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十七歲的朱元璋與佛結緣,然而,他當上皇帝后卻重拳出擊,對佛教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拆毀了眾多寺廟。

對於在元末戰亂中“海內兵變,三教之厄,浮屠氏為甚”的佛教,這似乎是趁其虛弱,接著又狠狠補上一刀。

為何曾是佛家弟子的他要這麼做呢?

01 大寺鮮有人入,小寺淫佚敗亂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佔集慶,改名為應天。從這時起,朱元璋將在應天度過很多日子。

待了幾年,朱元璋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應天城中的天界寺、朝天宮,“重門樓觀、金碧熒煌”,住有高僧名道,都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大剎名觀,卻少有信眾入內禮佛聽法。

相反,眾人喜歡出入那些一兩間、三五間房屋的小寺小庵,這些寺庵甚至到了“其香燈燭晝夜不息”的境地。

朱元璋有過出家的經驗,認為這些人不是去“求福”,而是“構淫佚,敗常亂俗”。當時的僧眾普遍逾戒越律,朱元璋的看法不全然正確,卻也反映了那時風氣的混亂。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元朝皇帝尊崇藏傳佛教,“番僧入宮中攝持受戒,而大臣命婦亦往來禁掖,淫瀆褻亂,禮法蕩然”,“其流風之行,中原河北,僧皆有妻,公然居佛殿兩廡”。

國家對佛教缺乏監管,僧人窳濫,飲酒食肉,娶妻生子,逾戒越律現的象非常普遍,作奸犯科者也大有人在。

朱元璋決心整治這種“大寺鮮有人入,小寺淫佚敗亂”的亂象,他認為“小寺眾多”是問題的根源,只要將這些小寺屏除,僧眾一概歸併入大寺中,那麼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他下令,“將諸寺院庵觀一概屏除之,僧不分禪、講、瑜伽,盡入天界寺;道不分正一、全真,俱入朝天宮”。

應天城中的大小寺觀通通遭到歸併,僧人集中於天界寺坐禪,道人集中於朝天宮焚修。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朱元璋的寺觀歸併政策並沒有侷限在應天城內,他還將之向自己佔領的廣大江東地區推廣,“江東諸州縣各留寺觀一區,以聚道、釋之眾,餘皆罷斥”。

然而,這種一刀切的政策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濂在《重興太平萬壽禪寺碑記》中寫道:洪武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皇帝御武樓下,中書右丞相胡公惟庸率百官晚朝,上若曰:“太平府萬壽禪寺,宜復還浮屠氏。彼道家者流,當自造玄妙觀居之。”

先是有詔,江東諸州縣各留寺、觀一區,以聚道、釋之眾,餘皆罷斥。寺適在所斥之數,玄妙觀道士以觀基卑陋,而寺之室宇尚虛,擅假之以為棲止之地。越十年,皇上知之,故特有是詔。

這是說,十年前被吳王朱元璋廢除的萬壽禪寺,後來竟然被道士趁虛而入給佔據了。

但總的來說,小寺小庵不僅數量多,修行、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僧眾易於逾戒越律,還經常藏匿作奸犯科之人。

通過歸併佛寺,能夠加強對佛寺和僧人的管理,淨化道風,有利於佛教的存在和發展。


02 釋家徒眾日盛,寺觀蠹財耗民

吳王時期的朱元璋,還主要處於整肅佛道風氣的視角,等到當上皇帝,他看問題的角度已經上升到國家經濟的層面。

宋、元以來,佛教在中國愈加普及,出家人數、寺院數量、寺院經濟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元初即統計有佛寺42318所。

加之元朝皇帝又特別尊崇佛教,帶頭禮佛建寺,京城及全國各地又修建了更多的佛寺。元朝中期以後,“凡天下人跡所到,精藍勝觀,棟宇相望”。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元末天下大亂,佛教受到重創,各地寺院殘破廢壞,“多化為煨燼之區,而狐兔之跡交道”。

但在部分地區,佛教仍然勢力不小。

應天城中,“金陵在城鉅細僧寺庵觀數多”,“其房一間為庵,三五間為寺”。

蘇州在元末為張士誠佔據,“城中僧坊,例皆軍住”,但仍有許多佛寺存在,“子院庵堂,無慮千數”。

這些寺庵佔據了大量可耕可商的基址寺田,用來修築莊嚴雄偉的殿堂僧舍,供奉裹金妝銀的佛像,以此吸引信眾來吸引布施禮佛。

與此同時,寺庵中的僧尼不事生產,又免於服役,造成了大量的人力浪費。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洪武六年十一月,明太祖提出,“釋、老二教,近代崇尚太過,徒眾日盛,安坐而食,蠹財耗民,莫甚於此”。

寺觀歸併政策至此推行於全國。

他下令,“府州縣止存大寺觀一所,並其徒而處之,擇有戒行者領其事。若請給度牒,必考試精通經典者方許”,“著為令”。

這是洪武初年第一次全面整頓、限制佛道的詔令,命各府州縣僅得存留一所寺觀,其餘寺庵皆要毀去。

然而明朝開國以來所度僧人較多,如果嚴格遵行此令,大量僧人將無處安身,也就不得不‘雜處’民間,大批已經建成的寺院也要拆毀,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所以這一詔令的執行極為困難。

但大量佛寺的拆毀、歸併,有利於土地、錢鈔迴流到官民手中,明初有限的資源得以被集中於恢復生產,這對於廣大百姓來說是有利的。

寺院經濟的衰微,對當時的小農經濟、地主經濟的發展也很有利,也保證國家賦稅和徭役的徵發,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百姓生活的改善和社會進步。

總的來說,歸併佛寺,拆毀眾多小寺小庵,使寺院數量銳減,抑制了佛教勢力,有利於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03 佛教分寺清宗,奠定後世格局

區別於此前模糊的政策,大明綱領性文件《申明佛教榜冊》的出臺,確定了後世佛教的格局。

洪武十五年(1382)五月,朱元璋下令將全國佛寺分為三類,“曰禪,曰講,曰教。其禪,不立文字,必見性者,方是本宗。講者,務明諸經旨義。教者,演佛利濟之法,消一切見造之業,滌死者宿作之愆,以訓世人”。

這定下了對佛教分寺清宗的總體基調。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朱元璋又說,“今天下之僧,多與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皈其教而敗其行,理當清其事而成其宗”,於是頒行了《申明佛教榜冊》。

《申明佛教榜冊》是明初佛教改革系統的綱領性文件,主要目的是通過釐定禪、講、教三類寺院與歸併寺院庵堂以成叢林,以及規範瑜伽法事,加強對佛教和僧眾的管控,使其更好地發揮維護和鞏固明王朝統治的作用。

但是,《申明佛教榜冊》中只申明言禪、講、教僧“各承宗派,集眾為寺”,可各地剎院眾多,到底該如何歸併?歸併的標準、內容是什麼?

此前的歸併政策大多效果不佳,可以說大多是因為這種脫離實際的情況導致的。

七月,朱元璋再頒聖旨:“恁禮部出批,著落僧錄司差僧人將榜文去,清理天下僧寺。凡僧人不許與民間雜處,務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二十人以下者聽令歸併成寺。其原非寺額,創立庵堂寺院名色並行革去。欽此。”

叢林歸併這才有了細化而可執行的規定。


拆廟毀佛:佛家弟子朱元璋為何重拳出擊?

大多數地區都嚴格依照詔令而歸併叢林。歸併後,蘇州府及各縣共有叢林大寺131所,歸併寺院庵達到558所;湖州府及各縣共有叢林大寺94所,歸併寺院庵堂達到353所。

明代中期蘇州名士文徵明說:“吾蘇故多佛剎,經洪武釐革,多所廢斥,郡城所存僅叢林十有七。其餘子院庵堂,無慮千數,悉從歸併。”可見這次歸併效果不錯。

明太祖下令分寺院為禪、講、教三類,要求“各承宗派,集眾為寺”,“額其所,牒其徒”,禁止民間俗人私作瑜伽法事。

這使得僧眾各有所習和專攻,禪、講僧安心修行,瑜伽僧專業做法事。佛教既得以恢復發展,又不致過度膨脹,從而較好地發揮了教化民眾、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分寺清宗,集眾為寺,促進了佛教各宗派的融合,以及禪、講、教寺及僧眾的分類,也奠定了後世中國的佛教宗派格局。

04 影響

朱元璋的一系列佛教政策限制了寺院數量,抑制了佛教勢力,加強了對佛寺、僧人的監管,整頓了佛教,淨化了道風,有利於佛教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後世中國佛教宗派格局。

然而,這也對佛教造成沉重打擊,不少古寺名剎,承載有悠久輝煌的歷史文化,但一刀切的歸併政策下,大量的寺院庵堂被歸併、拆毀,殿堂佛像無存。

不過總體來說,朱元璋的佛教政策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穩定明初社會秩序、鞏固明王朝統治以及改善民生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論明初的佛教寺院歸併運動;何孝榮;

2.明代佛教分寺清宗政策變遷與瑜伽教僧地位嬗變探究;李明陽;

3.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周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