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心理學的方法:幸福的勇氣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許多人心事重重、怨念頗深,覺得人生諸多不幸、萬事諸多無奈。我們經常會幻想換種活法,可一說到改變,就會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辦呢?

《被討厭的勇氣》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青年,他也像你我一樣曾經迷茫,深信自己無法改變。

通過和一個哲學大師五個夜晚的辯論,他開啟了自己的心靈窗口,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人生其實很簡單,並不是什麼深刻的事情。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係和未來中解放出來。

顛覆傳統心理學的方法:幸福的勇氣


-1-經典的“過去決定論”

說起心理學理論,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

這種理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這些經歷變成了我們的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為了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我們必須深入潛意識,比如被催眠,從而發現自己過去的問題,解決現在的心理創傷。

這種理論就是“決定論”。認為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就像書中的年輕人,他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他一直想改變,變成像Y那樣開朗的人。但他自己也知道,因為性格有別,他永遠也變不成Y。所以他討厭自己,認為自己不幸福。

這樣的理論看起來無懈可擊,但是,難道我們只能這樣機械般地任由過去決定現在、甚至決定未來?一切都只能像設計好的程序固定地向前運轉?

-2-世界並非已註定,需要改變的勇氣

本書中的阿德勒心理學說,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然後我們就按照自己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的現在。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論”,即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書中的年輕人,之所以選擇了“不幸”,不是真正的不能改變,而是自己主動選擇了“不改變”。因為不改變,儘管有些不方便甚至痛苦,但遇到問題可以根據經驗推測,駕輕就熟;而如果改變,未來則難以預測,生活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

所以年輕人並不是被自己的過去決定無法改變,而是害怕風險、擔心更痛苦所以制定了“不改變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他把過去的經歷賦予了“缺乏自信、出身不好、學歷不高、容貌難看”等意義。

“缺乏自信、出身不好、學歷不高、容貌難看”,這段描述讓我們想起了誰?這不就是馬雲年青時的生動形象嘛!相似的經歷,但馬雲卻為自己“改變的目標”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因此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又像一杯18度的水,當夏天時,我們會認為它清涼可口,而當冬天時,我們就會認為它溫暖舒適。水還是那一杯水,清涼還是溫暖取決於我們賦予它的意義。

世界並非已經註定,而是我們缺乏了改變的勇氣,主觀上註定了世界。

顛覆傳統心理學的方法:幸福的勇氣


-3-我們可以被討厭,這是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認為人的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既然生而為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與人打交道,發生人際關係。但正因為我們與人發生了人際關係,我們就會擔心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擔心被人討厭,我們才痛苦不堪。

我們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我們“追求優越性”,盡力超越,甚至是通過排擠他人以取得晉升之類的追求;我們與他人競爭,不如別人就自卑,怕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而不願改變。

但是別人的意見就真得那麼重要嗎?

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

《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我們要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我們要專注於自己的課題,放下別人的課題,讓煩惱輕輕飛走。關於自己的人生我們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而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根本無法左右,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就像生活中“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看到你的臉的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根本無法左右。

《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我們不需要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我們唯一需要是與自己的對比,與自己的過去對比,與心目中的標準對比。

我們可以自卑,但不能有自卑情結。自卑是找到自己的不足、需要改進的方向,可以督促我們去努力;但是自卑情結則是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去使用、去逃避。

就像書中的年輕人,他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結,把自己的關於“自信、學歷、出身、相貌”的自卑作為藉口去逃避改變;而馬雲則能把這些自卑轉化為前進的動力,這就是正確的自卑感。

《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我們活在人際關係中,天生不想被別人討厭。但“被別人討厭”,這是我們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我改變了,發生變化的只是“我”。作為結果,對方會怎樣我不知道,也無法左右。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會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它是人際關係的“王牌”,擁有它我們將所向披靡,因為我們根本就不怕被別人討厭,那麼剩下的就只是必勝的信心和前進的決心。

請默唸《尼布爾的祈禱文》:“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顛覆傳統心理學的方法:幸福的勇氣


-4-甘於平凡的勇氣

人生有三個必經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們由自命不凡到普通平凡的三次跌落。第一次是發現自己的父親是平凡人,第二次是發現我們自己是平凡人,第三次是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平凡人。所以人生就是甘於平凡、自我接納的過程。

為什麼非要“特別”呢?這是因為無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書中的年輕人就是這樣不甘平凡,但又擔心“特別優秀”的夢想受挫之後的痛苦,所以又非常極端地轉為“特別差勁”。

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嗎?有什麼不好呢?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沒有必要糾結於這一點。

需要注意的是“平凡”並不是“無能”,平凡也可以多才多藝,只要陶醉其中。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而當認識到自己是平凡人時,我們就會放下所有的壓力,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人生不是最後登上山頂的瞬間,而是登山過程本身。

假如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的登山,那麼人生的大半時光就都是在“在路上”,之前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臨時的人生當然沒有幸福。只有把登山過程當作人生,那麼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間便已經開始“正式的人生”。

人生也不是不凡的頂點,而是平凡生活過程的每一天。

我們在甘於平凡的心態中正式生活,這平凡的每一天就是我們的此時此刻。人生又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並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裡了嗎?”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顛覆傳統心理學的方法:幸福的勇氣


————————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之一岸見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專家,另一作者古賀史健是對話體作家,其採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暢銷突破70萬冊。書中介紹的“目的學”心理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這本書被譽為積極心理學的入門經典書籍,參照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理想國》對話體方式,再現了一個被“決定論”困擾的年輕人如何一步步地學習“目的論”心理學知識,重拾積極幸福人生的過程。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此書的閱讀過程中,體會到這個年輕人思想的成長和內心的喜悅,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講述的更像是一場心理治療的過程。

戴著墨鏡,這世界理所當然就會變暗;

摘掉墨鏡,我們就會感嘆世界的光明。

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

我們只需擁有幸福的勇氣,即改變的勇氣、被人討厭的勇氣、甘於平凡的勇氣,

就能看到燦爛的人生。

顛覆傳統心理學的方法:幸福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