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的于謙,不愧為大明第一名臣

一、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要留清白的于謙,不愧為大明第一名臣

于謙像

這年冬天,于謙入京朝會。

古往今來,每逢重大節日,不管是親朋寒暄還是請客送禮,中國人總有走動的習慣。每年的朝會,地方官員難得入京,自然少不了京城活動一番。

這年冬天,于謙入京朝會。友人暗示:

“此次前去,於大人不準備點啥”

“流民聚眾,我準備上奏皇上,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百官皆知王大人得寵,不給他準備點東西恐怕不妥吧”

“王大人?就是那個閹黨王振?災民尚且食不果腹,哪有多餘東西給他!”

“帶點特產也行呀,總歸要給他面子”

“我只帶了兩袖清風!”說罷,拂袖而去。

友人的提醒不無道理,王振可不是好惹的主。寧可得罪君子,別得罪小人。

“好你個于謙,敢如此無理,給我參他!”

就這樣,一紙彈劾,於大人被誣陷入獄!一石激起千層浪,眾人聯名上書,甚至連藩王也給於大人求情。朝廷怕事大,再次任命于謙做了地方巡撫。

此時的於大人,兢兢業業,為百姓辦實事,為官者敬天愛民,深得百姓愛戴!

不久於大人升任兵部左侍郎,也將迎來更大的考驗!

二、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要留清白的于謙,不愧為大明第一名臣

于謙像

萬物皆極必反。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大明朝建國至今的強盛隨著“土木堡之變”被打回原形。眾人慌亂,一時六神無主!

八月二十三日這天,朝堂之上,郕王主持朝會,眾人義憤填膺,土木堡之變的始作俑者,大太監王振已死,但他的同黨還在,一個都不許放過!憤怒的大臣把矛頭對準馬順,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可嚇壞了,“君子動口不動手!”,文人往往自喻君子,“好,不動手,看我不咬死你!”可憐太監本就體弱,就這樣被群臣整死了!

郕王嚇壞了,本是商議國事,怎麼還鬧出人命了!

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

侍講徐珵建議南遷,于謙斥其擾亂軍心,當斬!京師堅固,且還有數萬大軍,糧草充足,更可調河南山東南京北上勤王,只要部署得當,何懼瓦剌!懇請郕王即皇帝位,以安民心!

就這樣,于謙臨危受命,通過卓越的軍事才能,幾次挫敗瓦剌進攻,打贏了這場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京師保衛戰!

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要留清白的于謙,不愧為大明第一名臣

影視劇中於謙形象

兩件小事:

1、前文提到的徐珵,因南遷的提議被于謙呵斥,被同僚恥笑,被聖上鄙夷,羞愧難當,所有的怨恨都拜你于謙所賜,此仇不報非君子!不不,此仇不報非小人!

2、將軍石亨,原本在京師保衛戰中有功,被于謙舉薦,封武清伯。後石亨為報于謙舉薦之請,遂請封于謙的兒子為官,于謙不允,還責怪石亨,自識熱臉貼個冷屁股,石亨由此不悅。

通過這倆小事兒,可見於謙的剛正不阿得罪不少人。

於大人不以為意,我于謙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既不貪財也不好色,更不結黨私營,以權謀私,問心無愧!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於大人沒懂,小人如果能懂大義,小人就不叫小人!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平時對於謙有怨言的小人,抓住機會迎接太上皇復位。

如此大的事兒怎能瞞得過於大人的眼睛!此時的錦衣衛指揮使,正是於大人的女婿朱驥,更有兒子于冕來報信,此時於大人只說了一句話“自有天命,汝第去”。

放任朱祁鎮在眼皮底下復位成功!

都說于謙是景帝親信,其實不然,于謙的忠,是對大明的忠,是對國家的忠!皇位歸誰不重要,唯願江山穩固,百姓安康。如果我于謙的死,能避免朝局震盪,避免百姓生靈塗炭,死又何妨。這或許就是手握重兵的于謙,對政變置若罔聞的原因吧。

要留清白的于謙,不愧為大明第一名臣

杭州于謙祠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雲多。曾經崇拜的英雄,現在追隨而去,無怨無悔,于謙,不愧為大明第一名臣!

《明史·于謙傳》

《於忠肅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