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早的佛教僧团到佛教僧众的四次结集,看佛教的兴盛与传播

“初转法轮”之后的释迦牟尼,在各地旅行播道,影响越来越大。拜火教的大迦叶三兄弟和舍利弗目犍连等德高望重的学者,也都带来自己的信徒皈依了佛法,加入了佛教最早的僧团。后来,许多国家的国王和贵族也都信奉了佛教。在他返回故土迦毗罗卫城的时候,他的儿子罗喉罗、族兄和他的姨母也都在他的教化之下皈依了佛法。

释迦牟尼带着他所组建的僧团,在恒河流域,既弘扬佛法,又不断地完善着他的宗教组织,共45年。在他80岁的时候,终于侧身安卧在拘尸那伽城外的两株娑罗树之间,得到了圆满的静寂,安然地离开了那充满痛苦的人生。这便是佛法所追求的“涅槃”境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卧佛的形象,便是记述释迦毕生事迹的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涅槃相。无论是经书描写,还是艺术形象都有记载和表现:释迦涅槃时,众弟子悲恸不已,震动天地,纯乎一片人之常情。释迦火化以后,还有八王分争舍利之说。舍利即是佛的身骨,这些舍利,后来有的被中国西行求法的高僧迎奉至汉地造塔供养,中国始有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塔的存在,也才有如唐代韩愈《谏迎佛骨表》等著名文章的出现,此是后话。

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100年中,佛教的存在与发展基本上保持着佛陀在世时的情况,徒众们严格按照教义行事,保持着内部的统一,这个时期,被称作“原始佛教”时期。但是,由于后来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和纷争,而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佛教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由于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等人的大力倡导,这一时期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走出印度国门,播扬域外。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约前324~前187)的第三代国王(约前268~前232在位),由于扶植佛教被誉为“护法名王”。据说,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征伐羯陵迦国,杀敌10万,俘敌15万。他看到战败者的悲痛,除下诏自责外,还皈依佛教以求赎罪,在国内广造寺塔,有建塔84000座的记载。他向佛教僧团大量施舍土地和财物,又派遣僧人到缅甸、锡兰、中国西藏、叙利亚、马其顿等地传播佛教,还在首都华氏城组织了佛教僧众的第三次结集。这是印度佛教的极盛时期。

另一个印度的护法名王是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贵霜王朝建立于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3世纪渐衰而解体,它极盛时期疆域横跨中亚和印度半岛西北部。对于迦腻色迦王的传说记载甚多,但崇信佛教,修建佛塔,构筑寺庙,雕造佛像,供养僧众,结集比丘,编印佛典,应是他成为护法名王的主要原因。由于贵霜王朝是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强盛起来的中亚大国,其与当时的世界大国中国、罗马、安息不但毗邻,而且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贯穿于这一带的丝绸之路,为佛教的东传与其他领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道。迦腻色迦王对贵霜王朝境内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和保护的政策。他所组织的第四次佛教结集的地点,在现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一带,是大乘教派的发源地,对后世影响极大;对汉传佛教的影响就显得更为突出,汉代以后到中国传教译经的许多高僧,就来自这里。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是没有雕像的;佛教艺术史上有名的犍陀罗艺术,在“部派佛教”时期的贵霜王朝才出现。犍陀罗是印度古代国名,位于印度河上游,首都所在地即今天巴基斯坦的拉瓦尔品第,当时称作咀叉始罗。这一带曾先后处于波斯和马其顿、希腊的控制之下,公元前4世纪,并入印度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出现了古印度雕刻艺术的希腊化时代,由于佛教信仰的需要,用希腊雕刻的手法与风格塑造释迦和菩萨的造像,从面型到衣饰纹理,都具有典型的希腊特点,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汇聚的产物,对后世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艺术流派,随着佛教的传播,首先对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产生了影响。贵霜王朝时期相当于我国东汉三国魏晋时代,迦腻色迦王在位时期,正是史有明文的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以后,所以迦腻色迦王不但是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佛教史中不可忽略的人物。

由最早的佛教僧团到佛教僧众的四次结集,看佛教的兴盛与传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