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情報站002:互聯網存款的起源02

……接《互聯網存款的起源01》

儘管銀行業在2015年終於突破監管限制,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獲客,但是開始階段並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即使是最受關注的互聯網銀行(民營銀行),騰訊系的微眾銀行,以及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在2015年印象最深刻的動作實際上也並沒有超出互聯網金融第一階段的範疇。

互聯網銀行的早期探索與無奈

比如微眾銀行在2015年曾經祭出了爆款產品"活期+",實際上是阿里的餘額寶的翻版。不過當時有兩個亮點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個是因為"活期+"背後的貨幣基金是國金基金的貨幣基金,因為此時國金基金的貨幣基金管理規模還比較小,所以在最初的幾個月"活期+"的七日年化利率甚至一度達到了5%,在當時餘額寶的七日年化利率則進入了一輪下降通道,3.5%是當時一個印象比較深的數字。第二個特點是轉賬的便捷性,由於微眾銀行缺乏阿里的支付場景,所以當時將亮點集中在轉賬業務,以當時的體驗看,"活期+"在跨行轉賬方面的便捷性一時無兩。

而網商銀行則悄悄的變成了"餘額寶"的底層賬戶,2018年5月30日,證監會、央行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禁止基金銷售機構將貨幣基金份額直接用於消費,一時間讓所有的其他的寶寶類T+0貨幣基金不知所措,唯獨發現"餘額寶"照樣可以在淘寶買買買,細心的用戶可以發現此時所購買的"餘額寶"已經是通過網上銀行的二類賬戶購買了,而不再是通過基金銷售公司實現。當"餘額寶"的基金份額返回到網上銀行的二類賬戶的時候,當然是可以用於支付的。

總體而言,在2018年以前,絕大多數中小銀行在理財領域大多沒有多少建樹,畢竟其他銀行,不論是互聯網銀行、民營銀行、城商行、農商行都不像微眾銀行和網上銀行這麼好命,各有各的流量入口,能夠帶來億級的客戶資源。2018年以前,低風險的固收產品被寶寶類產品所雄踞,中高風險的則是P2P,而絕大多數銀行能在線上銷售的存款都是被碾壓的。銀行普遍反饋,很多客戶只有在發工資的那兩天才會集中登陸一下銀行的APP,然後將存款轉出去買外部平臺的產品,比如餘額寶。

資管新規落地 互聯網金融第一輪浪潮進入尾聲

真正讓市場發生改變的是2018年資管新規的落地,資管新規落地以後整個市場以可見的速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急轉直下,從4%跌落至目前的2.3%左右,並且每日申贖忽然加上了1萬元的限額。而實際的情況要比投資者看到的更糟,因為在不久以前支付領域開始斷直連接網聯,直接後果是所有的基金銷售公司的支付成本暴增,銷售貨幣基金的成本與收益已經出現了倒掛。這就導致了貨幣基金一方面吸引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所有的基金銷售公司也失去了原有的銷售貨幣基金的原動力。於此同時,P2P行業陷入困境,甚至可以說是絕境,行業巨頭紛紛退出,小型P2P公司連續暴雷,行業期盼已久的備案變得遙遙無期,"團滅"成為很多城市P2P行業的關鍵詞。總而言之,2013年以來開啟的第一波互聯網金融浪潮,在5年以後不得不說已經到了一個節點。甚至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的互聯網金融的另一個分支互聯網支付行業,在這個浪潮的尾部也沒有幸免,一方面頭部的兩家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全行業產生了碾壓級的優勢,另一方面銀行業釜底抽薪,斷直連增加了支付公司的支付成本,銀行業的支付業務則伺機擴張市場份額。

2018年對於互聯網金融的嚴監管當然與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中看到的市場亂象有關。但是其背後的真實原因,筆者認為還是源於監管層對於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關注。2016年底,某大型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爆倉的消息刷爆了整個金融圈的朋友圈,據傳某大型基金公司要賠6億,同時也有稱市場上出現了規模達到1500億的貨幣基金贖回,一時間風聲鶴唳。好在該事件最終平穩化解,並沒有對市場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在監管層面卻已經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如果這些貨幣基金真的發生了擠兌會對市場形成什麼衝擊?

事實上如果基金的規模比較小的話,這種擠兌的風險還是可控的,比如基金公司可以立即將基金所持有的流動性好的現金類的債券進行拋售,這樣就可以為基金提供流動性了。對於整個現金市場來說,一家機構拋售幾百億的現金資產也不會構成多麼大的衝擊。但是如果這個規模是上萬億的話,就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了。然而當時間到了2018年,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全市場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天弘餘額寶貨幣的規模已經突破了1萬億,整個市場的貨幣基金規模已經接近10萬億。假如一個規模較大的貨幣基金髮生擠兌風險,就可能波及整個市場。

監管對於貨幣基金的治理政策可以說是非常精準的:首先,要求所有的貨幣基金所投資的債券久期大幅縮短,這樣可以大幅提高貨幣基金持有資產的流動性,即使出現擠兌,基金公司也可以快速的應對;第二,將客戶每日申購、贖回貨幣基金的額度限制為1萬元,那麼即使發生了擠兌,資金也不可能快速的從貨幣基金流出,給基金公司更多的應對時間。這兩條政策下來以後,很大程度解決了貨幣基金因規模過大而積累的流動性風險,但是於此同時貨幣基金的吸引力消失殆盡,原因是久期短的債券收益率自然不會高,2.3%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和每天1萬元的申購和贖回限額對於貨幣基金用戶而言,真的沒有多少吸引力了,要知道就在2018年4月以前,餘額寶的七日年化利率還在4%以上,僅僅過了半年便風光不再。因此在2018年下半年到現在,貨幣基金整體縮水已經成為必然。

P2P行業則是死於行業發展太過迅速,門檻太低,配套不齊,以及人性本來的惡。假如P2P平臺可以不暴雷的話,坦白說那真是最理想的金融產品,收益率高達12%以上,又不像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一樣上下波動,簡直不要太完美。當然,如果發現這種完美的產品底層的資產根本支撐不了這種完美的表現的時候,就是出問題的時候了。首先,會到P2P平臺借款的人或者機構是傳統上……(待續)(文/老編輯的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