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隔壁老王么


一、 南北朝淝水之战

二、 三国汉中之战

三、 春秋末期柏举之战

四、 秦末巨鹿之战

第一战我认为是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为什么呢?淝水之战这场战役几乎要达到百万级别的战役水平了,纵观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战役规模超过他的了。当时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攻打东晋。北府军以七万人迎战,打败苻坚。而且苻坚当时的军队里还有大部分的胡人军队,胡人是游牧民族,天生体格粗壮,战力剽悍。要知道苻坚当时可是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一统北方的狠人啊。然而就是这样的狠人在南下东晋时被北府军打败,足以说明北府军战力之强悍。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北府军在极度弱势的情形下,都能大破苻坚,也说明北府军战力之强。

这场战役前秦:苻坚,慕容垂等。东晋北府军“谢玄、谢石,桓温,刘牢之等。

第二为三国时期的蜀魏汉中之战。

这场仗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大。我认为这段时期时整个三国最豪华的战役,没有之一。

汉中之战主要就是蜀魏两国,刘备除了关羽镇守荆州的三万兵马,留别几乎精锐尽出。参战有:张飞、马超、赵云、魏延、黄忠、法正、黄权等。魏国也不干示弱,出战的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双方基本都是精锐进出。

第三场为柏举之战

这场战役算然规模不大,但是架不住指挥者的名气,这场战役中有兵圣孙武和伍子胥参加,还有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倾举国之兵力,差不多三万人吧。以三万人的兵力战胜楚国20万军队,并最终攻破楚国的国都。所以把他列为第三。

第四为秦末巨鹿之战。

相信此战大家都不陌生。这场战争秦国名将为章邯、王离,还有诸侯联军,代表为:项羽。

这场战争秦国总兵力为40万,王离掌兵20万,而且还是九离军,妥妥的精锐部队。相反章邯就寒酸很多了,虽然也有20万军队,但是是临时一群刑犯组成,所以战斗力着实令人堪忧。最为重要的还是王离和章邯有龌龊,没能有效的组织其抵抗,而被项羽逐个击破。最终结果就是王离被俘,章邯投降。


这个历史很正


淮海大战,国共双方在关内能打的精锐都上了。

共产党方面,出动了在关内两个最大的重兵集团,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总共60万人加500万支前民工:

一、中原野战军

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两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不世出的英雄。刘帅和小平同志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开国元勋,小平同志还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第一纵队司令:杨勇,第二纵队司令:陈再道,第三纵队司令:陈锡联,这三个是开国上将。

第四纵队司令:陈赓,开国大将。

第六纵队司令:王近山,第九纵队司令:秦基伟,第十一纵队司令:王秉璋。这三个是开国中将。

二、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粟裕,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这三位一样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不世出的英雄。

第一纵队司令:叶飞,第十纵队司令:宋时轮,开国上将;

第三纵队司令:孙继先,第四纵队司令:陶勇,第六纵队司令:王必成,第八纵队司令:张仁初,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智,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志坚,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开国中将;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开国少将。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开国上将。

还不包括各纵队下面各师长,旅长,其中还有开国中将周希汉,杜义德这种悍将猛将。看看这阵容,

国民党方面,华东的所有兵团全上,从华中又抽调了黄维第12兵团,华中的嫡系只剩下了宋希濂第14兵团。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

第12兵团司令:黄维,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第18军,第10军,第14军,第85军,这是陈诚赖以起家的“土木系”骨干,第18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第2兵团司令:邱清泉,辖:第5军,第74军,第12军,第70军,第72军,第116军;这是当年杜聿明中国远征军的老底子,第5军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第7兵团司令:黄伯韬,辖:第25军,第43军,第44军,第63军,第64军,第100军。

第6兵团司令:李延年,辖:第39军,第54军,第96军,第99军

第9兵团司令:李弥,辖:第8军,第9军,第115军

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辖:第41军,第47军

第8兵团司令:刘汝明,辖:第55军,第68军。

加上两个绥靖区配属部队,国军部署在淮海战场的总共34个军,86个师,80万人的兵力。

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在淮海战场鏖战66天,双方精兵强将尽出,结果国军完败,被歼灭55.5万人,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1个绥靖区,解放军损失也达13.7万人。这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损失最大的一仗。


每日一段历史


淮海战役就是这样一场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一场伟大的战役。

我们看看当时我军都有哪些人参加:

总前委书记:邓小平。

总前委成员包括五人,分别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方面: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华东野战军方面:陈毅和粟裕

山东兵团:许世友,苏州兵团:韦国清

当然了还有很多将军,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都知道淮海战役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场伟大的战役,因为正是这一场战役,让我们彻底的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蒋介石的主力军,也是在这一次战役中被歼灭的。这一次战役之后,蒋介石不得不考虑退守台湾了。

可以说正是淮海战役的胜利,让我们走向了光明与和平。

这一次战役的大致是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粟裕的华野军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对峙。

蒋介石看到自己的第七兵团被围,他就临时组建了第十二兵团,有黄维带领来解救黄百韬。

当然了黄维并没有能够接触到黄百韬,他就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围住了。

就是在这个期间粟裕的华野军,歼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黄百韬兵败自杀。

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的对峙。

当时黄维的兵团被围困在碾庄一代,因为他们是孤军,这样的战役,打持久战是不利于他们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缺少粮食,缺少衣物,军心涣散.....。

在这期间蒋介石也在想办法营救他们,给他们投放粮食和衣物。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投放进去,而是掉到了我们的阵地上。

最后蒋介石不得不让杜聿明带领几个兵团来救黄维。

淮海战役的第三个阶段,粟裕的华野军对阵杜聿明兵团。

粟裕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就把目光放在了杜聿明身上。他深知绝不能给杜聿明和黄维碰头的机会。

否则,他们两人的兵团那么大,一旦他们合二为一,我们在想要歼灭他们根本就不可能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粟裕死死围住杜聿明的兵团不放。

最终,粟裕俘虏了杜聿明,刘伯承俘虏了黄维。

这两个国民党重要的高级将领被俘虏之后,也就标志着淮海战役我们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不才讲史


答:我来说两场吧。

第一场是长征初期的土城之战;第二场是长征的最后一战——山城堡之战。

土城之战,我军参战有毛、刘、杨三任国家主席,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杨得志、耿飚、张爱萍,七位开国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未来共和国多名高层领袖人物邓小平、陈云、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胡耀邦,以及陈赓、宋任穷等两百名将军,可谓战神云集,将星如雨,为世界军事史上绝无先例的一个伟大奇观。

不过,由于战前情报有误,我军以为敌军只有两个旅四个团,实际上敌军却投入了四个旅九个团参战。

另外,我军对川军的战斗力也估计不足,川军的后续部队在源源不断地加入,局面一直打不开。

最终,毛主席审时度势,放弃了歼灭土城附近的川军的战略意图,改变原定北渡长江计划,主动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将出奇制胜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四渡赤水,跳出了四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绝境。

山城堡之战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次战斗,也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

当时,我军经过长征,蒙受了重大损失,总数已不到三万人,装备十分低劣,又新到陕甘,立足未稳。蒋介石调动了260个团的兵力,从东南两面展开夹击,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我军且战且退,在退却中捕捉战机,最后把歼敌的机会定在山城堡。

该战,由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左权、李富春、邓小平、杨尚昆等八位中央领导领衔指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聂荣臻五位元帅参加决策,徐海东、黄克诚、肖劲光、陈赓、罗瑞卿五位大将及王震、邓华、刘亚楼等十多位上将参加,阵容同样豪华。

战斗从1936年11月21日打响,22日上午战斗胜利结束,歼灭了胡宗南部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及二三四旅两个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装备物资,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对红军和陕甘宁根据地的进攻,从战略上改变了红军面临的被动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覃仕勇说史


百团大战就是这样一场典型且伟大的战役。

我们说一下参加百团大战的将领和谋士都是哪些人:总策划和指挥就是朱德总司令、前方总指挥彭德怀,前方参谋长左权,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肖克.......

这些人都是智勇双全的伟大将领,人民心目中最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里就占有了五个,真可谓是猛将如云。

可以说当年正是因在这些优秀的将领和谋士的带领下,我们才取得了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的。

大家都知道百团大战给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可以说在我们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每一个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打的这一次战役的。

彭德怀等很多将军,他们更是深入到前线来指挥战役。

正是在指挥百团大战的时候,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战役的时候,他的身旁就接连爆炸了几枚炸弹,形式真的是万分危险。

但是,彭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怀从容不迫,指挥有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带领者中国八路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百团大战总共歼灭日伪军四万余人,这也是中国战场上抗战以来第一次取得大规模作战的伟大胜利。

正是这一次战役,大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为中国抗日战争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百团大战取得胜利之后,毛泽东也写来了祝贺信,并且说这样的战役,若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组织几次。

所以说百团大战就是这样一场典型的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伟大战役。


史学达人


湘江战役,共和国的七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同时参加,还有邓萍,董振堂,左权,陈赓、李天佑,黄克诚,陈光,杨成武,耿飙,肖华、张宗逊、黄劲功,李英华,易荡平,陈树湘等一大批红军高级将领,浴血奋战,这在我军的历史上是少见的,可以说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

红军 担任战役的最高军事指挥员是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参战的部队是:

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共辖:红一师、红二师、红十五师。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邓萍,(后)叶剑英,共辖:红四、五、六师。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共辖: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即湘江血战中的全军后卫,全师几乎无人生还。)

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更、参谋长黄睿,共辖:红二十一、二十三师。

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后)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共辖:红三、二十二师。

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

国民党参战部队及指挥员有:桂军5个师、粤军4个师、中央军及湘军16个师、贵州王家烈部分军队共30余万人。主要指挥员有白崇禧、何键、王家烈、章亮基、陶广、陈光中、李觉等人。

经过5天的激战,红军虽然杀出了一条血路,取得胜利,但损失惨重。从长征时的8万6千人,一下子锐减到3万多,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覆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当地老百姓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zj史海拾贝


好多人都写我军的一些著名战役。那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个古代的著名战役。

汉中之战。

此战持续时间之久,参战兵力之多,都创下三国历史之最。刘备与曹操双方,精锐尽出,名将谋士齐聚,好一场龙争虎斗!


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主动进攻汉中,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双方猛将云集。

刘备方面,除了关羽镇守荆州之外,五虎上将来了四个: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另有刘封、高翔、孟达、陈式、雷铜、吴兰等将领。基本上是倾巢出动。

曹操方面有许褚、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张辽要镇守合肥对抗孙权,实在抽不出空。曹仁在荆州对抗关羽。

谋士方面,

刘备是豪华阵容:黄权、法正随军出谋划策,诸葛亮坐镇成都。另有杨洪等一众蜀中谋士。

曹操的谋士肯定有一个杨修,剩下都有什么人不得而知,想想都知道超豪华。

三国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那也是猛将谋士云集。


上将嗳福斯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三国时期有不少的战役,可以称得上是影响整个中国的。而在这些众多的战役中,我觉得汉中之战绝对称得上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在汉中之战前,曹操已经占领了张鲁盘踞的汉中,而刘备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终于拿下了四川。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曹操之间的矛盾自然就相对尖锐起来。而刘备拿下四川的时候,处于相当不稳定的状态,所以当时刘备给了一部分利益给孙权,唆使了孙权出兵攻打合肥,把曹操的吸引力给吸到那边去了,暂时保住了四川的安全。

不过这终究不是个办法,因为汉中在曹操手中,刘备的四川就一直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所以刘备自然整军备战,最终决定夺取汉中。曹操当时由于内部不稳定,所以并没有亲临前线,而是派夏侯渊,张郃,曹洪等人镇守汉中,采取防御的态度,所以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刘备派张飞进攻张郃,最终打败了张郃。

随后刘备率军进攻夏侯渊,曹操得知消息之后,安定了内部,然后率领大军来到汉中。两军可谓是数次战斗,绝对称得上是三国时期最豪华的一场战役。就将领来说,刘备这一边除了关羽之外几乎所有的名将都出战,而曹操那边除了张辽等少数几人之外,也都来到汉中。而谋士来讲,双方的谋士几乎全部出动,豪华程度,几乎是空前的。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的重要将领夏侯渊被黄忠杀死,这可谓是整个汉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战。在夏侯渊战死,而其他各方不顺利的情况下,曹操最终决定退出汉中,但是也将汉中的人口全部迁走。

虽然这场战争非常的豪华,但事实上主要是因为曹操并没有太太把汉中当回事,所以最终当做鸡肋舍掉了。而对于刘备来说,汉中绝对是重要地方,如果汉中拿不到手里,四川就始终处于危险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力较弱的刘备最终拿下了汉中。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战争真的是太多了。

我们说一个对新中国成立起着关键作用的这么一场伟大的战役吧,这一场战役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昌起义。

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是周恩来领导的,这场战役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看看南昌起义的参与人:

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人除了周恩来担任了总理,其它人都被授予了元帅之职)。

参加南昌起义的还有:

叶挺、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克、周士第、杨至成、陈奇涵等人。

所以南昌起义打响的时候,真可谓是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才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正是这一次战役之后,在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队伍。

这一次起义对于中国的革命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此之后,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农红军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中国的革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正是在这些人的参与下,他们开始带领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我们都知道,战场起义后,在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下工农红军开始了为人民而战的道路。

后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还有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纷纷打响。

这就是南昌起义带来的一连串的反应,正是各地起义军的响应,才彰显了南昌起义的伟大性。

后来毛泽东开始带领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带领着中国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所有的国内外反动派,为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特意把南昌起义的这一天,当做是建军节,可见,这一次战役对于新中国成立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史趣闻


刘邦项羽的彭城之战,刘邦攻城之后得意忘形,却被项羽反攻,就在刘邦将要被活禽时,突然一股妖风,让刘邦有了逃生之路。每当想起这段往事,刘邦会忍不住哼出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

后来便发生了由韩信指挥的“背水列阵”,用一万兵将打败二十万,韩信用计确实可以,拥有二十万大军的是赵王赵歇,赵王赵歇,当年在巨鹿城里捡回一条命的赵王。大概信奉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一类的话。觉得当时如此落魄还能幸存下来,这次又拥有二十万大军,大胜韩信应该不在话下。

当时,赵歇的军队驻扎在井陉口。什么是井陉口呢?井陉位于太行山的东麓。汉军要进攻赵国必须经过井陉。井陉当时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地势非常凶险。也就是说易守难攻。

赵军的主帅名字叫做陈馀。陈馀是个沽名钓誉的货色。但是赵军中有一个出色的军师叫李左车,他建议陈餘,一旦韩信的军队进入井陉道,便让自己率军三万翻山去抄韩信的后路,然后一举截断汉军的粮草供应路线,而陈餘的队伍可以在井陉口坚壁不出,这样汉军的队伍进退不得又没了粮草,几天之内必然会溃散。

李左车的计策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省成本又少风险,顶多是花上点时间。可陈餘是个假道学书呆子,偏偏要做道德上的翩翩君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正义之师不需要什么阴谋诡计”,自认为仁者无敌的他怎么肯理会李左车什么抄后路、截粮草、坚壁不出,还要等韩信的军队进退不能自乱阵脚,于是李左车的计谋就被否定了。

历史上像陈餘这样的“道德君子”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什么叫“空谈误国”。而韩信得到了李左车的建议被否决的消息,大喜过望,马上命令队伍整装进入井陉道。

陈餘画像

韩信的计划是这样的:先诱使赵军全军出动攻击自己军队的大营;接着,埋伏在林中的两千骑兵快马奔到赵军营中,拔掉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汉军的大旗,造成汉军已经攻陷对手大本营的态势,以期对对手起到心理震慑的作用;然后,如果对方陷入混乱,就可以一鼓作气将他们消灭。

就这样在韩信的计划下,二十万赵军不一会儿就逃了大半。汉军则一鼓作气杀了陈餘,又俘虏了赵王赵歇和李左车。

韩信剧照

这就是战场上的“军神”韩信,率领一万汉军一举战胜了二十万赵军,体现了他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非凡勇气和军事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