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前言

宋太祖趙匡胤或許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對兵權收放問題最耿耿於懷的封建皇帝了。自趙匡胤開創北宋帝國以來,就不斷出臺各類政策削弱武將集團的勢力,並且對兵權的行使設立了嚴格的條件,即從一開始的杯酒釋兵權到後來的樞密院、三衙共掌軍權。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北宋繁榮的城市

趙匡胤在兩度拆離兵權後仍不滿足,繼續增強中央對地方軍事實力的壓制,以達到使地方沒有任何顛覆宋廷統治的條件的目的。比如擴大中央禁軍的規模和裝備最為優良的武器裝備,而地方的廂軍等兵種只能裝備一些普通兵器。

在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北宋帝國確實有效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篡權奪位的現象發生,但卻使北宋帝國整體的國防力量一日不如一日,軍中的腐敗現象也愈發嚴重起來。此舉雖然是受當時形勢影響的無奈之舉,但也確實有些過於激進,以至於嚴重影響了北宋帝國軍事力量的維持和發展,更是間接影響了北宋帝國的滅亡。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宋太祖趙匡胤



兵權回收中央,削弱武將的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帝國後,為了防止武將手中兵權過重而影響到皇權的穩定和地位,於是對其進行了大幅度削弱。首先便是將調兵權和掌兵權分離,將調兵權的權力劃撥給樞密院,統兵權則劃撥給三衙,分別為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每當遇到戰事時,由皇帝決策是否派兵、派遣哪裡的兵、派遣多少兵馬出戰。旨意下達後由樞密院向各地軍隊下達調動令,隨後三衙會派遣武將前往領兵作戰。當戰事結束後,武將回歸三衙,兵權重新收回至樞密院手中,這便是北宋調兵時的全部邏輯。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宋朝騎兵部隊

同時,為了進一步削弱三衙的地位和實力,宋廷將三衙的最高軍事長官設立為十人左右,這些人處於平級關係,互不統屬,全部向皇帝直接負責。如此,就能夠有效避免三衙在唯一一名最高軍事長官的帶領下對皇權產生軍事威脅。設立多名最高長官可以讓其互相牽制,以達到削弱三衙的目的。

當然,皇帝擁有全國兵馬的最高統治權。也就是說,皇帝同時擁有著調兵權和掌兵權,這也是合理現象。雖然宋軍名義上為"國家的軍隊",但國家卻是宋帝"一人"的,所以國家之兵自然也就是宋帝之兵。《三朝北盟會編·李綱辭知樞密院》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臣知樞密院事竊惟和議既成金人擁重貲邀名鎮不戰而得所欲,臣為私心痛之。既乖臣本志兼統軍事,豈其所宜祖宗舊法,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軍,兵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今臣既統行營之兵,又制樞密之令,考於舊法未見其可臣竊謂羯寇。"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抗金名臣李綱

從上述史料我們可以清楚看出當時的兵權早就遭到了拆離,並分歸不同的機構統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制度逐漸展現出了它的弊端,並且嚴重影響到了宋帝國的國防力量。這一時期調兵權和掌兵權開始出現了合二為一的趨勢,皇帝也願意打破祖制,將兩大兵權合二為一賦予臣下,這也是國家危亡之時的情急之策。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雖然依舊沿襲了前朝制度並設立了宰相,但宰相無權干預軍事事務,並且宰相也不得兼領軍中職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慶曆年間才發生轉變,到了南宋時期,宰相甚至可以兼領樞密使一職,這便宣告自北宋初期定下"宰相不得干預軍務"的定製遭到了嚴重破壞。

為了削弱武將集團的地位,自宋太祖時期起,就逐漸定下了文強武弱的定製。比如官居一品的將軍在與官居一品的文臣相見時,將軍需要向文臣下馬行禮。但為了避免過度打壓武將集團而引發政局不穩的情況出現,宋廷採取發放高額俸祿的方式來穩定武將集團。宋廷此舉也算是完成了當初"杯酒釋兵權"時宋太祖對滿朝武將的承諾。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在筆者看來,宋廷對於武將一直保持著相當強烈的戒心,時刻擔心武將集團會效仿宋太祖趙匡胤那般,借國家之兵推翻宋帝國的統治。歷代封建王朝雖然都對兵權十分重視,並也擔心武將擁兵自立,但從未像北宋這般強烈。其他封建王朝通常都將兵權一分為二,調兵權和掌兵權分別交付於兩個政治機構進行管理,如此就可以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但北宋卻在分散兵權後再一次將掌兵權一分為三,交付於三衙進行掌管。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史中較為少見,也可以看出宋廷對於兵權的收放一直耿耿於懷。

擴大禁軍與廂軍之間的兵員素質差距,削弱地方的軍事力量

北宋軍隊主要由五大兵種共同構成,分別為禁軍、廂軍、役軍、鄉軍和蕃軍。其中以禁軍的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戰鬥能力最強。無論是平定內亂還是對外作戰,都主要由禁軍承擔。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廂軍多數時間只是充當勞役

而廂軍的戰鬥能力非常低下,通常只負責一些雜亂的軍務。朝廷也不對廂軍下達作戰任務和訓練任務,致使這些士兵基本上沒有多少戰鬥力。如果非要給廂軍劃定義務,那便是在帝國各地城池受到敵軍侵襲時,則由當地廂軍等先行擔任防守任務,等到禁軍支援抵達後便轉化為輔助作戰部隊協同作戰。《宋史·兵志·招募》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方其募時,先度人材,次閱走躍,試瞻視,然後黵面,賜以緡錢、衣履而隸諸籍。國初因之,或募土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隸給役。取之雖非一途,而伉健者遷禁衛,短弱者為廂軍,制以隊伍,束以法令。當其無事時,雖不無爵賞衣廩之費,一有徵討,則以之力戰鬥,給漕輓,而天下獷悍失職之徒,皆為良民之衛矣。"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宋軍精銳:禁軍

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北宋徵兵的方式為募兵制。在募兵活動結束後,宋廷會對兵士進行等級劃分,將身體素質良好的士兵劃入禁軍的作戰序列,將那些老弱兵士劃給地方的廂軍管轄。同時,禁軍當中的老弱病殘也會被下放至廂軍,以此保證禁軍時刻擁有著最強的戰鬥力。

在筆者看來,宋廷此舉確實有效避免了地方軍事長官割據自立,意圖顛覆宋廷統治的可能。但刻意削弱廂軍的兵員素質會給帝國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首先,廂軍戰鬥力的缺失會直接導致地方的不穩定。在太平盛世之時尚且無礙,但一旦地方出現起義活動,廂軍完全沒有能力獨自承擔起鎮壓任務,只能夠等待禁軍的到來。受科技水平因素限制,禁軍從出發到抵達戰場需要耗費相當長久的時間,然而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很有可能在禁軍抵達時該地已經淪陷,從而白白錯失了有利戰機。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北宋末年方臘起義的發起者方臘

其次,宋廷在削弱地方軍戰鬥力的同時,也忽略了對地方軍的管理和控制。導致廂軍等兵種的軍紀作風極差,嚴重影響到了宋軍在百姓心中的總體形象,使軍民之間出現了許多矛盾。

再者,由於禁軍與廂軍的戰鬥力呈兩極分化的趨勢,這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危險的潛在風險,那就是一旦禁軍失控,宋廷將無力抵禦。即便廂軍的規模也十分龐大,但戰鬥力完全無法和禁軍相提並論,各地藩王也無力率本部軍士進京勤王。

擴大禁軍規模,併為其提供最為優良的武器裝備

歷代宋廷似乎都非常介意兵權的收放,在完成兵權的拆離後,宋廷再次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收繳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和兵權,並增大在軍事領域內的財政支出,建立並維持龐大規模的中央軍。《宋代軍權三分制研究》曾經對《宋史·兵志》進行整理並得到了以下數據:

"宋太祖朝開寶中,禁軍十九萬;太宗至道中,禁軍三十五萬;真宗天禧中,禁軍四十三萬;仁宗慶曆以來,全國總兵力為二百二十五萬,禁軍為八十二萬。"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北宋軍服

從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看出,禁軍的數量隨著北宋帝國的發展而逐漸增加,在全國總兵力中的佔比日益增高。在統治者看來,必須使中央軍的數量對地方軍的數量產生絕對的壓制,這樣才能夠安心。

宋廷為了擴大中央軍對地方軍的優勢,不惜耗費巨資為禁軍提供最好的武器裝備。無論是兵器還是護甲,全部都由朝廷供給。在北宋之前,歷代封建王朝大多不為軍隊配備作戰裝備,或是提供十分簡陋的裝備。如此,北宋中央軍的戰鬥力便與地方軍之間的差距更加大了。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裝備精良的北宋禁軍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增大了宋廷的財政負擔,使每年的軍費支出佔了全部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北宋鼎盛時期的財政收入還足夠養護這些禁軍,但隨著國力的衰退,養護禁軍的費用就成為一塊巨石壓在北宋統治者的胸口。

唐末以來節度使擁兵自重,反叛中央朝廷的歷史經驗讓北宋統治者在面對兵權的分離問題時如臨大敵。宋廷時刻擔心自己會步唐帝國的後塵,最終因地方兵權的擴大而導致中央朝廷失去原有的地位,這便是宋廷不惜一些代價也要保證中央的兵力大於地方的兵力的原因所在。

北宋統治者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都實行了哪些措施?

唐代因過度下放權力導致形成藩鎮割據局勢的形成



結語

綜上所述,由於北宋統治者對兵權過於敏感,導致許多不利於北宋國防發展的政策出臺,嚴重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為了避免武將擁兵自重,宋廷接二連三將兵權進行拆離,最終導致在戰事發生時朝廷的指揮效率下降,更是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士不知主將的作戰習慣、主將也不知道所率領的部隊士氣如何,戰鬥力如何。如此就會致使宋軍在戰場上的配合度下降,進而引發戰鬥力的下降。

雖然北宋不惜一切代價組建起了戰鬥力強悍的禁軍部隊,但正是因為給予這些精銳優良待遇,導致禁軍內部在和平時期出現了嚴重的腐敗現象。為了促進禁軍戰鬥力的提升,北宋設立了相當豐厚的晉升制度。但禁軍將士卻利用該制度虛報戰功,導致軍中軍官數量猛增,給宋廷的財政帶來了很大壓力。

北宋的禁軍非常類似清代的八旗軍,正是賦予給他們過於優越的地位和待遇,才導致戰鬥力日漸流失,最終在面對外敵的侵入時變得毫無招架之力。


參考文獻:

1.《三朝北盟會編·李綱辭知樞密院》

2.《宋史·兵志·招募》

3.《宋代軍權三分制研究》,龔延明著

4.《關於宋朝軍隊戰鬥力衰弱的幾點思考》,陳洲陽著

文章內容來自鈞儒歷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