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大明風華》第10集的時候,朱棣遭到了刺殺,皇帝第一個懷疑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兒子太子朱高熾。於是就將原本屬於朱高熾監國的重任交給了朱高熙。朱高熙興高采烈的來到太子府,開始著手接過太子的權力,而朱高熾已經猜到了皇帝的想法,早早的就將所有的文書準備好,讓漢王朱高熙裝箱帶走。

在正史中,永樂一朝關於監國的記載一共是8次,太子朱高熾6次,長孫朱瞻基1次,趙王朱高燧1次,並沒有漢王朱高熙監國的記載。

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大明風華中漢王朱高熙

朱高熾六次監國

永樂時期,明成祖朱棣開始準備遷都北京,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了讓北方安定,先後發動了五次針對蒙古的戰爭,而在明成祖遠離京師的期間,先後六次讓皇太子朱高熾監國,時間長達九年零八個月

朱棣在第一次任命朱高熾監國的時候,就曾經說“唯文武除拜,四姨朝貢,邊境調發,上請行在,餘常務不必啟聞。”就是說,除了大明王朝的人事任免、外交、軍事行動這三項需要和皇帝商量以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由朱高熾全權處理。也有人說,永樂時期的民政成就,其實都是朱高熾的功勞。

朱高熾的第一次監國從永樂七年,為期一年零十個月;第二次監國是從永樂十一年,為期一年零九個月;第三次從永樂十五年開始,這次時間長達三年零十個月;第四次是永樂二十年三月,持續九個月;第五次是永樂二十一年,為期四月;第五次是永樂二十二年,為期四月,也是在這一年,朱棣在北伐過程中去世。

《大明風華》的故事開篇應該發生在朱高熾第二次監國之後,也就是永樂十二年。在電視劇中,朱高熾被取消監國資格的原因是因為行刺,而史書記載,這次取消其資格是因為朱高熾迎接皇帝遲緩而被罷免。

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朱棣為何對朱高熾百般刁難?

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朱棣對朱高熾百般的刁難。朱棣遇到刺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兇手是太子。如此猜忌之下,朱高熾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存在虎口之下,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皇帝砍了腦袋。劇中,無論是楊士奇被下獄、解縉被殺,還是重用漢王、趙王,都是為了抑制太子朱高熾勢力的發展。

監國讓朱高熾太子的地位穩如泰山,但同時監國也將皇帝的權力分割,對於皇帝來說這是一種權宜之計,更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比如說,南北朝、唐朝的時候,就發生過因監國而導致監國者權力氾濫,最後篡位的事情。

皇帝對朱高熾的刁難,其實並不是沒有原因,就像《大明風華》中朱棣對朱瞻基說的那樣:你知道這些年啊,各省、道、府、縣,各地方官,都出自你爹門下,不是太子府屬官放出來的,就是每年通過科舉你爹一手提拔上來的。別看你二叔、三叔耀武揚威,大明最有實力的,就是坐在你眼前這個太子爺

正是因此,皇帝不得不對朱高熾加以限制。也就有了朱棣制定太子監國的儀制,詳細規定了太子監國各方面的權力。君主專制之下的監國,雖說是擁有比較大的權力,但是最高的決策拳依舊掌握在皇帝手中,皇帝依舊可以輕而易舉的制衡監國權力。就像開篇提到的在《大明風華》中,漢王構陷太子,導致了監國權力的轉移。在真實的歷史上同樣是如此,甚至是比影視劇中為我們展現出來的更為血淋淋。

這種打壓表現在多次大案上,比如說解縉之案、耿通之案、黃楊之案等等。名為奪嫡之爭下的政治風波,其實就是大明董事長和大明CEO之間的權力交鋒。

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影視劇中的朱高熾

大明監國制度的作用

“國朝六飛在狩,必有居守”,監國制度在明朝是一項非常成熟的制度了。在整個明朝期間,監國制度對大明王朝的繼承者和無數關鍵時期,甚至是對後世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對監國者的影響。就拿朱高熾來說,無論是居守北平城,還是監國南京,朱棣都會委派很多的名臣賢士來輔佐朱高熾。在這過程中,無數的文臣儒士都簇擁在太子府周圍,這些人就會被打上“太子黨”的標籤。同時,朱高熾太子的地位也因得到了眾多文臣支持而得以穩固。

其次是對大明非常時期的影響。在非常時期,由監國者代皇帝行使權力,可以有效的維護國家的正常運轉。雖然朱高熾在位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但是他的在位期間為“仁宣之治”開了一個好頭。而這些功績,其實都離不開監國期間的鍛鍊。《大明風華》中為什麼漢王會處心積慮的奪取太子監國的位置?其實就是因為監國象徵的是皇帝的繼承者和代理者。監國制度也是加強皇位繼承合法性的一種有效手段。

明朝的監國制度,其實並不是獨立發展的。他的發展和東宮制度、內閣制度、兩京制度等等都密不可分的,他們是互相交融的一種狀態。

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監國制度和其他制度

監國制度和東宮制度

明朝監國的主體是太子,所以說,監國制度與東宮制度必然是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東宮的屬官在太子監國期間,有著重要的輔佐作用;而太子也會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提拔自己東宮的屬官,兩者相互促進。東宮屬官和太子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像上文提到的永樂十二年,在朱高熙的構陷下,黃淮等大臣下獄十餘年,牽連到東宮屬官達上百位。

監國制度和兩京制度

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北京的大變動時期,這時候的監國制度和兩京制度的配合最為緊密。朱棣遷都北平,不僅僅是為了繼承朱元璋的意志,更是考慮了歷史、地理、軍事、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之後做出的重要決定。

朱棣為了北伐,經常往返於兩京之間,並且長期在北京居住。這時候,行在北京和監國制度在此時就配合的天衣無縫。當南京為首都的時候,朱棣北巡由皇太孫朱瞻基隨行,則朱高熾監國南京;朱棣遠征漠北之地的時候,就會將皇太孫留在北京,太子朱高熾依舊監國南京。而定都北京之後,太子則監國北京,太孫則可以隨皇帝遠征。

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大明風華》中太孫朱瞻基

大明王朝其他監國情況

皇太孫監國

明朝一共出現了三位皇太孫,朱允炆、朱瞻基和朱由校。皇太孫制度對於皇帝和太子之間有著微妙的鏈接和平衡的作用,這在《大明風華》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皇太孫為平息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和猜忌出了很大的力。這種繼承製度,可以保證統治階級內部的順利繼承,從中可以看出,明朝十分重視對繼承人的培養和對嫡長繼承製的遵守。

朱瞻基在朱棣的培養下,利用監國制度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在朱瞻基留守北京的時候,當時的朱瞻基只有十三歲,雖然需要朱瞻基做決定的事情不多,但是如此也充分鍛鍊了朱瞻基的政治才華。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削弱太子監國的權力,而在北京的朱瞻基更是成為了前線、南京之間的彈簧,對皇帝和太子之間的關係起到了緩衝作用!

藩王監國

土木堡之變之前,英宗在出徵之前讓郕王朱祁鈺監國,但是朱祁鈺並沒有什麼實權,也沒有真正的替代英宗進行執政,當時明朝的所有政事,都由朝廷內閣和六部決策。

當土木堡之變發生後,英宗被瓦剌俘虜,朝廷出現了權力真空,當時的太子只有兩歲,不可能在大變之下迅速穩定人心。而當時監國的朱祁鈺,就成為了人們心中穩定軍心民意的最合適的人選。朱祁鈺就這樣被眾人捧上了皇位。

從《大明風華》看明朝的監國制度:大明董事長和CEO的精彩博弈

影視劇中朱祁鈺

結語:明朝監國和清朝監國

明朝與清朝的監國制度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皇帝在外出的時候,對權力分配和制約的不同。

明朝有太子監國、皇太孫監國、藩王監國,他們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著一定的權力,就拿朱高熾來說,他的權力當時非常大,除了外交、軍事、人事任命,其他的行政職權幾乎都可以自行決定。

而到了清朝,在皇帝出行的時候,即使有太子聽理,比起明朝時候的太子,清朝的太子基本上是一種象徵性的“吉祥物”。以至於後來,康熙直接連太子都不立了。清朝如此集中的皇權,即使是皇帝出巡的時候,也少有監國的事情。

監國制度,在清朝發揮的作用是極其微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