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幼兒教育,這是一個深沉的詞彙,我們常說,一個國家的強弱,看教育,一個家庭的優劣看孩子。

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一個正在成長的人身上,這是因為,孩子的出生和存在,會被寄予家長的一些希望和期許。面對幼兒的成長,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呢?

打罵教育一向被家長們所認可就算我們明明知道打罵了孩子,會出現怎樣的後果,我們依然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展現家長的威嚴,以及教訓那講了多少好話都不聽的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同事阿鵬就是這樣,儘管他知道打孩子不好,可是脾氣上來的時候他還是有些矛盾,“打一下孩子,他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大多數的家長都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

對於孩子打不打的問題,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曾說過一段話:“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懲戒的目的永遠都是為了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走,別讓暴力成為習慣和聽從的戒尺。

一、打孩子不是目的,教會孩子“敬畏”更重要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敬畏是什麼?

在2016年的時候,一名男子同其家人在動物園裡觀賞,因為獵奇心理,他沒有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導和廣播,毅然決然的決定跨越圍欄,跑到老虎的旁邊仔細觀看,並打算拍照留念。

就在這時,這隻老虎張開了自己的嘴,該名男子成為了盤中餐。

因為腦海裡沒有對規則的敬畏和分寸,所以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犯下大錯,比如性侵害,又比如校園暴力,在這些孩子的心裡,他們並不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把懲戒當做動手的目的,而是告訴孩子,為所欲為的後果會讓自己無法懲罰,人生在世,敬畏之心是一個人的根本。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二、懂“敬畏”的孩子,更知分寸

懂敬畏的孩子,更知道什麼是規則意識,更知道什麼叫做分寸,同時,利用這樣一份規則和分寸,孩子也可以多一份保護自己的能力。

深圳寶安區一女孩兒傍晚放學回家時,臉色煞白,雙手握拳,全身發抖,其媽媽見狀趕緊詢問女兒。

女兒膽怯,有些難為情的說道:“我在車上碰到一個變態,他拉我的手去摸他的小雞雞……”家人震驚之餘果斷報警,公安機關迅速將犯罪嫌疑人韓某抓獲。

當孩子們受到侵犯的時候,要麼因為無知而忽視,要麼因為害怕而閉嘴。

孩子可能是施害的人,也可能是受害者。分寸感的重要性,大過於一個孩子究竟能從一張試卷裡考出多高的分數,因為分寸感會保護一個受害的孩子,也能夠制約一個即將施害的人。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三、對於孩子不聽話,家長到底該如何教育?

1、 制止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制止孩子。

一是因為,我們不能讓孩子繼續任性,對錯可以暫時不提,但是任意妄為這是不能允許的,孩子一旦被縱容了一次,就可能會要求下一次的寬容。制止的目的之二,是為了讓孩子冷靜。

上海一名高一學生,因為和同學的衝突,而與媽媽產生爭執,最後一怒之下,跳河自盡。

所以,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知道制止孩子的重要性。

2、 不要立即懲罰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們不要總是立即處罰,應該以友善的口吻去進行教育,同時要注意自身的舉止和行為。

孩子也會有脾氣,生氣衝動不僅無法接受家長的教育和懲罰,還可能出現更加叛逆的心理。

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同樣需要給予尊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更有效地讓孩子認知錯誤並加以改正。

3、 注重日常溝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也會因為生活而起。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遊玩的過程中可以跟孩子去講講一些生活中的大道理,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能更好地接受教導,也可以幫助家長們開導不聽話的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

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李玫瑾: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需要一些“敬畏”,敬畏,讓孩子知分寸,懂規矩。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談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