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袁世凱稱帝的話題,是民國史中永遠逃不掉的話題,袁世凱在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後,在二次革命中擊潰革命軍,中國取得了自辛亥革命後首次名義上的統一,後悍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國號洪憲,自稱洪憲皇帝,卻不料迎來的卻是全國人民反對,南方各省的再次獨立,軍事和政治的種種失敗,讓袁項城僅僅當了83天皇帝后,取消帝制,在悔恨中溘然長逝。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自二次革命後,袁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大權獨攬,將總統任期改為10年一任,可以連選連任,儼然就是一個皇帝,可為何袁世凱放著可以連選連任的總統不當,卻要冒天下之大不慰,去搏一個皇帝虛名。有人說是袁狼子野心,自始至終就是為了當皇帝,筆者不認同。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也有人說袁受楊度,袁克定等人蠱惑,在這點上,筆者不否認,可這並不是根本原因,袁世凱宦海沉浮幾十年,要不是袁決定要當皇帝,縱是誰勸也沒用!其實袁起初並不想當皇帝,而最後走上了稱帝的地步,也是被騙。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袁世凱與他的嫡系北洋系

在袁稱帝前夕,即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後,袁謀求日本人的幫助而登上帝位的傳言便不脛而走,此時袁袁世凱的嫡系、江蘇都督馮國璋專程赴北京向袁世凱當面瞭解情況,對於稱帝的傳聞袁世凱堅決否認,馮國璋把談話內容告訴了梁啟超,梁啟超建議馮國璋在報紙上發表,馮國璋於是寫了篇“袁馮對話”發表在《亞細亞日報》上。談話發表後,袁世凱不僅沒有責難,反而於次日命總統府以公文的形式發佈了同樣的內容。

不久,袁世凱在接受美國《獨立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你們的雜誌一定有能力讓美國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說我贊同恢復帝制,希望成為皇帝的論調,並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敵人虛構的。”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國父孫中山和袁世凱戎裝照

此時的袁還是堅決沒有稱帝想法的,而到了同年底1915年12月12日,袁卻突然同意勸進,改共和制為君主立憲制,稱帝。

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袁的想法發生了180度的轉變,仔細想想,原因還是出在列強身上。袁世凱在竊得到臨時大總統職位後,歐美列強開始特別關注袁大總統,不為別的,生怕他們之前同清朝建立的不平等條約不被袁承認,為進一步鞏固袁世凱的地位,歐美列強有了促使中國實行君主主憲的想法。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袁世凱頭像紙幣

就在袁跟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後,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古德諾1915年8月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認為“中國缺乏它要表現的自由民主所應具備的法制、個人權利,甚至連紀律都沒有。因此專制應該繼續下去,直到它發展出對政治權威有更大的服從、對社會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對私人權利有更大的關注之後再說”。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袁世凱字跡(枕劍夢凱旋)

除英、美外,日、德等國也都出於各自的想法和需要,對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給予支持,這讓苦於找不到民國混亂,各省督軍目無法紀原因的袁世凱猛然醒悟,可能是國體錯了,民主共和不適合中國,我說怎麼民國後,中國越來越亂了,袁世凱彷彿找到了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幹它丫的,稱帝,稱帝后什麼都好了。

只是袁世凱不知道,各國列強希望他稱帝,有一定的欺騙性,外國列強支持他稱帝,其根本是為了讓他穩定政局,保證列強在華利益,之才是中國適合君主立憲制度(適不適合還有待商榷)。也就是說不能因為帝制出亂子。可怎會不出亂子,皇帝剛被趕下臺,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君主立憲的皇帝,還是封建王朝的皇帝,只要是皇帝,就是壞的,就要打倒,貿然稱帝,中國必將大亂。果然,就在袁世凱接受“勸進”的當月,蔡鍔、唐繼堯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了護國戰爭,貴州、廣西等地相繼響應。


為何袁世凱放著到手的總統不做,偏要當皇帝?袁世凱:我被騙了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照片

為了評定“叛亂”,袁派人四處聯絡,還想通過借外債的老辦法應付危局,為此不惜提出以路權為代價謀求向歐美銀行團再借款,但這一次各國列強卻表現得十分謹慎和冷淡,護國軍氣勢如虹,國內反袁運動此起彼伏,讓列強感到了巨大壓力,怕這次把錢借給袁世凱,這是要肉包子打狗了,各國列強說什麼都不願再借錢給袁世凱了。

不久前線北洋軍三路大軍攻滇(雲南)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政治和軍事上的雙重失敗,使袁世凱心力交瘁,迫於各種壓力,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同年5月袁病倒,6月6日因病卒。

袁如果不稱帝,必定是一個名垂青史的功臣,兵不血刃解決南北爭端,又以和平手段迫使清帝退位,然稱帝鬧劇一出,使袁世凱成為逆歷史潮流的反面人物,由迫使清帝退位正當得來的大總統,變成了竊國大盜,實在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