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一部充滿爭議的“曠世奇書”

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過一本圖書,它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這本書曾連續6年穩居文學圖書暢銷榜的前十名,獲得各類獎項幾十餘次,國內再版一百六十餘次,各類平臺發佈研究論述上千篇,在08年時,退出“茅盾文學獎”的參評,在15年時被改編為電影,19年時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同時,這本書也收穫了很多負面的評價,它被一部分讀者定義為是宣揚“弱肉強食的法西斯主義”,被抨擊為是“非黑即白的種族決定論,對農耕民族大加醜化、鞭撻”。這本書就是《狼圖騰》,被譽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一部描繪、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曠世奇書’”。

《狼圖騰》:一部充滿爭議的“曠世奇書”

一、《狼圖騰》與姜戎

《狼圖騰》是姜戎的一部小說作品。

姜戎,1946年出生。21歲那年,他自願到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做插隊知青。在當時,他所插隊的草場,只有一塊靠近邊境的草場,因為被列入軍事禁區,不允許開墾放牧,而沒有遭到破壞。這本書就是他根據當年在草原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利用一些藝術創作手法,虛構美化而成。

下鄉知青陳陣在內蒙草原插隊期間,偶然接觸到了草原狼,瞬間被草原狼的勇猛、極強的耐性、組織性以及團結精神所吸引。在與草原老人畢利格的接觸中,陳陣瞭解到,草原狼在草原人的眼裡,是一種神物一樣的存在,它們被認為是受騰格里派遣的生物,來守護整片草原,維持草原的平衡。不僅如此,草原人在死後甘願將自己祭奠給狼,並視此為無上的榮譽。這種觀念大大顛覆了陳陣以往對於狼的認知,引起了他了解狼的興趣,所以他在掏狼崽的過程中,偷偷養了一條小狼,想作為研究狼的契機,卻不成想這樣的舉動給小狼帶來了十分慘烈的結局。與此同時,一些農區幹部的加入,正在逐漸改變這片土地的固有生態,他們開始大肆地捕殺狼,驅趕狼,以自己的意願改造草原……種種擅作主張的行為,正在一點點吞噬這片土地。

《狼圖騰》:一部充滿爭議的“曠世奇書”

二、《狼圖騰》的生態價值

1859年,有人從英格蘭帶了24只兔子到澳大利亞,當時澳大利亞並沒有兔子,兔子缺少天敵而大肆繁殖,一時間形成“兔災”,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了保護鹿群,大量捕殺它們的肉食天敵,隨後,鹿群的繁殖量大大增加,嚴重地破壞了森林植被,導致食物來源大大減少,鹿群瀕臨滅絕。

……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人類總是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改造自然,但卻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運轉規律。在自然界中,每一種生物都是其中固有的一環,承載著自己獨特的使命,一旦人類以自己的意志對其進行干預,隨便抽減或增加一環,大自然就很可能會從“仁慈的母親”變成“冷酷的屠夫”。

《狼圖騰》中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陳陣所在的草原原本是一個草質肥美,人與自然相處和諧的地方。在這片草原上,草原人與草原上的其他生物共同守護著一種獨有的默契。它們之間互相幫助,也互相制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但這種平衡卻被農區幹部打破了。

在《狼圖騰》裡,農區幹部是一群不懂得草原規矩的人,他們一直以自己的意願以及自己身處的農耕文明來理解草原,為了遏制饑荒而貪婪地佔有狼群的獵物,當狼群因飢餓不得已實施報復襲擊的時候,他們又對狼群實施了更加慘烈的報復,對狼群趕盡殺絕。

沒有了狼的草原會變成什麼樣子,可想而知,黃羊、鼠兔缺少了天敵,肆虐生長,瘋狂地踐踏草原,隨之而來的是草原的破敗,豢養的牛羊缺少了食物來源,存活率大大降低,草原馬失去了威脅,惰性增強,品質急劇下降……到了最後,草原失去了保護它的草皮,黃沙漫天……而這正是《狼圖騰》裡讓人難以接受的結局。

在《大滅絕時代》一書中,伊麗莎白·科爾伯特曾經提到,人類也許正在面臨“第六次大滅絕時代”,按照以往的速度,自然界每一千年才會消失一種兩棲動物,而今天,這種消失正在呈指數倍地加速到來。但如今看來,物種的消失,物種多樣性的喪失,已經不是最值得探討的生態話題了,當物種的消失帶來的是整個生態的失衡,才是最值得人類後怕的問題。這不僅是《狼圖騰》的悲劇,也不僅僅是草原的悲劇,而是我們人類正在共同經歷且必須要面對的悲劇。土地荒漠化、海平面升高、各類瘟疫疾病頻發……或許是某一個行為,或許是某些行為,在不知不覺中,人類已經觸碰到了自然界的底線,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生態癌症”正在吞噬這片土地,驅逐甚至是毀滅人類。

這對於人類來說是危險的,但對於自然來說也許不是,就如同《大自然在說話》中所說的:“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不是我的。我是大自然,我將繼續存在。我隨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正是姜戎在《狼圖騰》裡提醒人們應該注意的課題。

《狼圖騰》:一部充滿爭議的“曠世奇書”

三、《狼圖騰》的精神世界

錫林郭勒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中部,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它不僅是蒙古族的發祥地之一,更是成吉思汗帶領他的軍隊與子孫走向中原乃至世界的起點。

歷史上對於成吉思汗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他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成功者,帶領著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軍隊,浩浩蕩蕩進中原,闖世界。他所闖下的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的中國版圖。他所帶領的民族,被評價為“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

成吉思汗為什麼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並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於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那麼他的指揮藝術究竟從哪裡來?是天賦異稟還是依靠草原文明的滋養?在《狼圖騰》裡,姜戎似乎將其歸因為了後者。

《狼圖騰》是文學史上少見的寫狼的書,同時也是少見的寫草原文明的書,姜戎將他所理解的草原狼與草原文明結合在一起,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廣袤的精神世界。

草原狼之所以受到牧民的敬愛,並不僅僅在於它保護草原的萬物生靈,更是因為在狼的身上有非常強的鬥爭精神以及令人驚歎的戰術策略。

陳陣最開始對狼上癮,就是因為在多次與狼交鋒以及側面瞭解中,得知狼是非常會運用作戰策略的群體。比如在獵捕黃羊時,它們具有極強的組織性與耐性,懂得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看準時機,將黃羊驅趕到雪殼裡“雪埋”;此外狼群十分注重團結,它們的團結不僅體現在團隊作戰中,也體現在對於老弱病殘的同類進行照顧。狼群通常每年冬天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捕獵,冬天天氣寒冷,冰雪會成為天然的冰櫃,為食物保鮮,留著明年開春飽餐一頓。但在炎熱的食物易腐敗的夏天,狼群也會偶爾多捕獵一些食物,這些食物它們並不會馬上吃掉,而是留著給那些群體里老弱病殘的狼,以免它們因捕獵不到而被餓死。正是因為狼群彼此想著,彼此報團,才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一呼百應。而這也被認為是成吉思汗取勝的原因。

草原狼具有很強的自由與不屈精神。陳陣為了能夠更近距離地接觸草原狼,更深入地研究草原狼,在掏狼崽行動中留了私心,背地裡養了一隻小狼。隨著小狼日復一日地長大,身上的狼性也越來越明顯,它先是開始對於豢養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崇尚並渴望得到自由,而後又表現出極強的不屈精神,堅決不肯服從人類的安排,不願離開自己的草原。於是在一次遷徙中,它採用了自殺式的反抗模式,被拖拽在隊伍之後,最終因反抗傷到了自己的脖頸,不治身亡。這種追求自由的不屈精神讓陳陣深受震撼,也在許多讀者心裡埋下了對草原狼、草原精神的嚮往與敬畏。

《狼圖騰》:一部充滿爭議的“曠世奇書”

在《狼圖騰》這本書裡,涉及到生態的問題,以及狼性的問題,是這本書的價值,同時也是這本書最大的爭議所在。姜戎是否有鼓吹草原文明,貶低農耕文明暫且不議,單從問題本身來看,生態也好,民族精神也罷,正是我們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生態的腐敗以及民族精神的腐敗,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最危險的病毒,倘若我們能暫時放下漢人或者蒙人的身份,單純去看一看書裡的故事,從中獲取一點警醒,用於拯救自己或是社會或是自然,想必都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