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赖上你的痞子530


没有永存的东西,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遵守一个规律,即发生、发展、衰退、灭亡。从生到死就叫寿命,有的寿命长、有的寿命短。百年不死的别自鸣得意,半日蜉蝣也用不着悲叹时光。各有所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法缘石


历朝历代最后灭亡的原因都是一样一样的!那就是多如牛毛的贪官污吏无处不在!整个的所谓的国家机器已经腐烂透顶了!!!!!!!!!


圣山一佛尊天法师890


明朝有亿万之民,百万之军竟然让仅有六万人的满蒙联军给灭了国,上演了一出蚂蚁吞大象的故事,让汉民族有识之士扼腕叹息了数百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得有几萝匡。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使后人不蹈前人覆辙也!

一,历史上重大历史事故总是受气侯环境影响。旱灾,蝗灾,瘟疫遍及明朝境内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区。万历三大征耗银上千万两,国库定虚财政困难,当灾害来临时无力振灭济民,只能听之任之,酿成天下大乱。二,陕西大旱颗粒无收,灾害严重。这是东北地区女真人发动叛乱,明朝政府增加三饷,激发陕西地区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二,祟祯皇帝是个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的人。朱由检继位时,李自成的义军已被洪承筹击败,剩28骑逃入商洛山中,张宪中己归顺,形势一片大好。如果这时和后金和议,先安定内部,明朝或许能挽救覆亡命运。当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提出招安遭到拒绝时候,明朝又一次失去了机会。1644年,清军入关时,明朝北方地区已经被大顺军瓦解。

明朝境内有南明,大西,大顺几股势力。清军得以抓住机会各个击破。三,八旗军人数少,战力强悍,尤其善于野战。孔有德降清后,把最先进的火炮及制造技术传给清军。清军在火器上并不逊于明朝境内任何一支军队。

三,清初统治者制定了正确的政策,政治上大体沿用明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制度,对农民进行安抚政策,使北方地区安定下来。满族人口大约五六十万人,能够统治上亿汉人,确实有些不可思议。继承中原法统,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是取得成功的法宝。


关东侠客


虽然这种问题看到过无数遍,也被邀请过无数遍,但是我还是有兴趣去解答这个问题。明朝灭亡的原因,其实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明军过早的衰落。从地缘环境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地缘环境最好的王朝,没有之一。中国历史上五个大一统王朝,除了明朝以外周边都有强权的存在,尤其是元朝结束了自五代以来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清朝更是没有强藩外有强敌。唯独明朝,周边不是四分五裂的小部落就是小国寡民,在满洲人崛起以来没有任何能威胁到明朝国家安全的势力,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朝反其道而行之。

再者,明朝军事力量的衰落,和朱元璋一手创立的卫所制度有极大的关系,卫所制度就是军户,只要一入了军户就表示你成为国家农奴。你除了要服兵役,还要背负繁重的赋税,还要被达官显贵当奴隶使唤。那点可怜的份地,还随时要被长官侵占,再加上喝兵血这一优良传统,微薄的军饷也经常被拖欠、克扣,甚至有冬天士兵因为买不起棉衣被冻死的记录。而且在明朝当兵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明朝的军人属于非常不光彩的职业,一个在澳门的西班牙人就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人处于奴隶以及不光彩地位的情况下,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作为?成千上万这样的军队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明朝军事力量的衰退从明初就开始了,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仅仅凭借几千蒙古骑兵发起猪突冲锋就可以冲垮南军;围攻北平的南军甚至闹出过爬不上城墙这种笑话。到了土木堡之战的时候明军的衰落彻底被凸显出来,二十多万明军被也先太师的六万多人消灭干净,明英宗被也先抓去叫国门,也得感谢此时蒙古早已衰落,没有能力攻克设防严密的城市,要不然明朝就又得南渡了。

第二、满洲人在明末崛起。满洲即建州女真的一部分,由于明清时期东北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满洲人的经济生产方式比较多样化,除了农耕之外,还有挖参、渔猎等方式,所以就造成了满洲人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各自为政的局面。
明朝也就势玩起了分化瓦解的手段,比如把建州卫一分为三,采取服弱打强的方式削弱女真各部的实力。而且明朝尝尝亲自出面,对人口增长的女真部落实施减丁,成化犁庭屠杀了建州左卫一千多人,建州左卫接近灭族。李成梁还多次减丁,屠杀了近三千人,大多数都是成年男子,叶赫贝勒杨吉努以及清佳努因此而遇害。

直到努尔哈齐崛起,利用明朝误杀其祖父和父亲的契机南征北战,将女真各部合并到自己的满洲之下,最后和明朝撕破脸皮。根据张士樽先生的考证,努尔哈齐正式和明朝决裂之前,只有大约十七八万人口,根据壮丁和人口一比五呢比例换算,此时努尔哈齐只有不到四万壮丁,可谓是小国寡民。明朝信心满满的去想再复制一遍成化犁庭,结果十多万大军在萨尔浒被被消灭了近五万人,并且在之后丢了辽东。此时明朝灭亡的丧钟被敲响了。
后来皇太极当了满洲大汗,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把后金变成了一个关外明朝,并且解放汉人,招降纳叛扩充实力,并五次破关劫掠消耗明朝的实力,兵峰一度冲到了淮河。大量的明军被消灭干净,其中不乏精锐部队,甚至几十个八旗兵渡河都能吓得明军争相夺路而逃甚至自相践踏踩死不少人。松锦大战之后,明军最后的精锐野战部队被消灭,此时清军入关仅仅是时间问题。
在女真弱小的时候,明朝尚可以凭借体量优势压制女真各部,但是当女真各部被集合起来,也是经济生产从分散转向密集的过程,有限的资源得以集中起来有效利用,同时由于八旗制度管理层级比较简单,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明朝再也无法凭借体量优势压制满洲。而明朝为了应对同满洲人的战争,将大量的财政以及资源投入到辽东这个无底洞,为了筹集军费采取了刮地皮的方式,进而彻底激化了本就紧张的社会矛盾,这也就是明末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第三、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明朝继承了元朝的户籍制度,却没有体会到户籍制度是蒙古大汗激励工匠、军人以及知识分子劳动积极性的产物,而是把户籍制度变成了限制老百姓人身自由以及阶级固化的工具。

朱元璋在《大诰》中就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天下一切臣民,朝出暮入,务必从容验丁,市村人民舍客之际,辨人生理,验人引目生理是其本业引目相符而无异。简单点说,朱元璋的理想社会是这样的:一切资源由朝廷把持,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人口流动、没有工商业、没有商品经济、没有货币、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而且老百姓还要老老实实的向官府缴纳田赋,不管田赋多高,因为士绅勋贵拥有不上税的特权,哪怕他们拥有大量的田产和财产。这就是小农经济的终极版,好听点说明朝是一个大农村,说难听了就是农奴国家。同时,明朝富家大户蓄奴成风,从农奴到家奴应有尽有,多的能有一两千人,由于奴仆和奴隶主之间激烈的矛盾,其表现形式就是明末的江南奴变。徐霞客家族就因为奴变而衰落,家产也被奴仆抢夺,最后帮着徐家追回家产、惩办恶奴的还是清朝官府。说到这里得强调一下,清朝解放了明朝的农奴为自耕农或者是佃农,大户也不再买卖农奴而是改仆为佃,所以清朝关于农民抗争的档案,也就从明朝的恶奴、奴杀其主的字样变成了奸民、顽佃了。

而且,明朝的户籍制度对于工匠来说,就是把工匠当国家奴隶使唤。因为工匠只能按照国家的规划工作,而且工资也不高,顶多是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而且还不得脱籍。这意味着工匠的劳动创造不了价值,那么工匠也没有什么劳动积极性可言,只要完成国家规划的任务就行了。所以,明朝在技术上出现了倒退,典型的例子就是回回炮这种射程远威力大的配重投石机失传。到了明末,还有工匠叛逃到满洲人那里的例子,因为满洲人给的工资高,吴桥兵变明朝培养的炮手以及铸炮工匠就因为待遇问题反水投了后金,结果在皇太极那里这帮人就立刻成为高薪群体,所以这帮人打起明军、铸造火炮非常卖力,因为忠诚和劳动积极性永远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
而且,明朝对待宗室可谓是国营养猪,为了养宗室,明朝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财政份额,而且这帮宗室不仅圈占大量的土地,一个大点的藩王都有三四万顷的田产,同时藩王还拥有相当多的特权,比如说截流封地内的赋税,而且很多藩王还在封地内为非作歹,祸害一方。由于这帮藩王从下出来到进棺材都有国家养着,衣食无忧,所以朱家繁殖能力强的惊人,一个王爷儿子孙子加一块都能有一百多人。而老百姓还要缴纳高额赋税去养活这些废物,你可以想象明朝社会矛盾有多激烈。

而明末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刮地皮筹集军费,大量的老百姓因为负担不起高额的田赋以及摊牌而破产,并成为流民。中国老百姓历来都非常朴实,朴实的都带有奴性,因为老百姓没有自己的思想,追求的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能够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就不会对统治者有任何不满。但是如果一旦他们活不下去了,就会揭竿而起,成为最不稳定因素,直到有一个能够满足他们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统治者出现。所以,明末因为明朝和穷鬼抢食的行为,彻底激化了社会矛盾,老百姓为求活路纷纷举义反抗,因为没人会心甘情愿的做安安饿殍,兔子急了还蹬鹰,更何况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

所以,李自成仅仅凭借一句均田免粮的口号,哪怕失败无数次,也能无数次东山再起,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

所以,明朝在满洲人的攻击以及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的农民大起义双重作用下,最终自取灭亡。而明朝灭亡的教训,也让接替明朝的清朝像老百姓做出了让步,至少让老百姓的劳动有价值,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

而且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到了今天也依然是统治者的反面教材。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如果从历史教科书的观点来看,根本原因一般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原因。明朝中期,特别是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实施,使原来的小农经济得到了一的发展,江南地区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雇佣工人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但是,张居正改革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随着张居正下台,后来者没有继续他的改革。原有的矛盾,特别是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再加上东北的满清游牧民族开始崛起。(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代表的是比明朝更先进的生产力。)明朝最终在内外交困的状态下灭亡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就在与满清交战的时候,前线兵饷不足的情况下,崇祯的那些臣子都不愿拿出自己的家财,特别是崇祯,竟然还努力保护自己的小金库,一边向大臣哭穷。后来,李自成入城了,搜刮出来的钱财可以说是堆积如山。。。。(第一次回答问题,不成熟,遗漏之处,请各位大神补充)


Ben1999



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开国及其之后的利益集团已经接近于饱和,而其他诸如底层被压迫的百姓和边关后金(清)为代表的势力不满足于现状,所以进行了颠覆行动,重新划分了利益。

说白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王朝不过三百年的魔咒。当然肯定有人会认为两汉四百余年两宋三百多年,但是请注意,两汉四百余年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加起来的,两宋三百多年是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加起来的。

王朝为什么不过三百年呢?

因为封建社会的王朝建立说白了就是以开国皇帝为首和开国功勋集团瓜分全国资源的成功。由此形成了皇族居中,其他利益集团瓜分利益拱卫这个庞大统治阶级的局面。

但是资源就那么多,只是够一小部分利益集团享受,其他阶级自然不满意。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是农业,土地可以说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自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其他官绅阶级扩大家族利益的方法就是扩张土地,而他们兼并土地就意味着百姓民不聊生。开国初期兵强马壮还有政治清明倒是没什么,皇帝还可以抑制土地兼并。到了后期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利益集团一年偷偷的兼并一点点土地,累计起来也是了不得。这时候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军队战斗力下滑,所以一旦出现一些天灾人祸或者有人起兵造反,那么就意味着其他不甘于受压迫的势力可以乘势而起了,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改朝换代。

明朝处于封建社会,自然逃脱不了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所以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此。

当然像小冰河期的天灾,导致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民起义大规模爆发,也是客观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宋安之


明朝是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国276年。它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失误,而是亡于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个历史规律就是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造成社会解体。下面就分析一下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带来的死循环。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战乱刚刚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对平均的,各阶层人民能够和睦相处。然而,随着功臣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聚敛的土地和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不知收敛,这也许是人的劣根性决定的。

土地和财富的聚集过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一直持续到明末。明朝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土地兼并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拥地千里,日日笙歌,而广大的百姓却无立锥之地,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例如福王朱常洵一人就拥有4万顷良田,且兼有四川一省的盐茶专卖权,可谓富得流油。王府里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种他土地的广大佃农却因为交不起租或自然灾害而大批的饿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祯年间(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严苛的税收,广大百姓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各地农民起义蜂拥而起,燎原之势已成。活不下去的广大劳动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没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灭亡归咎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为这个土地兼并的过程持续了三百年,而崇祯很不幸地做了最后一个接盘侠,他没有万历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气。事实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并问题,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死循环,大多数朝代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第二个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优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诏制定优待藩王的政策。这个政策在朱元璋死后仍被严格地执行着,直到明朝灭亡。明太祖规定,每一个皇室成员10岁之后都能不工作且获得一份非常优厚的俸禄。这个俸禄比明朝最高级官员宰相的俸禄还要高十倍以上,这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溺爱。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于这个皇室优惠待遇是不限人数的,藩王生多少,国家就给多少份高额的工资,而这最终是让广大的劳动人民来买单的。帝国建立之初,皇室成员还不多,人民还负担得起。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明朝历时276年),和优待皇室成员的诱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数量以指数级爆炸性增长。朱元璋的直系后代从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长到明末的100万人!崇祯年间,各省的赋税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们的俸禄了,朝廷哪还有钱用于平息农民起义以及辽东满清的战争军费呢?难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虫。

想想也是可悲,国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们却依然花天酒地,不愿为国献出哪怕一个铜板充作前线军费。最后国家亡了,100万皇族几乎被屠杀殆尽,人的短视暴露无遗。

第三个原因是辽东连年用兵,军费开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负。

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辽东惨败于努尔哈赤。大明不仅国威尽失,辽东土地也几乎全部落入满人之手,京师屏护只剩山海关和锦州防线。后来的天启和崇祯年间,辽东地区(现中国东北)的满清军队不断蚕食明朝辽东领土。由于北京与辽东近在咫尺,京师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满清军队对大明王朝虎视眈眈,千方百计想入主中原。为了维持帝国安全,明朝不得不在辽东设置重兵防守。辽东军费也从战前的每年50万两白银激增为每年600万两,最多时达到900万两每年。而明朝崇祯年间,户部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500万两。可见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而解决办法就是加税,这一笔开支最终又落到贫苦的百姓头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辽东要打仗,就要军费,要军费就得多收税,税收逼得越紧,越有可能导致民变,这就像是个恶性循环。加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到处发火,各地税收能不能收上来还是个问题。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难,可见一斑。


第四个原因是万历长达20余年的怠政。

万历皇帝朱翊钧可以说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当了48年的太平天子。仅因为立储问题与朝臣怄气,就20余年没有上朝,硬生生地把一个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败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余年中,任免文书留中不发,官员无法正常上任,导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职位都无人,地方官员退休之后也没有人来补缺,国家机器处于停滞的状态。也是在万历时期,明朝出现了东林党和党争,明帝国内部斗争也达到白热化。明朝官场结成不同的党派,如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大老乡会的争斗。他们的口号是:不论对错,只要对手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只要是对手反对的我们就支持。

严重的内耗导致国家机器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最严重的一次应该要数崇祯迁都南京这件事了。崇祯见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谈迁都事宜,有官员提出迁都南京,其他党派的官员立刻跳出来指责,谁提出迁都,谁就是历史罪人。他们不关心迁都对国家有没有利,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这个小团体的利益。就这样,因为党争和崇祯自身,明朝最后一次活的机会失去了。

第五个原因,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决策失误。

这个要从崇祯的性格说起,崇祯皇帝朱由检打心底里想有一番作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为战时全国的统帅,气量不够大,不敢承担责任,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说白了还是能力不行。比如在与满清和谈的问题上,由于辽东战局耗费巨大,崇祯皇帝也想尽快从辽东战场脱身,以专心应对国内农民起义。为此崇祯指定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满清皇太极秘密会谈,然而就在和谈快要达成之际,这件事被泄露公开了。这本来也没什么,崇祯作为一个皇帝,大方地承认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崇祯不想落得一个与异族媾和的坏名声,为了撇清关系把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说是陈新甲私下与满清媾和,并很快处死了陈新甲。

另一个例子是明朝南迁。在这个问题上,崇祯虽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实际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南迁,但由于怕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却一直在等着朝臣主动提议。但有了之前与满清议和的教训之后,满朝文武再也没有谁敢站出来为仗义直言了,因为说不定哪天崇祯反悔,把责任推给当年提议南迁的人,那不成了陈新甲第二吗?就这样,南迁大计一拖再拖,最终的结果是,京师被李自成包围,崇祯自缢,立国276年的明朝也随之灭亡。可见,崇祯的个人能力也是明朝灭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崇祯虽然决策存在重大问题,但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祯皇帝英明决策,也最多只能延长王朝的寿命,但最终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第六个原因,自然灾害

屋漏偏逢连夜雨,明朝的崇祯年间不仅人祸一个接一个,罕见的天灾也不断发生。明朝末年刚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祯执政的十六年里,明朝有连续的7年时间遭受大旱,史无前例。由于连年的干旱,从崇祯八年开始,各地又相继出现了蝗灾。更为可怕的是,旱灾和蝗灾之后,天花疫情也开始在各省肆虐。以陕西省为例,当地官员报告人口死亡率高达80%,可谓十室九空,非常可怕。天灾使明朝内部的生产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人口急剧减少,国家摇摇欲坠。

总结:天灾加人祸,明朝灭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于1368年一手建立的,传到朱由检手里,已经有276年,历十六帝。在土地兼并、民心丢失、万历怠政、崇祯决策失误、自然灾害等一连串的打击下,这个老大帝国,最终还是倒下了。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吧。


哈达博士


明朝灭亡两大表面原因 1.党争 内耗巨大 政府效率降低2.民间土地兼并 圈地现象严重 导致政府收入不足 应对两线战争乏力

深层原因: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和商业上没有创新 抱残守缺,反观欧洲已经结束了文艺复兴 百业待兴 商业高速发展 劳动人口结构已经发生突变 农业人口慢慢过渡到商业和工业。


JaredWu


关于明朝的灭亡,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在这里也就试讲一二,如果不对之处,望请海涵。

有说明朝亡于东林“偷税漏税”,有说跟崇祯皇帝的致郁人格有关系,还有说晋商是明朝的掘墓人,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学者还认为跟太阳黑子有关....

.

或多或少这些说法,其实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想来大家都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明朝的灭亡,外因,也就是后金势力的崛起,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明廷自身的问题上。

军事力量的衰败

自明万历三大征以后,大明的军事力量衰败几乎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局面。一来,是明开国时朱元璋定下的世袭军户这样的制度。军户在明代中后期以后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身份十分卑微,受人轻贱。而土地兼并越演越烈,致使越来越多的军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他们又必须承担严苛的国防义务,受到社会的多重压迫,同时,军户因为常年忙于耕种,极少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因此更像一个农民而不是一个军人,其军事能力十分低下,而到了后期,军户与卫所长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演变成地主和雇农的关系,由此可见,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有多少。

明军士兵素质低下。这也是明军战斗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军户制度的不合时宜,军人地位也越来越低,人民逐渐不愿意从军,军人在当时是一种相当低贱的职业。

而当时处罚罪犯特别是政治犯的方式,很多都采取发配充军的方式,这不但使得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低,也使得军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

自宋以来以文制武的政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武人们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普遍低于文臣,且不说文臣作为军事主官所带来的决策影响,就说武将们在这种局面下,必定是心有怨怼,放到中下层军官以及士兵身上,必然是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形。一支丧失了军人荣誉感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明末以来日益严重的党争内耗

到了明朝后期,从阉党开始,诸多以地方乡党为代表的党派势力开始出现,这些党派并不是政治党派,而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组建起来抵御政治倾轧的党派。这意味着国家机器被党派瓜分,本该拥有实权的皇帝,不得不将精力浪费在平衡政治斗争中去,而各党派之间或求自保,或为利益,大部分时候都会忽略政治利益而参与无休止的斗争。

朝廷内部党派之间的斗争,使得政治极度腐败,可这些斗争的结果最终都会反映在人民生活状态下,使得大部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官追求财富是社会主流价值,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攫取财富,使得农民没有土地,转变为流民,更加动摇了统治基础。而官员们在敛财的过程中还不断忙于斗争,对人民的生死置若罔闻,是故明末以来农民起义不断,又剿又抚,最终的结局是朝廷的力量越来越弱,农民军的实力越来越强,最后将帝国拉近了深渊。

自然灾害的影响

相关历史统计资料显示,明朝从万历四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三年,几乎年年都有自然灾害,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当时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有旱灾、蝗灾、涝灾、风灾、雹灾、震灾、雪灾等。据统计,崇祯年间的旱灾使得测当时很多地方都在闹饥荒,而这一持续多年的闹饥荒在历史上也十分罕见,明末的动乱之所以从陕西开始,主要原因就是陕西是当时受到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这样罕见的天灾,加上朝廷财政的崩溃,使得帝国的百姓流离失所的人数与日俱增,流民们活不下去,只有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而朝廷的腐败,官员的不作为,更是加深了社会矛盾。国力不断被削弱,人民越发活不下去,制度改善不了严重经济状况,是故明朝已经走到终点,无可挽回。

军事、政治。经济全面的崩溃,如此再强大的,人口再多的帝国,也经不住这样的打击,是故灭亡已经是必然。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老实说我确实是明粉,对大明只有惋惜。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全部都是一些有个性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明崇祯皇帝结束,每一个皇帝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中国最硬气的王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连皇帝都可以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是必然的,家天下的弊端就是后代的良莠不济。纵观历史,基本都是每个朝代的前几代兴盛,然后渐渐衰弱,直到灭亡。

明朝的灭亡主要是过来土地逐渐被官僚和皇室瓜分,老百姓没出路,肯定只有造反了,李自成的队伍被灭了,走到下一个地方又是庞大的队伍,剿不完,灭不绝。因为老百姓没吃的,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马上拿起锄头造反,饭都没得吃,谁还怕死不是?

明朝的皇室群体到底有多大?据估计朱元璋有100多万子孙,作为皇室子孙不用干活,就直接从朝廷拿俸禄,按人头点。刚开始是没多少,到了明后期,你可以想象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养活这些皇室?皇室吃剩的官僚吃,官僚吃了乡绅吃,最后才是老百姓,还能吃多少?试想能不造反?李自成队伍一拉就是几十万。虽是乌合之众,蚂蚁多了还咬死象呢。所以明朝是穷死的,谁都富了,就是皇帝不富,百姓不富。

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宦官专权。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再加上天灾,南方洪水泛滥,北方旱涝成灾,颗粒无收,横尸遍野,十室九空。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最后崇祯帝没有魄力,做事畏畏缩缩。满朝文武阴奉阳违,崇祯死时写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皇帝是好皇帝,如果能有魄力大刀阔虎的改革,或则选择南迁南京,或许还能成为第二个南宋。可惜可惜了,他不应该是做乱世皇帝,应该做盛世皇帝的,最后只能以中国唯一一个自杀的皇帝结束自己,结束整个王朝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