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新近,聽得“隱形貧困人口”這一網絡詞彙,覺得甚有趣,網絡上的定義——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後來,經過網民的二次創作,對其進行了意義上的延伸,並總結出“隱形貧困”的“細分領域”,比如隱形貧困化妝、隱形貧困健身、隱形貧困學習,等等。

確實,“隱形貧困人口”一詞,可用以自嘲,但也真實、準確地捕捉到當代部分人群的痛點。當下書壇是否也存在“隱形貧困人口”?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十二屆書法國展面試

從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國書協除了舉辦全國展、中青展、蘭亭獎等以外,還有全國青年展、全國新人新作展、全國篆刻展、全國刻字展、全國正書展、全國婦女展、全國楹聯展、全國扇面展、全國大字展等及其他各種盃賽展,各地各行業系統也舉辦不同規格層次的展覽。

展覽成了許多書法人競爭的舞臺和展示平臺,書法創作進入“展覽時代”。所以,今天的書法人大多很忙,急於在文化事業上有所作為、有所建樹,大多將書法學習重心放在“展覽”上,大多關注一級一級地“入會”,將時間、精力大量投入到展賽中去了,不斷通過獲獎、入展吸引大眾的眼球,增加自己在專業圈內的曝光率,提高社會的關注度。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十二屆國展作品

有些書家在多次入展、獲獎“功成名就”後更忙,積極開拓市場、提升潤格;抑或開班授徒,設計提供作品創作模式,助力他人衝刺國展早日入展入會,將自己的展賽經驗兌現成銀子。今天創作、明天展覽、後天筆會,大後天講座……

似乎生活工作都圍繞書法這一主題忙碌,貌似成天都沉浸在翰墨書香之中,“以文養文”小日子日漸富足,有滋有味十分充實……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展廳

眾所周知,書法是具有相當文化高度和文化內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圖騰和符號,是在經史子集、詩書禮樂、文章曲賦的浸潤中成長髮展起來的,其所涉及的品位、學養、道德等高貴的精神特質是相當突出的。

因而,自古以來“書法家”都是滿腹經綸、志趣學行皆追求高遠、立品修身皆趨於高節的人。他們廣治經史子集、詩書禮樂,精於文章曲賦,其中有些人甚至長於經國濟世之學。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蘇軾行書帖

然而,在當下書法展覽的偏狹機制和時尚場景下,一些書家片面追求“純美”,剝離“真、善”,製作式的技術崇拜、片面追求形式的“爭奇鬥豔、標新立異”,以刺激評委與觀眾的眼球,失去了藝術對人們心靈的感染、感動。

過度聚焦於“個性風格”,忽視了人文情懷,改變了價值觀念。很多書家甚至沾染了人工製作、我行我素的低級趣味,致使書法作品淪為養眼不養心的“工藝品”,可視不可讀;在展覽中甚而出現不完整、不合格的作品,或是抄寫詩文簡繁混用、漏字錯字、筆誤百出,或是題款不合規矩、用印不懂常識、筆墨印鑑低劣……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十二屆國展作品

一些書家和書法愛好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淪為“書法制作流水線”下缺少文化含量的“技術工”。無疑,由於國學底蘊的缺失,使得很多所謂的“書法家”成為書壇“隱形貧困人口”。

書法和國學是密不可分的。作為新時期的書家,通過靜下心來讀書修行,形成屬於自身的“國學”知識體系,並轉化為自己獨立的文化價值判斷,以更從容的心態面對書法,使藝術高度建立在文化深度之上,讓自己先“富”起來,撕掉“隱形貧困人口”標籤,成為書壇的領路人、領頭雁,帶領更多的書法愛好者“脫貧”!

莫當書法上的“隱形貧困人口”

十二屆國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