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前幾天,看到有網友呼籲2020年取締網絡遊戲,結果引來一大批家長留言響應,紛紛表示孩子沉迷於遊戲,手機不離手,茶飯不思,視力下降,心思不在學習上,甚至還有家長說,孩子為了玩遊戲天天和父母鬧,家長管嚴點,孩子就離家出走,媽媽都氣得快抑鬱了。

事實上,孩子手機不離手,不節制地看電視玩遊戲,明明說好只玩幾分鐘,結果一玩就幾個小時,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癮

過去我們聽到“上癮”這個詞,就會想到吸毒的人、抽菸的人,這些是物質上癮。但是,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上癮不一樣,它是指人無法抵擋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短期內可解決深刻心理需求的行為,長期而言卻會造成嚴重傷害。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他們扔給電視機、iPad或手機,有些家長看到自己一兩歲的孩子能操作手機,還覺得很得意,實際上,這就是孩子刷屏行為上癮的開始。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網絡行為上癮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 強迫社交

什麼是強迫社交呢?其他的同學都在網絡上聊天,如果你不玩手機,就融入不了集體圈子。一名記者用了2年半時間走遍了美國,採訪了數百名13-19歲的女孩,幾乎每個孩子都使用一個或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身邊的人都在用網絡社交,她們表示,有兩種選擇,一是遭到社會孤立,二是強迫性地使用過度。

  • 忽略線下

一些孩子會覺得線下生活不重要,都是各自拿個手機或ipad玩。我們小時候,小夥伴在一起都是打鬧啊,做遊戲啊,現在的孩子,都是玩電子產品,把電子產品、虛擬世界當成了快樂源泉。

  • 過早地成熟

之前聽過一個孩子感嘆說,我的童年怎麼這麼快就消失了。因為她剛上初中,就不再玩任何小孩子的遊戲了,覺得小孩子玩的都是幼稚,所有的遊戲都是在網上玩,過早地涉及成年人的話題,過早地懂得成年人的世界。

  • 遊戲成癮

小孩子對於成癮性的抵制力是非常弱的,比如,五花八門的網絡遊戲和視頻,喜歡什麼就不斷地給你推送什麼,無時無刻不在“掠奪”孩子的注意力。越南遊戲設計師阮東因設計了一款叫“笨鳥”的網絡遊戲,做完這個遊戲後,他就體會到了這個遊戲的危害。他身邊的人都沉迷於這個遊戲中,他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他最後選擇關閉了遊戲。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為什麼孩子容易網絡行為上癮?

  • 成癮的生理性原因——大腦的快感

研究人員做了一項實驗:在一群老鼠的腦袋上插上一個電極,用電流刺激老鼠的大腦,觀察它們的反應。結果發現,大部分老鼠都害怕電擊,只有一隻表現得非常興奮,不僅不害怕,反而很享受,甚至主動追求電擊。最後那隻老鼠不吃不喝,無休無止地享受電擊,直至力竭而死。

最後,研究人員從那隻老鼠的大腦中取出電極,發現電極的探針彎曲了,剛好接觸到了老鼠的隔膜。

而這個隔膜是老鼠的“快感中樞”,當這一部分受到刺激,老鼠就會產生快感。

這一實驗在人體身上也得到了驗證,人對這種快感也會上癮。研究人員將探針插入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女士大腦的快感中樞裡,結果那位女士表示,她的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快樂。但是,只要研究人員一拿掉電極,那位女士的笑容就消失了,後來她迷戀上了那種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玩手機和網絡遊戲會上癮,就是因為大腦感受到了快感,刺激分泌多巴胺,要想持續獲得這種快感,就得繼續去玩,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 誘人上癮的外部因素——環境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將猴子放在實驗室的一個籠子裡,給它的大腦插入一個電極,但是控制權在於猴子自己,它可以自由地控制金屬棒發送電流。

結果這隻猴子,跟上面那隻老鼠一樣,不吃不喝地瘋狂按壓金屬棒。不同的是,研究人員把猴子帶出籠子,放在其他地方,沒過幾天,這隻猴子就沒了癮。但是,只要一帶回那隻籠子,這隻猴子就又開始按壓金屬棒。

研究發現證明,癮頭是鑲嵌在記憶裡的,所處的環境,就是誘發因素。只要改變環境,其上癮行為就會減少很多。

  • 成癮的生物學機制——痛苦的根源

心理學家說,幾乎所有的成癮,它的根源都是來自於痛苦。

有時候,我們為了逃避心理的痛苦,變成了藥物或行為的奴隸。比如,如果我們感到孤獨,就可能會投入到一款沉浸式的電子遊戲裡。

你知道嗎,一個人的成癮高發期是在青春期,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是比較多的,比如,學習的壓力,父母的壓力,社會的壓力、情感的壓力等等。

當然,我們要分清成癮和愛好的區別,成癮和愛好的區別在於,成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比如,孩子愛玩遊戲,可能並不是真的喜歡,甚至在內心深處也明白打遊戲不好,不應該這麼墮落,但是到了那個點,不玩心裡又難受,這就是上癮。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如何避免孩子網絡行為上癮呢?

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改變行為上癮》中,心理學家就給了我們答案。

01 讓孩子多參與自然交流活動,迴歸到現實中

對於擺脫孩子對網絡的行為上癮,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組織一群11、12歲的孩子參加夏令營,把孩子的手機、遊戲機等都沒收掉。然後讓孩子們學習使用指南針,學習生火做飯,面對面交流。

在露營期間,孩子們做了兩次“非語言行為診斷分析”測試,簡單來說,就是解讀陌生人的情緒狀態。在露營開始前,測驗結果並不理想,很多孩子做錯,但是經過短短4天后,錯誤率下降了33%。

由此,研究人員得出一個結論:讓孩子在自然環境裡多跟同伴相處,比用1/3的時間守著發光的屏幕表現得更好,也有利於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通過自然地交流,迴歸到現實世界當中來。

02 給孩子限定屏幕使用時間,把屏幕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實際上,孩子在2歲以前儘量不要接觸屏幕,家長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不打擾自己,就把手機或ipad丟給孩子。對於大一些的孩子,無法避免使用屏幕,畢竟,現在科技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接觸電子屏幕,現在孩子上網課啥的,都需要接觸手機電腦。

只要我們引導孩子,健康地、有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就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家長要把握三個原則

第一,給孩子規定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美國《連線》雜誌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對家裡每一臺設備都設定了嚴格的時間限制,他的5個孩子從不準在臥室裡使用屏幕。

第二,鼓勵孩子把屏幕裡的內容,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聯繫起來。比如,手機APP遊戲或者動畫裡,出現積木和球,那麼,事後就拿真正的積木和球給孩子玩。這種從屏幕到現實的橋接叫“學習遷移”,幫助孩子把虛擬世界和現實建立連接。

第三,積極參與比被動觀看要好。換句話說,一款需要孩子採取行動、記住信息、跟父母溝通的應用程序,比孩子只能被動吸收其內容的電視節目要好。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03 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和心理上的關懷

在記錄片《網癮》中,中國網癮治療第一人陶然教授就說過,那些網癮嚴重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孤獨。家長更多的是關心孩子的學業,而忽略了與孩子心理上的交流,沒能跟孩子成為朋友。所以,孩子就去虛擬世界尋求精神慰藉,尋求同伴的關懷。因此,家長要像朋友一樣,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尤其是心理上的關懷,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

04 與孩子進行動機性面談

讓我們與孩子溝通時,不要一上來就評判孩子的行為,比如,“你必須怎麼樣”“你不應該怎麼樣”“等命令的語氣,反而會導致孩子的排斥心理。尤其是當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時,他更不願意去改變。

我們可以試一試這樣跟孩子談話:你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的好處和害處是什麼?這個事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你有沒有替代的方法?動機性面談的重點就是,家長只是負責提問,讓孩子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進來,讓他自己去思考解決方法,找到方向,而家長只不過是把孩子引到正確道路上的領路人罷了。

孩子沉迷手機、網絡遊戲?家長用好這6招,幫娃擺脫“行為上癮”

05 給孩子構建一個遠離誘惑的環境

避免行為上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重新設計環境,讓誘惑儘量少靠近。比如,孩子喜歡手機不離手,刷短視頻,玩遊戲,那麼,在孩子學習和睡覺的時候,不要將手機放在臥室,改變那個容易讓孩子產生玩手機行為的環境,給孩子打造一個沒有手機的世界。

06 藉助負面反饋,家長和孩子互相監督,都不做刷屏者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都有刷屏上癮的行為,刷抖音刷劇停不下來,如果想孩子不要行為上癮,那麼,家長應該做好榜樣,自己在家也儘量少玩手機,引導孩子尋找網絡世界之外的快樂和充實感。樊登曾說,他的一些讀者反饋,跟孩子一起聽書後,孩子對手機沒那麼迷戀了,相反愛上了閱讀,實際上就是孩子找到另一種快樂和滿足。

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就是負面反饋,這是一種心理學的矯正方式,也是一種“厭惡療法”,

就是把你想要改變的行為與令人不快或厭惡的感覺搭配起來。比如,你想改變刷劇行為,你就給家人保證,如果看了,就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然後嚴格執行。在心理學上認為,人們對損失和負面事件的敏感度,遠遠高於對勝利和積極事件的敏感度。

有人說,每一個住在手機裡的人,都是當代的“癮君子”,從現在開始,改變孩子,也改變我們自己,從少玩手機、少打遊戲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