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嬌生慣養不是富養,爸爸媽媽認識本質,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有位媽媽吐槽,婆婆溺愛孩子,她這個當媽的不敢說,一說就成惡人了。婆婆說,女孩子就是要嬌養,再說了“女孩要富養”,又不是男孩子,還可以敲打敲打。

這位媽媽苦惱啊,女孩要富養,她認同,但是婆婆的這種嬌養法,真的很不認同。

沒錯女孩天生是被呵護被寵愛的,對女孩是要嬌養的。我也認同這樣的說法,但是富養與嬌生慣養是兩個概念。

富養與嬌生慣養,不是差兩個字,這可差之千里。

孩子嬌生慣養不是富養,爸爸媽媽認識本質,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富養,是對孩子的教育上的富足,教孩子與人為善,知書達理,尊重他人,見多識廣,明辨是非,有氣質有才華,不被外界虛榮繁華所誘惑。

但是很多人曲解了富養的方法,對孩子是嬌生慣養。富養與嬌生慣養主要的差別在於慣養。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是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養育的孩子就以自我為中心,刁蠻,任性,不尊重他人。

想想大家是不是看到過這樣的場景:

商場裡,孩子為了讓家長給自己買心儀的玩具,大哭大鬧,不達目的不罷休,甚至孩子會大吵大叫,在地上撒潑打滾。這就是孩子認為家長沒有達到自己心裡需求,一般就兩種結果,滿足孩子需求,孩子下次還會故技重施,變得驕橫,刁蠻任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長不滿足,孩子變得懦弱,膽小,受不了委屈。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蛋殼效應。完好無缺的蛋殼,在外面輕輕一捏,就破碎。孩子被嬌生慣養, 受不了一點點委屈,在家裡都是大家滿足她,去外面,和小夥伴們一玩,稍微不和自己的意,就哇哇大哭,訴說自己的委屈。

孩子嬌生慣養不是富養,爸爸媽媽認識本質,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法國的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道“你知道怎麼讓孩子痛苦的方法嗎?這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那怎麼教育孩子,讓孩子不再嬌聲慣養呢?那就是讓孩子做有價值的事情--自立。每個孩子都要學會獨立。應臺在《目送》裡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我們愛孩子,就要教會他自立。

如何讓孩子自立呢?

1、獨立管理自己的生活

很多家長,替孩子包辦一切。孩子吃完飯,碗筷一放,就離開了,家長才慢慢收拾。家裡地板髒了,孩子視若無睹,更不會主動去打掃。衣服弄髒了,家長趕快給洗。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桌子弄亂了,家長也默默收拾,從不要求孩子去做這些。

在美國,孩子們從小就做家務,即使很小的孩子,都會做符合自己年齡的勞動。拿報紙,倒垃圾,家務活做完還會去當雜工,替別人家剷雪,掃落葉。相信大家都看美劇,小孩子去給鄰居幫忙勞動,掙取勞務費用的場景,這是美國孩子的日常。

在瑞士,日本,德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孩子的書包都是自己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無論哪裡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璞玉,都需要去家長去教育。因此,家長們,不要一味的去包辦一切,讓孩子承擔起他應該承擔的事情。首先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自己是書包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嬌生慣養不是富養,爸爸媽媽認識本質,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2、獨立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要讓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寵溺的長大下,孩子不會在乎別人的感受,不管別人,只要自己滿足,自己高興。

還記得楊麗娟嗎?當年為了追星,結果讓自己的父親喪失生命,試問,她的餘生裡會是怎麼樣度過的?由於自己的任性,永遠失去了愛她的父親。

我們要讓孩子瞭解不同的情緒情緒,也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更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適當的時候發洩情緒,但是不能任性,不能任何事情必須得按自己的意願來。

3、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制力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給每個小朋友面前放兩盤巧克力,一盤多,一盤少,讓小朋友們選擇。如果當下吃,就選擇少的,但是想要吃多的那盤,那就需要等待10分鐘,結果80%的孩子選擇立即吃,這就是這些孩子有較弱的自制力。

我們成年人,也很多自制力不足,說好的減肥,過幾天就胡吃海塞了。說好了看書,拿起手機開始刷劇了,說好了要早睡,沒幾天又晚上瘋狂追劇。

自制力確實需要培養,何況孩子呢。這個世界上做什麼事情最容易,給他人提意見最容易。做什麼最難,管理自己最難。人的價值在遭受誘惑的時候,才體現出來。

因此,我們要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自制力,也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嬌生慣養不是富養,爸爸媽媽認識本質,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女孩要富養,但是不要嬌生慣養,我們要培養一個有氣質有才華,與人為善,尊重他人,在這浮華的世界裡不受外界虛榮繁華所誘惑的人。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