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晚年講說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被稱作是大乘佛教經典的經王。《法華經》前後共有三譯:其一是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其二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其三為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共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其中流傳面最廣,影響最大的是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該經於北魏天賜三年(公元406年)譯於長安,西涼建初七年(公元411年),“比丘弘僧疆”即於敦煌書寫,說明了該經在譯出後不久即已西傳敦煌。

莫高窟259窟開鑿在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窟室呈方形,正中鑿出中心塔柱的前半部,內塑如來說法像兩身。兩側壁分上下兩段開闕形龕和圓拱龕,龕內塑交腳菩薩、半跏坐思惟菩薩、結跏趺坐如來像和倚坐佛像。從主尊造像於同龕內並坐說法的造像特徵看,該像是根據《法華經》塑造的釋迦與多寶佛★並坐說法像。

《法華經》中說,一日釋迦牟尼說法時,有大寶塔湧現空中,且塔中有聲。時有菩薩而問之曰:“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踴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釋迦告菩薩曰:“此寶塔中有國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而後釋迦以右手指開七寶塔門,見塔中有多寶如來坐獅子座上。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分出半座與釋迦牟尼,共同演說法華經。

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1-4-1 窟室造像

西壁龕內塑釋迦佛與多寶佛並坐說法像,龕外塑脅侍菩薩。北壁上層為闕形龕,示意天宮,下層為圓券龕。

北魏 莫高窟259窟

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1-4-2 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

兩佛像作遊戲坐、二佛身穿涼州式偏袒右肩袈裟,袈裟的衣紋線密集流暢,有薄紗透體之感,畫史稱“曹衣出水”。頭部雖經後代重修,但是並未完全改變原形。

北魏 莫高窟259窟

西壁塔柱龕內

莫高窟259窟塔中的釋迦多寶,頭上波狀髮髻,身穿偏袒右肩式袈裟,面部及胸部有後代重修過的痕跡。袈裟厚重密貼周身,凸起的衣紋線隨著身體的起伏圓轉曲回,反映了犍陀羅佛教藝術對莫高窟的影響。龕外的菩薩,頭戴三面寶冠,上身赤裸,下身著裙,神情怡然,顯得古樸大方。

南北兩壁分作上下兩層。上層的闕形龕內塑彌勒交腳像和思惟像。闕形龕的闕頂及瓦壟缺損,從缺損處可以看出是先將木樁釘入牆壁後,再敷以草泥塑造的。下層龕內塑佛說法像、倚坐像和禪定像。其中北壁東側的禪定像堪稱佳作,釋迦佛頭生高肉髻,著通肩袈裟,兩眉細長雙眼略開,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似乎一點也體味不到坐禪的寂寞和苦修的艱辛,唯有參禪悟道後的滿足和愉悅。

知識庫

★多寶佛

又譯大寶佛、寶勝佛、多寶如來。《法華經》中的佛名之一,為證明《法華經》真義而自地踴出的塔中佛。依《法華經·見寶塔品》記載,多寶佛為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其在行菩薩道時,曾立誓成佛後,凡十方世界有宣說《法華經》之處,必自地踴現於前,以證明此經的真義。故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有七寶塔從地中踴出,聳立於空中,塔內即有多寶如來坐獅子座,其全身姿態如入禪定狀,並分半座與釋尊。安置多寶如來之塔,稱為多寶塔。

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1-4-3 釋迦禪定像

圓券龕內的釋迦禪定像是莫高窟北朝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釋迦牟尼細眉垂目,作禪定印,著通肩袈裟,以陰刻線刻出衣紋。胸部塑造飽滿,樸實凝重。

北魏 莫高窟259窟 北壁

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1-4-4 釋迦禪定像特寫

釋迦牟尼頭生高髻,彎眉上揚,面帶微笑,似在靜心思維,體味禪定中悟出的哲理。塑像用銅片嵌眼球,以陰刻線表現波狀曲發。

北魏 莫高窟259窟 北壁

釋迦多寶造像不見於印度,在新疆各地的石窟寺裡也少有發現,但在敦煌和敦煌以東卻十分流行。甘肅張掖馬蹄寺千佛洞8窟的中心塔柱下層,就畫有釋迦多寶佛與彌勒菩薩的同龕像。在炳靈寺、麥積山石窟以及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鞏縣石窟都有相當數量的遺存。而且這些造像或者壁畫,大都是北魏以前的作品,說明了在北魏之前北方的石窟寺裡,釋迦多寶並坐說法像是十分流行的,也說明了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給包括敦煌莫高窟在內的北方佛教以深刻的影響。

此文出自《解讀敦煌●佛國尊像》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迴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