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我一個朋友跟我抱怨說:“我家那小崽子真把我氣死了,小時候挺乖的,現在大了反而不懂事,每次逛街看到玩具都嚷嚷著要買,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他的玩具快堆滿半個房間了,還要買,不買就給我哭,可把我氣壞了!”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聽完她的話,我有點哭笑不得,這可不是她慣出來的嗎,現在反倒抱怨起來了?每次孩子讓她買什麼東西,她都會滿足他。孩子習慣性得到,認為媽媽給他買玩具是應該的,一旦遭到媽媽的拒絕,孩子就會哭鬧,發脾氣,覺得媽媽對他不好。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畫什麼,孩子就是什麼,也就是說,家長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家長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孩子在兩歲左右就開始懂得“擁有”意識,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得到,就會向爸媽發出“想要這個”的信號。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雖然孩子有了擁有意識,然而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足,只知道自己很喜歡這個東西,很想得到它,但是這個東西有沒有價值,他們是沒有判斷力的,所以這就需要家長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家長的一言一行就是因,孩子的人生就是果,有因必有果,什麼因結什麼果。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面對孩子想要某個東西時,根據家長的回答,可以分成三種情況。

1,等價交換型。

小玉的媽媽是做生意的,商場上注重利益,媽媽認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以當孩子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她採用的是等價交換的方式。


每次小玉讓媽媽買東西的時候,就被媽媽當作是教育的好時機。第一次小玉讓媽媽買鞋子,媽媽就對小玉說:“媽媽可以買給你,但是有條件的喲,你能做到我就買給你”。小玉開心的點點頭,媽媽說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家裡的衣服都由你負責,要疊整齊,整理好。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小玉非常開心,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了,疊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心心念唸的鞋子也穿上了。媽媽的初心是想讓小玉學會主動做家務,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方法效果很好,媽媽的目的達到了,孩子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過得很開心,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沒那麼盡如人意了。


自從跟小玉等價交換了一次之後,媽媽發現,每次她讓小玉幫忙做什麼事,小玉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她,比如,她讓小玉掃地,小玉就提要求,給她買東西她才肯掃。直到現在長大了,小玉也沒改變這個習慣,一直用等價交換的方式跟家人,朋友,同學相處。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有同學朋友找她幫忙,她都要提出相應的要求,總是用金錢衡量一切,因此,慢慢地,很多同學都疏遠她,不願意跟她做朋友。


2,委婉拒絕並正向引導型。

我閨蜜是個特別明事理,懂世故,情商極高的媽媽,每次孩子讓她買東西,她都能婉轉拒絕並能讓孩子乖乖聽話。在她的影響下,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懂事,情商也比一般的孩子高。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第一次她女兒萍萍讓她買東西的時候,她是這樣做的:萍萍看到一個小豬佩奇的小揹包,喜歡的不得了,撒嬌讓媽媽給她買。

閨蜜蹲下來跟她說:“媽媽也喜歡這個包包,萍萍也給媽媽買一個好不好?”

“這個包包太小了,不適合媽媽背。”女兒想了一會才說。

“對啊,這個包太小了,媽媽和萍萍都背不了,因為我們很快就要上學了,得買一個更大的書包,這樣才能裝下我們的書本和文具。”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接著媽媽摸了摸女兒的頭,說:“萍萍這麼乖,一定可以理解媽媽,對嗎?”


女兒開心的笑了笑,點頭說:“對,這個小揹包都裝不下我的文具,媽媽我們不要這個了。”


從此,萍萍養成了不亂花錢,理性消費的習慣,只買適合自己的,從來不會看到喜歡的就買,真正做到“錢花在刀刃上”。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萍萍之所以能養成這些良好習慣,跟媽媽平時的教育和引導離不開關係,甚至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3,嚴厲拒絕型。

跟上面兩位媽媽相反,彬彬的媽媽是一位特別嚴厲,做事果斷的人。尤其是對待彬彬,極其嚴格,可以苛刻來形容,她一直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因此,彬彬非常害怕媽媽,很少主動跟媽媽聊天交流。


有一段時間特別流行溜冰,學校裡很多同學都在玩,都有一雙溜冰鞋,彬彬也想要一雙,於是就讓媽媽給他買,媽媽大發雷霆:“買什麼買,別人有什麼你就要什麼,你就不能有點主見嗎,咱傢什麼條件,你不知道嗎,還學人家攀比!”彬彬很委屈,也很無奈,不得不面對現實。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後來彬彬上了大學,看到同學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心裡癢癢的,於是他去貸款消費,最後無力償還,走投無路。


看完這三個故事,相信大家對於如何回應孩子的要求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也明白了哪種做法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要理性看待,多點傾聽孩子的心聲,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不要無條件滿足,以免慣壞孩子,也不要對孩子過分嚴格,漠視孩子的一切要求。

面對孩子各種要求,家長的這三種回答,分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尊重孩子。即使是拒絕,也要用對方式,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件事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你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格局就有多大。


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你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逗逗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與你共同探討育兒經驗,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點個關注唄,一起輕鬆帶娃,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