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思維"可能毀掉你的職場生涯,普通人想逆襲,必須要“穩”

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談“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大多數人談到的富人思維就是拿錢買時間,拿錢買自由。那窮人思維呢,就是拿時間換錢,靠體力換錢。比如很多人舉例子說,人要活的精緻,暫時窮一點兒沒關係,但是還是要讓自己活的更自我。在《奇葩說》中有一期介紹楊超越的精緻窮,花費了一顆個月的薪水就為了買一條自己喜歡的裙子。

還有人講去寫文章也要去精緻的咖啡廳,這樣我們才可以寫出精美的文章;

住宿一定要住在富人區,才能感受到富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才能鍛鍊我們的富人思維;

外出旅行就要買頭等艙,去趟遊樂場也要VIP,這樣我們就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

甚至有人大肆宣揚說,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

但是你想過沒有,絕大多數人缺的就是錢啊!

拿錢買時間的例子太多了,那些天天喊著拿錢買時間,告誡他人培養富人思維的人,真的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如果我們真的有錢,誰不知道做頭等艙舒服啊,誰不知道僱人打掃衛生比自己打掃更節省時間啊?

核心的問題是什麼?對於所有人來說,時間雖然不可再生,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來講,拿時間換錢才是正道兒,對於普通的你,花錢買來的時間用來做什麼呢?如果花了錢購買的時間根本就創造不了花出去的錢,那買時間又有什麼意義呢?富人思維要學,但一定要不要進入思維的誤區。

1、對"富人思維"的誤區

1、能花錢解決的事兒,堅決不親手去做(花錢買時間)

現在我們隨著認識的升級,好像真的“看透了”很多東西,很多書籍打著反雞湯的旗號卻販賣著另一種精神毒藥,那就是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來激勵其他人,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嘛。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有了一定固有認知,那就是跟著有結果的人去學習。通過花錢直接把他人的經驗成果,拿來自己用。甚至把他人說的話,再轉述一遍當作自己的思想,進而告訴自己我目前已經認知升級了,看我說的很多話別人都不知道,這感覺太牛了。

這樣的成長方式對我們到底有沒有作用,效果還是當然有的,但僅僅是通過花點錢,拿來主義注意到做法真的欠缺考慮。

愛默森這樣講到:時間是變化的財富。時鐘模仿它,卻只有變化而無財富。

埃·哈伯德也說過類似的話: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

之所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就是我們每個人看待事物時,都會給出自己的獨特的思考。比如有人說,我平時都不會自己做家務,花點錢請人來做嘛,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你每月還要為生活奔波的人,也學習他花錢僱人來做家務嘛。很顯然是不合適的,他節省下來的時間,足以掙到支付僱人做家務幾倍的金錢,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做家務那點兒時間放在別處壓根兒就產生不了多大的價值。

所以花錢能解決的事兒,堅決不親手去做。如果看不清自己當下所處的情況,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兒。

2、情商要比智商更重要,社交要比能力重要

很多人現在好像更傾向於對情商的培養,而忽略掉了能力的重要性,也有人說,情商也是能力的一部分。當然這個不否認,但是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這個上面,真的會得不償失。因為你認為的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

我有一個朋友前幾年在某企業傢俱樂部中做助教,我們都是知道在國內就是個講人情世故的社會,所以在做助教的那兩年中,可謂是風光無限啊。為什麼?因為你的位置在那裡,很多人都希望能夠通過你獲取更多的資源和信息。所以我這個朋友在這段時間內,一直在維繫這些關係,一直被人誇情商高。待了兩年的時間,維繫了一些不錯的朋友,然後他就準備自己出來做些事兒。但當他離職後,再去找這些所謂的資源幫忙時,那些平時特別熱情的“朋友”,卻總是各種理由推脫著不見面。

這時候他才發現,我把他們當成朋友,他們卻把我當資源。

蒲柏曾說: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好學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這種事情時常發生,畢竟大家都很忙,沒有那麼多時間做與自身利益沒有關係的事情啊。想要長期維繫良好的穩定關係,最恰當的方式是通過利益進行綁定。所以我們一定要更正這種態度,情商高固然重要,但能夠使他發揮大作用的一定是在你有能力的前提下。

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社交,提高情商上,很容易讓我們以後的路越走越難,因為沒有拿得出手的硬傢伙啊。

在馬興華老師的《思維破局》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模型:

朋友講一句很經典的話,“即便是你有資源,但如果沒有能力的話,你轉型或者進入新的領域都會非常吃力。因為你想讓資源流轉起來的話,必須要做出對那些資源/人脈有益的事情,否則沒人會去參合你的事情。”

是啊,有了所謂的資源切記不要揮霍,把自己的時間多多利用在提升個人能力上,而不是社交娛樂上面,個人能力才會一直跟隨我們的嘛,

2、正確的看待"富人思維"

1、看問題時邏輯一定要弄清楚

為什麼很多人學習了富人思維之後,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變得更好,反而更拮据了呢?就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每天忙碌的事情也不同。富人們不是因為他們花錢僱人做家務才變成有錢人的,而是他們為了掙取更多錢,才選擇了僱人做家務。所以這個邏輯不能搞反了。

2、錢的稀缺真的不是一句"富人思維"就可以解決的

很多人一想到窮就想到了說,之所以你窮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是因為你沒有好好的計劃人生的下一步。談到這裡讓我想起來早些年香港的一檔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參加節目的富人需要在5天的時間裡,體驗香港底層人的生活,什麼住進貧民窟的板房,露宿街頭,打工度日。這些人在參加節目之前都覺得底層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根本就不懂“富人思維”(比如花錢買時間之類的)。

其中有一個人叫田北辰,畢業於哈佛大學,縱橫二千集團G2000和U2服裝品牌的創辦人和主席,初上節目時,可是自信滿滿。

當時他體驗的是時薪只有25港幣的環衛工作,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付不起交通費,甚至連買份便當都要反覆比價、控制預算。最差的生活環境,吃著最便宜的便當,一天卻要工作17小時以上。不僅如此,更讓他受不了的是:當他換上環衛工人的衣服時,竟然成了眾人嫌棄的對象。最終,信誓旦旦的田北辰只堅持了2天就去放棄啦。

在採訪中他說了這樣的幾句話:“我很奇怪,這兩天我腦袋裡只是考慮吃東西,完全沒有什麼盼頭,我什麼都不想,努力工作知識希望吃一頓好的。”

在節目的最後,田北辰留下這樣一句話:“社會正在嚴厲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3、草根逆襲唯有創業才是出路

這種說辭,我不止一次的在一些培訓社群裡聽到過,因為群主做培訓,搞創業掙到了不少錢。所以他宣揚的一種精神就是創業精神,死磕精神。創業這件事兒在國內的成果太低了,儘管是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是大家對失敗的容忍率還是太低。很多都是隻需成功不許失敗,因為賺得起賠不起啊。那我們普通人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呢?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鄭瓊導演的《出路》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到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出路”。

1⃣️ 馬百娟

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學生,12歲才生了二年級,還是在學校老師的不斷給父親做工作之後才被送到學校。他每天早上吃完熱水泡饃就去上學,放學之後就餵豬,做飯,然後幹農活。馬百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要去北京上大學,要去打工掙錢,我一個月要掙1000塊錢,給家裡買面,因為家裡的面常常不夠吃。

有人說馬百娟其實可以走出大山的,主要是因為他父親的思想太固化。他父親說:“女孩子遲早要嫁人的,讀書讀一點兒,夠用就行了。讀書之後要打工,不讀書也可以打工,那為什麼還要去讀書呢?

2⃣️ 徐佳

湖北咸寧小縣城復讀生,他父親因為沒有文化,在城市打工受盡了委屈。在一次事故中,父親不行去世,最後在臨終前留下一句話:“爬也要供孩子上學。”家裡人都希望他能考上大學,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連續復讀兩年的

徐佳終於考上了湖北工業大學,從拍攝紀錄片至今已經十年了,徐佳通過個人的努力已經在武漢買車買房,也算是一個城市的新中產吧,他說,這已經讓母親在全村人面前提起了頭。但他表示社會其實就是這樣的不公平,我拼命了努力最後或許只是袁晗寒的起點,但是沒有關係,我會努力去改變,讓我的孩子又個更高的起點。

3⃣️ 袁晗寒

北京美院附中輟學生,她跟馬百娟和徐佳是兩個不同空間的人,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小上最好的幼兒園、初中、高中,輟學後為了讓自己顯得不那麼無聊,在南鑼鼓巷租了一間店面,開了個小酒吧。不久酒吧就倒閉了,然後又出國求學,在德國幾年的時間獲得了相當於碩士學位的文憑。在她眼中:“人是不會被餓死的,也沒有人會被餓死,除非他真的想死。”

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主人公,馬百娟和袁晗寒屬於極少數,前者連試錯、選擇的機會都沒有,而後者即便錯了也無所謂。但更多的是像徐佳一樣的普通人,普通熱想要走的更穩、更長遠一定要記住這幾點:

  1. 減少犯錯的機會
  2. 促進資源的積累
  3. 積累個人能力

一些普通人通過創業實現了逆襲,但他的成功經驗不一定適合你,做決定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否則的話,一定會掉進坑裡。走在正確的路上,哪怕慢一點兒也比快速的在錯誤的道路上奔跑好百倍。

3、"穩"就是做出正確的決策,減少試錯

我們知道未來很難預測,但是有些決策我們又不得不去做,所以就會導致很多人在面對現實情況時不敢做決策,因為我們沒有袁晗寒的家庭條件,也就不允許我們付出昂貴的試錯成本。所以我才在題目中說,普通人要逆襲,一定要記住“穩”。

美國作家加里·克萊因在《如何作出正確決策》一書中這樣說到,倘若關鍵的信息不全面、不可靠、模糊不清、前後不一或者過於複雜而無法解釋,決策者就會感到束手無策;在大多數情況下,行動就會被阻礙或者忽略;同時機遇的窗口也將緊閉。鑑於達到百分之百的確定性並不可能,決策者必須在對事件無法形成充分理解的情況下,果斷採取行動。某些決策者糊塗魯莽,被流言蜚語所迷惑。還有一些決策者則總是要蒐集到儘可能豐富的信息,結果反而導致遲遲無法著手解決問題。

我們除了理性分析之外,另一個幫助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就是專業知識。我們都是到麥肯錫人是做決策很厲害的,在高衫尚伊編著的《麥肯錫教我的邏輯思維》一書中給我們提出一套很適用的決策方法。

1、反直覺思考,從問題本身出發

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從表象上來看更是五花八門兒,而究其根本,卻逃不出那些條條框框,反直覺就是從問題的根本出發去考慮問題。剝離開那些迷惑我們的假象,才能找出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減少我們做決策的風險。

1⃣️ 杜絕生活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假象:不要太相信生活的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假象,生活經驗只能作為我們決策時的一種參考,絕不能作為真理。

2⃣️ 警惕外部環境對我們的思考帶來的影響:我們一直在強調生活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要學會獨立思考,但是當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去傳一件事兒時,我們對這件事兒的疑惑就會越來越淺,最後甚至會完全相信。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對於傳聞,永遠不要輕易相信,因為傳聞不等於證據,即便是傳播廣泛也要考察他的真實性。

2、從問題背後著手問題本身的邏輯

很多人都不喜歡問題,他們認為問題一旦出現,就意味著給我們帶來數不盡的麻煩,甚至影響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如果想要減少麻煩,一定要正視它,就像疾病一樣,有了疾病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早發現早治療,所以我們一定要視問題為機遇。因為很多問題都是有原因的,問題的原因與問題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只要發現這種聯繫,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 以事實為依據:解決問題的高手,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在收到客戶提出的一個問題時,他不會馬上給出自己的見解,而是會對問題相關的資料進行大量的蒐集,即便是工作數十年的顧問也是如此,因為他們知道經驗只能幫助他們進行快速思考,對已知信息進行分析,而不能對未知的信息進行推測。所以必然會蒐集大量的資料以事實為依據,然後再展開分析。

2⃣️ 問題背後和問題本身的邏輯聯繫:問題背後就是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知道問題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實質,只要我們找出了隱藏在問題背後的實質,也就找到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徹底解決問題。

3⃣️ 如何從問題背後著手:想要從問題背後著手問題,最關鍵的是要養成質疑的習慣,多問幾個“為什麼”。在合乎邏輯的前提下,不斷的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如果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一開始用了假設,那麼當假設的驗證過程中出現與預期不同的結果時,我們應當對自己的假設產生質疑。在處理問題時最不應該出現的,就是一個“為什麼”都不去問,或者對自己的假設一點質疑都沒有。

4、說到最後

其實我們普通人很難通過書本上講的“富人思維”去一步步的實施,畢竟有些時候我們條件真的不允許,所以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花錢買時間,花時間去掙錢,這其實都是在不同情境下做的決定,並非是所謂的“只要你肯定努力,你就可以贏,只要你擁有富人思維,你就可以怎麼怎麼樣。”所以普通人想要逆襲最好的方式就是穩妥,畢竟我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而且現實也沒有給我們多少昂貴的試錯機會。

如何避免走彎路就是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1、反直覺思考,從問題本身出發

1⃣️ 杜絕生活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假象

2⃣️ 警惕外部環境對我們的思考帶來的影響

2、從問題背後著手問題本身的邏輯

1⃣️ 以事實為依據

2⃣️ 問題背後和問題本身的邏輯聯繫

3⃣️ 如何從問題背後著手

“拿錢買時間”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認知,但最難的不在於是不是會拿錢買,難的在於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錢才是最稀缺的,甚至比時間都稀缺。因此擁有“富人思維”不會讓我們逆襲,如果不認真思考,還可能因此斷送了我們的職業生涯。希望上面提到的正確做決策的方法能夠幫我們在職業生涯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便是慢一點兒也比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要好的多啊,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