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播出,越來越多的觀眾領略了大明永樂帝的英明神武,以及仁、宣父子的文治武功。可惜富不過三代,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釀成的土木堡之變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而說到土木堡之變就繞不過大明初代權監——王振。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太監,是中國古代專門為帝王服務的群體。隨著君主中央集權的發展,太監的權力也隨之提升,出現有了許多手握軍國重權的名監。因而其實一切的根源還是君主專制。

而在明代,自洪熙年間正式設立鎮守太監以及宣德帝授予司禮監批紅權後,權監更是層不出不窮。常常導致國力衰退,比如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而土木之變作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離不開一代權監王振的推波助瀾。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王振劇照

一、自願淨身入宮,與太子建立友好關係

永樂末年,朝廷下旨,地方政府裡主管教育的學官可以“淨身入宮中訓女官輩”。也就是進宮裡做宦官,然後教宮裡的人讀書認字。事實上,宦官長期受到人民群眾歧視,即便是平頭百姓也認為當宦官是奇恥大辱,更遑論那些識文斷字的讀書人了。然而,正如那句流行語:一切皆有可能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正當群眾對此不以為然,將旨意當作一個笑話看的時候,有個因為犯錯而即將受到懲罰的學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猶像不決。他已成婚,生活大致小康,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別人無法瞭解的雄心壯志。他自幼就渴望出人頭地, 苦讀多年,雖然成為儒士而被選為學官,卻一直無法金榜題名,無權無勢。

如今能進宮,便有可能如前朝之太監般包攬大權。等待他的必然是一條艱苦的道路, 會遇到無數人的白眼和鄙視,還得接受生理上的折磨。思前想後,他終究橫下一條心就進了宮。這名學官便是王振。

敢為人之不敢為者,其必出於人。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王振劇照

因為他有點文化,在宮裡中下層名氣很大,引起了宣宗皇帝的注意,就令他去陪太子讀書。從此,王振與後世公認的明朝最丟人皇帝——朱祁鎮結下了不解之緣。朝夕相處下,主僕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也因此釀成一場大禍。

二、小心翼翼熬到時機成熟

宣德十年(1435 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太子朱祁鎮登基,是為英宗,以次年為正統元年。王振終於等到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英宗上位了,便開始貪汙受賄。

《明史·王振傳》記載:“振狡黠得帝歡,遂越金英等數人掌司禮監,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弊。而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

大意是王振倚仗皇帝信任肆意禍亂朝綱。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朱祁鎮與王振

由於英宗皇帝才九歲,朝廷大權把握在顧命五大臣手上,小皇帝的祖母張太皇太后經常警告王振不得干涉朝政。正統元年二月,張太皇太后當著宣宗顧命五大臣(三楊,張輔,胡濙)的面,毫不留情地對王振怒斥道:“汝侍今上,止一宦者耳,多不法,即日便斬殺汝!”嚇得王振直哆嗦,小皇帝急忙下跪求祖母開恩。之後隔三差五就被教訓一頓。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張太皇太后

此時的王振意識到自己勢單力薄,於是他決定戰略撤退,韜光養晦,並且想盡辦法麻痺五大臣。

首先,王振不再肆意妄為,很是收斂了一段時間,不法行為大大減少。其次,對三楊禮敬有加。每次去到內閣傳旨的時候都先不進門,也不說話讓閣臣注意到自己。直到有人發現他蹲在門口時他才進去,“羞澀”地說幾句領導幸苦,領導萬歲之類的話。好像跟閣臣說話是三生有幸一般。

幾番阿諛奉承下來,加之王振確實比較老實,於是三楊認為王振沒什麼威脅,放鬆了警惕。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三楊

正統七年(1442),張太皇太后薨。此時,楊榮已逝,楊士奇與楊溥年老多病,已是無力迴天了。王振深知黨羽的重要性,之前做“老實人”的時候便背地裡擴充勢力,此時更是天賜良機,不久他便控制了錦衣衛,還有招攬了許多飽讀聖人之言的敗類。王振既得皇帝信任,又有無數爪牙,可謂大權在握。

三、愈來愈肆無忌憚的王振一黨

由於許多大臣選擇投靠王太監,朝綱已是混亂不堪,奸黨大力發展貪贓枉法的撈錢坑人事業。首先,藉助一幫無恥之徒打垮了四朝老臣楊士榮,又將劉中、李時勉等大臣趕出京城。一句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王振劇照

既然大權在握,王振便開始享受榮華富貴。

據《明史》載:“作大第皇城東,建智化寺,窮極土木。”

不僅如此,他還將手伸到了蒙古人口袋裡。中原缺馬,蒙古人又想開發互市,於是明蒙開始了邊境貿易。到了王振掌權之時,蒙古部落首領也先每次派人來朝貢都行賄王振。 之後不知為何不再賄賂他,於是王振一怒之下將馬價大幅度削減並清查蒙古貿易使團,給蒙古人造成極大損失,也先震怒。為土木之變埋下了伏筆。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也先劇照

更加令人膛目結舌的是,王振不但藐視今世之人,連同已逝去的前人也不放在眼裡。不久之後的某一天,王振發現發現有個東西實在是看不順眼——當年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手跡: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朱棣遷都時搬到北京,立在宮門旁。王振二話不說就將其弄掉,朝野震驚卻無人敢問此事。至此,王振的權勢如日中天,排擠了大部分不從者,天下無人可與之爭鋒。

四、王振的最後結局

就在這位權監為非作歹,朝廷烏煙瘴氣之際,盤踞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瓦剌嚮明朝發動猛攻,各州各縣接連失陷,明軍頻頻敗退,局勢危急。然而王振卻做著青史留名的美夢想要率軍打敗瓦剌,以成就他的功業。於是在王振的極力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

王振的戰略思維極其簡單,即以明軍人數之眾壓倒驍銳的瓦剌騎兵。接到邊關戰報後立即出征,糧秣儲備嚴重短缺,補給困難。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朱祁鎮劇照

大軍抵達太原後又畏敵不戰,旋即班師回朝。撤退途中王振屢屢更改路線,瓦剌騎兵尾隨追擊,殺盡明軍後衛,最終於土木堡包圍明軍。王振胡亂指揮,導致明軍精銳覆滅,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王振在亂軍之中被護衛將軍樊總擊殺。一代權監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王振身後的名譽變化卻經歷了一番有趣的過山車,朱祁鈺登基後,深感王振禍國殃民,下令查抄王振家產,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但等到英宗復辟後,卻又懷念起王振來,下詔為其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在京城智化寺北院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靈,著實有趣。

五、結語

縱觀王振的一生,懂得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討好需要討好的人,能夠判明形勢,進退有度。可惜人的本性難移,若是一心為國為民也不失為懷恩一般受人敬仰的賢宦,但他掌權之後便肆意妄為,致使身敗名裂。不學無術還非要當戰爭英雄,最終也只能死無全屍。

明朝初代權監王振升職記

王振的死去確實大快人心,可他帶走了數十萬明軍精銳,大明國運深受影響。土木之變後的明廷真可謂風雨飄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