更没有什么宦官干政、没有贵族豪门的生死恩怨,整个人生看起来就像一个标杆,毫无缺点。就像一张大众脸,过眼烟云,转身就忘记。


空梦历史



题主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得出答案了吧?觉得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实则光武帝刘秀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低,评价也非常高,但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知名度很低的感觉呢?风情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

刘秀自地皇三年(公元22年)起兵到玄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称帝,途中顺顺利利,无非就是历代开国君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又一次重演,一直到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光武帝再次统一中华,刘秀登基后又当了12年的皇帝,遗憾的是在此期间他依旧没有发生什么比较厉害的事情,依旧是那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绩,作为古代帝王,往往决定其知名度的并不是是业绩(治理水准),还有黑点和谜团,遗憾得是光武帝什么都没有。

第二点:太完美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被史学家,历代臣子最为推崇的皇帝,没有之一,更是成为多位帝王的人生偶像,做人处事均效仿光武帝刘秀,刘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圣人,什么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大杀功臣、弑兄杀弟刘秀都没有干过,云台二十八将,全部善终,如果刘秀杀他几十个,你可以看看刘秀的知名度又是如何?刘秀本人的结局也很明了,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没有丝毫的话题性。

第三点:开国过程不曲折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一个好的故事必然是曲折的,主角一般都要九死一生才能获得成功,然而刘秀可并非如此,和刘秀竞争天下的对手,刘秀无论身世、实力全都甩了对手几条街,像王郎、刘盆子、刘永、彭宠、张步、公孙述等人,除了公孙述折腾了刘秀几年,其他的实力刘秀打一个灭一个,红花还需绿叶衬,龙争虎斗的对局才有看头,像巴西队踢中国队这种一边倒的局面,可观性很差,观众也很少,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刘秀的“默默无闻”。

第四点:没有那种千古无人,后无来者的改革

相比秦始皇,刘秀只是重新光复汉室,没有开疆扩土之功;相比于汉武帝,刘秀没有东并朝鲜、南灭南越、北击匈奴的辉煌战绩;相比于唐太宗,刘秀也没有征高句丽、灭东突厥等令人肾上腺素激增的豪言壮举;相比于隋炀帝,刘秀也没有炀帝的改革科举、兴建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重大改革,相比较前朝制度,刘秀只是微调,其他制度完全照搬西汉制度。这么“平反的一个人”

你让他火起来的确也有难度。

第五点:皇室正统,身世明了

刘秀为太祖刘邦九世孙,从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路顺下来,舂陵节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令刘钦,记载清楚,毫无谜团,振兴汉室名正言顺,根本没有其他弑君夺位皇帝的“名不正言不顺”给人们带来的猎奇感。

第六点:太子

太子一直是皇帝名声的主要来源,唐高祖玄武门之变,康熙帝九子夺嫡都能被编剧写烂,我们再来看光武帝呢?光武帝原太子刘强当了十五年太子,时局突变,母亲被废,刘强认清现实,不争不抢,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当自己的东海王去了,后汉明帝刘庄上位之后,也从未难为过他这位“太子哥哥”,刘强最终也得以善终,这要是写成剧本,难不成是宣扬佛系文化的电视剧吗?

第七点:现代人的信息来源

我想现代大多数人对于古代人物的了解,其主要来源都是历史剧和戏剧,和清朝不同,光武帝所在的东汉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光武帝一帆风顺的一生,要是写成电视剧肯定是一个“流水账”,相比于其他开国皇帝,刘秀的一生可谓“平淡如水”,古代的皇帝实就是影视圈的明星,怎样的明星知名度高?就是要高调做事、花边新闻满身的,这样才有曝光度,才有人关注。但遗憾的是,光武帝是一位正人君子,这也导致了几乎现代没有任何历史剧是专注于描写光武帝中兴那个年代的故事,反而清宫戏,三国戏,秦国戏,都能让编剧写烂,其知名度自然也就高了。

其实类似于光武帝这种情况的皇帝并不在少数,也有许多帝王像光武帝一样有作为,只是因为自身实在没有什么写点,且过于偏,可怜到了人们都不知道这位人物的凄惨地步。如:南唐烈组李晟、后周世宗柴荣、汉宣帝刘询等等。


风情侃历史


一、东汉在历史上影响度、知名度与西汉、唐朝相比相对较低,影响了刘秀知名度。

二、刘秀打江山,建立东汉王朝非常不易,但是东汉是西汉王朝延续,影响了刘秀知名度。

三、东汉距今时间较远,影响了刘秀知名度。

四、现今有关东汉的影视作品较少,影响了刘秀知名度。像清宫戏多,康熙、乾隆等知名度高。

五、巜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畅售小说,有利于提高知名度,而没有这样文学名著来描写刘秀,影响了刘秀知名度。

六、杨坚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因为他结束中国数百年的南北朝局面,刘秀建立的功业没有如此显眼。

七、刘秀集中萧何、韩信、张良汉初三杰的才能,是封建皇帝当中学历最高之一,但是行事、办事比较低调,不好大喜功,不喜欢张扬自己,这也影响刘秀知名度。

八、刘秀做的事情基本中规中距,没有什么特别过激行为,像杀功臣了,对外发动战争了等待,这样也影响刘秀知名度。


大白白野


在天朝名气不高=在历史上名气不高吗?

一百年不到的天朝代表了整个两千年历史?

刘秀在历史上知名度根本不低,古籍搜索他的名字出现的次数排第一还是第二,这说明以前很多人提起他。

尤其是在宋朝,刘秀名气简直不要太高。赵匡胤就是刘秀的头号粉丝,他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学刘秀的。

现在这些名气高的皇帝也就清朝那几位吧,康熙乾隆,都是靠电视剧出名的,有什么用?说明他们在历史上地位最高吗?可能吗。

衡量一个帝王也就两项,文治武功,刘秀武功还用说?毛主席说他最会打仗的皇帝,代表之战【昆阳之战】有哪个皇帝能有这战绩?

至于文治,光武中兴还不够说明情况?历史上有几个既是开国皇帝又是中兴之主的?

文治就是看国家人口的发展,农业的恢复。

刘秀建武十二年平定天下,建武十三年统一人口,当时人口是西汉盛世的十之一二,大约在一千万左右人口,到中元二年,人口两千一百多万,二十多年人口上涨了一倍,这在历朝历代又几个帝王有这政绩?干了人家三代干的事。

是不是那种毁誉参半的才叫知名度高。


故园拾梦


一、因为刘秀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开国皇帝,而是“中兴之主”

虽说刘秀有开国之实,却没有开国之名。刘秀的庙号是“世祖”,世祖虽说和“高祖”、“太祖”这样的庙号一样也带一个“祖”字,代表的意思却大不相同。“世祖”一般不是王朝的开拓者和建立者,而是在王朝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创新者和改革者。刘秀给自己的评价和定位就是汉朝的中兴之主,是结束王莽篡汉后混乱时代的汉室继承人。

二、汉朝作为最强大的封建王朝,英明神武的皇帝实在太多,刘秀所以显得不那么起眼

因为刘秀是西汉皇族,并且也把自己定位为中兴之主,所以当刘秀建国后,并没有更改国号,仍然将国号定为“汉”。这样一来,人们提及汉朝的开拓者,往往指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再加上汉朝接连出现过几个知名的皇帝,如击败匈奴的“汉武帝”,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所以开创了东汉王朝的刘秀就显得有些名声不显,甚至还不如后世想再一次给汉朝续命的刘备粉丝多。

三、汉室宗亲的称号成就了刘秀,也让刘秀难以脱离这个束缚

刘秀号称“位面之子”,他简直是像小说中有着“猪脚光环”的主角一样,一路开挂,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其中,刘秀“汉室宗亲”的称号给刘秀带来了不少助力。因为西汉王朝并不是因为制度腐化,百姓揭竿而起而被推翻的。而是因为权臣把持朝政,篡夺了皇位。所以民间人心还是向着皇室正统的,这在刘秀创业初期给刘秀带来了很大的助力。但是当他成功的坐上皇帝宝座后,发现自己并不能脱离汉朝的影响,作为一个新的朝代的开国皇帝。所以最后只能当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兴之主了。


胖哥侃历史


刘秀是南阳人但是很多南阳人都不知道不了解,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太牛逼了,牛逼到没法说,结果很牛逼过程很牛逼但是牛逼到无话可说,昆阳一战面对几十倍的敌人碾压一样胜利,收起来刀就落了胜利了,没什么故事情节啊,不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经历太多磨难太多战争,手下又有太多能臣猛将,刘秀人家是位面之子得天下就想成人脚踢幼儿园一样没什么好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