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炸油饼、蒸馒头、做凉皮……整个疫情期间,全民都变成了大厨,仿佛煎炒烹炸,八大菜系无所不能,但某些没有厨艺天赋的懒人们,怎么办?

但方法总比问题多,不会做饭也不会饿死,这就能解释方便面、螺蛳粉、自嗨锅……速食食品都卖断货这个问题了。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市面上的速食食品

速食食品主要人群是不会做饭或者不能做饭的,但疫情期间,饭店、外卖与快递都没有恢复,所以这种易储存、易操作的速食食品就火了。

2月以来,"方便面"一词在天猫的搜索量大增200多倍;京东平台上,仅除夕到初九售出了1500万包方便面。2月3日至2月14日期间,日清食品、康师傅、统一的股价分别上涨12.18%、12%、11.56%。

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我国速食食品的研发始于军队,为了让军人能在各种环境下吃得好吃得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以下简称"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开始研究各种中国美食,努力研发出"舌尖上的速食中国",经过不断的研发与改良出现了现在市面上的速食食品。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目前,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已有几百件专利技术,包含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以发明专利居多,目前主要用于军事领域。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对速食食品的研究历经三代演变。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第一代为野战食品。由压缩干粮、脱水面条、脱水米饭三种主食和午餐肉罐头、荤炒什锦罐头、酱爆肉丁罐头三种副食构成。第二代为陆勤系列野战食品,如脱水米饭等。如今,进入第三代研制期,例如,一种新型的"方便面"可以用开水或冷水泡开食用,其方便性极强。这种面条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为了保证食品的口味、口感与健康,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也在不断改进技术,例如为了保证蔬菜口感,研发了脆口蔬菜罐头的技术。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健康与营养,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对食品从头到尾的研究了一遍。

首先为了保证蔬菜洗干净无农药,研发了"一种果蔬表面农残深度处理方法""一种脱水蔬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其次为了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又研发了"营养补充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半流体能量补充食品及其制备方法""能量棒""强化营养固体速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等技术;

另外,饮品也是花式研究了一番,例如"一种抗中暑泡片""提神饮料""速溶低糖豆奶粉及其制备方法""抗疲劳、耐缺氧、调节睡眠米粥罐头"等技术;

最后,对于厨余垃圾的处理也做了研究,例如"一种餐厨垃圾分解菌剂及其制备方法"。真可谓是"餐饮一条龙式技术服务"。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部分专利详情 图片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其实,每个速食食品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都申请了相关专利,进行了技术保护。许多军用技术也可以转为民用,尤其是在食品上转为民用的概率更大。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部分专利信息 图片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为了方便大众饮食,速食食品的种类很多,除了我们常见的鸭脖、鸡爪、方便面等,自热食品成为当下的热门,因为它能迅速满足一口热呼呼的饭的需求。例如,自热火锅、自热麻辣香锅、自热快餐等,其实这些技术最早也都产生于军队。

速食食品市场趋势

目前,速食食品背后是"宅经济""懒人经济"市场的体现。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数据显示,方便食品消费群体中,女性消费者占六成以上,且消费金额占比逐年提升;85-90后消费贡献接近五成,95后消费规模正在赶超85后,是未来增长高价值人群。95后人群中,学生群体贡献近三成消费金额,尤为偏好即食火锅、方便面、速食粥和即食肠类。

舌尖上的速食中国:速食食品的专利史

根据QuestMobile(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的数据显示,"懒人"用户正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

"懒经济"用户MAU(monthly active users,月活跃用户)为1.35亿、"宅经济"用户MAU为8.34亿。可以说一个近10亿消费者的群体正在向食品行业招手。

速食食品也在逐渐摆脱口味不好、不健康、口感不佳、选择单一的标签,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像陕西肉夹馍、河南烩面等都变成了速食食品。营养健康的速食食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在保证营养上,已经有了许多发明专利,所以这对于速食食品来说也很容易。

速食食品背后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每一项专利技术的背后都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能享受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更是源于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保护,对发明创造的激励。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