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昨天看到一位媽媽發文吐槽自己,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這位媽媽自己是幹育嬰行業的,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比起普通家長也更加的重視,但在一次和同樣是母親的樂樂媽媽聊天時,發現自己的孩子和人家的孩子差距還挺大。

那位媽媽的孩子樂樂,大方開朗,也非常的懂禮貌,在玩過玩具後總會自己把玩具歸位,而且語言能力也非常突出,已經遠超同齡的孩子。

這位媽媽算是體驗了一把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滋味,連忙向樂樂媽媽取經,是怎麼把孩子教的這麼優秀的。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樂樂媽媽說:“我的方法挺簡單,平時讓孩子多聽故事、兒歌,他自己也挺喜歡。時間久了,把他的語言能力也鍛鍊好了。”

聽了樂樂媽媽的話,這位媽媽是更疑惑了,自己一直都有給孩子聽故事啊,從小到大就沒斷過,怎麼感覺都沒效果。

後來從樂樂媽媽那裡得知,樂樂媽媽是幼兒教育領域的研究者,鑽研幼兒教育都有差不多十年了,可以說的上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了。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她說:“給孩子聽的東西,適合是最重要的。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敏感期,在這些時期給孩子一定的刺激,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能力的發展。在孩子適合的時期給他聽優質的內容,才是開發他的智力,培養良好性格的制勝秘訣。”

孩子的成長確實少不了兒歌和故事的陪伴,悅耳的聲音不僅可以刺激孩子聽覺的發育,搭配兒童故事更能促進孩子的語言啟蒙。

可問題就是,我們天天給孩子聽這些,是真的給孩子聽對了嗎?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家長給孩子聽兒歌、故事走進的誤區:

一、給孩子挑的兒歌和故事,都是按家長個人的偏好來的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選擇兒歌和故事音頻時,往往都是挑自己認為看起來好的,這些根據父母個人的喜好挑的音頻,往往並不符合孩子當前真正的需求,孩子的感受也被作為家長的我們忽略了。

可見,家長們在給孩子挑選兒歌故事這一問題上,錯的有多離譜。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二、在錯誤的時間給孩子聽錯誤的故事、兒歌

比如,在孩子應該聽一些舒緩的輕音樂來刺激聽覺發育的時候,家長選擇了節奏過於歡快的兒歌;

或者是在孩子只能聽簡單的語言啟蒙時,家長卻給他們灌輸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學經典;又或者是在孩子正需要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期,卻只給他放童話故事。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三、過於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相信很多家長都是非常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越長越優秀,甚至遠超同齡人。孩子出生沒多久,就給準備了一大堆學習上的圖書、繪本。

孩子才一歲多點,就開始給他聽十萬個為什麼的音頻書,兩歲的時候開始攻詩詞歌賦。生怕自己一不上心,孩子將來就比別人落後太多。

有一位特別搞笑的媽媽,孩子還在上小學三年級,就開始發愁孩子高考要怎麼怎麼樣,對孩子的教育真不是一般的迫切啊。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正如上文中那位樂樂媽媽所言,孩子的成長是具有關鍵期的,在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育需求。

橘枳給大家羅列了以下孩子各個能力發育的關鍵期,建議家長朋友們收藏下來:

1、2-5歲是孩子發展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2歲至5歲是寶寶接受聲音影響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要注意寶寶語言和音樂能力的培養,可以給寶寶聽一些簡單輕快的兒歌和童話故事。

2、4-5歲是孩子書面語言和握筆能力的關鍵期。

這個時期可以給寶寶玩一些精細的,需要鍛鍊到大肌肉和小肌肉的小玩具,比如用勺運球,用筷子夾彈珠等,但是要注意時長,我們只要求起到鍛鍊作用。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3、3-8歲是孩子外語學習的關鍵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對於語言特別的敏感,他們通常很快就能掌握母語,同時,對於成人來說很難掌握的其他語言,在這個時期孩子卻能很快掌握。

當然,抓住這個關鍵期,父母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計劃也是很重要的。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更懂孩子,才能知道什麼最適合他的成長,這也就需要家長們留心觀察自己寶寶的成長。

“我每天都給孩子聽故事”早教專家:錯得離譜,寶媽一愣,有點懵

我是橘枳,你可以評論留下你和孩子的趣事,看看這個親子瞬間,你是否又更懂你的寶寶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