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有盛世之称的李唐王朝,皇室与汉人无血缘关系?

官儿迷


因为根据考古发现,李唐王朝氏族很可能是武川李氏,也就是鲜卑的后人。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特别有趣的考古故事。

河北老农下地种田,意外发现两座古墓,牵出李唐王朝最大秘密

在大概20年前的时候,河北隆尧县的王尹村,一位老农下地种田,却意外发现了一具残破的石马和石人。老农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也知道,这必定是“以前的老东西”,兹事体大。

图:当时被发现的石马石人像


老农马上上报给了村委会,通过村委会的层层上报,国家马上派下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勘察工作。经专家的勘察,这竟是两座帝王陵墓!而且还是大唐王朝的帝王陵墓。

这可就不得了了,于是有关部门马上增派人手,对其进行进一步考察,以早点确定墓主人身份。后经勘察,专家们确定了这两个陵墓就是唐太祖李渊的三世祖和四世祖的陵墓。

通过对这个陵墓的研究,没想到又牵出了另外一个惊天的秘密,那就是李唐王朝一直可以隐藏的信息,研究结果出来以后连史书的记载都被颠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旧唐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李唐皇室其实并不是纯粹汉人的后代,而是具有一部分胡人血统的。但他们在统治中原地区的过程中,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向外称自己是来自于陇西李氏家族。

说起陇西李氏,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在这个家族中,曾经涌现了诸如李广、李信等赫赫有名的大将。在十六国期间,自称李广后人的李暠更是被尊为西凉太祖,建立起了西凉国。

从史书记载上看,李渊其实是李暠的后人,而在李渊登基之后,还曾经追封过自己的四世祖、三世祖等人为皇帝。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渊的身世是清楚的,但是一些细心的历史学家还是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一定的考证,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李唐皇室的先祖其实并不是之前提到的李暠。

图:陈寅恪先生全家福

说起李渊的先祖,陈先生认为要么就是当时家道中落的赵郡李氏,要么就是完完全全的“冒牌货”。

对于这一说法,陈寅恪先生是有着铁证的。这个证据的来源就在河北省隆尧县的王尹村中。

当我们来到这个村子,就会发现有很多残缺的石人、石马等物件摆在路边,仿佛向我们证明这里曾经的辉煌。而这些石头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三世祖与四世祖两个人的皇陵了。

那么,为什么从这座皇陵中,我们就能判断出李渊的祖先并不属于正统陇西李氏呢?其实是因为史书上对于四世祖的记载。

根据史书来看,四世祖生前曾经定居在内蒙古武川,按照古人的丧葬习俗,在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后人应该将他的尸骨带回家乡,表示不忘本心。但如果四世祖早就定居在了武川,他的陵墓又怎会来到河北呢?

图:内蒙古武川地理位置

更加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对于整个唐祖陵的修建,其实是由李世民主导的。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李世民自然是不敢违背丧葬习俗的。因此他必然是要将祖先的陵墓保留在其真正的故乡中。

对于现如今的河北隆尧县,在古时候是被称为柏人县的,而这里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赵郡李氏的发源地。对于李唐皇室而言,既然他们自称陇西李氏的后代,又怎会将祖先的陵墓埋葬到赵郡李氏所属之地呢?

图:河北隆尧县地理位置

其实,这件事情与李世民是脱不了关系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渊只是将四世祖李熙尊为始祖。但当李世民上位之后,为了证明李唐皇室统治的合法性,他硬是将李暠称为是自己的祖先,并将其牌位挪进皇室太庙。

而在李治登基之后,他却并没有承认这个祖先,反而是将其排位挪出了太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武则天上台。在此之后,李唐皇室称自己为陇西李氏后人的传统才再一次回归。

从这一系列事件就能看出,对于李唐皇室的身份,其中是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的。相信在未来对这一座河北皇陵的进一步发掘中,我们还会发现更多历史的故事。


海佑讲史


说的过了。唐朝时期,现在的汉族,作为一个民族,还未登上中华历史舞台。李氏作为唐王朝的皇族,其血源只能说是非中原的主流民族。唐朝李氏不仅融入了很久以后形成的汉族(而且是十分标准的汉族),其大唐的"唐"字,差点成为中华主体民族(现在被称为汉族)的族称。虽然我们没被称为"唐族",但在海外,有许多华人(不仅限汉族)被称为"唐人“,华人聚集的街市,被称为"唐人街"。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族名,去衡量"汉族"形成之前的人或族群。汉族是多族源形成的现代民族,古代的许多民族,象契丹、突厥、鲜卑、匈奴、党顼等等,现代现有的众多民族都有许多人被融入了汉族。而汉族在古代的核心主体的华夏族(人),也有许多被融入了其他现代的少数民族之中。这种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的各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该史观,才是正确的民族观,才会有民族平等的正确观点。


用户4063711838275


首先声明我的观点,我不认为李唐血脉与汉族无关,我始终认为李唐是一个汉人王朝。

据史料记载,李渊祖辈李暠是李广的后世子孙,虽然可信度不高,毕竟建立王朝的帝王都得找一个好的出身,但是汉人血脉应该无疑。李暠子孙入仕北魏,传到李渊祖父辈李虎可能血统会有鲜卑族血统,毕竟北魏、东西魏是个鲜卑王朝,那时候有个词叫鲜卑化汉人和汉化鲜卑人,北齐王朝就是鲜卑化汉人,而北周宇文家族就是汉化鲜卑人。当时贵族们都以拥有鲜卑姓为荣耀,杨坚就曾改名普六茹坚,后来建立隋朝又改回来姓杨了。假设李昞全是汉族血统,李渊母亲是鲜卑族,那么李渊就拥有一半血统;李世民母亲也是鲜卑族,李世民拥有四分之三鲜卑血统,那还有四分之一汉族血统呢,怎么能说建立的王朝和汉族无关呢!

如果非要以血统论来说,那么我敢肯定的当今世上没有纯血汉人。因为汉族是个包容的民族,而从夏商周时期东夷西戎等民族就慢慢融入汉族了,谁能保证一定父祖或者母系那边没有一点别的民族血脉呢?更何况在商周之后,多民族的与汉族相互融合,怎么可能还会有纯血汉人?!所以李唐王朝就是汉族人建立的朝代。


赤炎之修罗


李唐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丽的一个王朝,唐人街,唐装,尽皆是如今流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但若是真的仔细剖析一下,可以轻易的发现,李唐王朝,正如题目所说的,并不是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或者说,并不是由纯粹汉人统治的王朝。

大唐王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夜不闭户,当然了,这也都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了。

大唐王朝强大如斯,但李唐王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确是不属于汉人王朝的。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李唐王朝的历史,李唐王朝终结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李渊本就是隋时高管要员,但因为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很多人在谈论一些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忽略掉隋朝。

今天笔者分析这个问题,也忽略掉杨氏的隋朝,毕竟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对李唐王朝是否属于汉人政权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隋朝,终结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打死入侵,而南方也是长年战乱不断,各个国家处于一种你方唱罢我方唱的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因为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很多身处中华大地上的人都是属于当时的少数民族行列的。

我们来看一下李世民家族的历史。

据魏书列所言,唐高祖李渊,其祖父其实就是一个确确实实的鲜卑族人,而且在鲜卑族中地位还很是超然,为鲜卑八柱国之一。

在旧唐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写,不论是李渊,还是李渊的曾孙,都是胡人模样,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李唐王朝从建国起,就一直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而李世民的母亲,基本上也是纯种的鲜卑族人。

从李唐王朝贵族的风俗习惯上,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也可见一斑。

首先是李世民,他纳了自己的兄长之妻为妾室,而后来的李治,也是将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纳为了皇后,唐玄宗李世民甚至将自己的儿媳封为了贵妃。

其实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都有这种习俗,比如说弟弟继承兄长的妻子,即使是到了现在,某些地区的人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虽然说当时的李唐王朝却是跟少数民族在血脉上沾亲带故的,但是放到现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无论属于哪个民族,都是华夏民族,更何况,在一千多年的融合过程中,中华民族早已发生过无数次大融合,许多当初的少数民族,早已与汉族融为一体。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唐王朝的贵族,在当时可能与汉人的血脉有些不同,但是放到现在,这确实没有任何影响了。


魏青衣


文化才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因素,而不是血缘。恐怕全世界的专家学者、科研机构都无法对某个民族的血缘、血脉给出一个客观的界定。

中国的历史是由多民族创造的,几千年的时间足以让各民族完成文化和血统上的“混血”,只不过汉人的儒文化高度发达,且高度包容与开放,很多民族最终被同化成汉人,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个人认为之所有人怀疑李氏不是汉人都是因为自李世民祖父李昞开始,李家三代人连续娶鲜卑人为妻。宋朝理学大家朱熹因此发出感慨“唐源流于夷狄”。到了现代遗传学普及后,更是有人因此武断地认定李世民只有四分之一汉人血统,李治为八分之一。

胡汉通婚兴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达到高峰。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胡汉通婚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北魏至少19位皇后至少有10个是汉人,但是没有人怀疑北魏的皇帝不是鲜卑人。

同样为了实现满汉一家亲,清朝的后宫基本上被蒙古皇后、妃子把控,可是这并不影响清朝皇帝的满族身份。如果因为李世民家有胡人血统就认为他们是胡人,那中国历史将会重新改写。

正史中记载,李家是陇西成纪人。民国大师陈寅恪经过严谨的考证,提出了“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的结论。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怀疑,李家为汉化的鲜卑人,毕竟鲜卑人汉化在当时非常普遍。

其实判断李家是不是汉人很简单,那就是有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李家是虽然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但李唐王朝并未想过“胡化”,完全继承了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形成了政治体制,李世民也是一心想重现“大汉雄风”。

在文化上,唐朝时佛教还是一个有着强烈异域特色的宗教,李家采取的措施是“崇道抑佛”,极力保护本土宗教,并以老子后人自居。

总得来说,李家对“汉族”是有着强烈民族认同感的,而且他们还以汉族政治家的身份将中华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顶峰。其次,汉族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一样都是“父系传承”,不管李家娶了多少胡人妻子,不宜对他们区别对待。


史料不辑


李世民是鲜卑族,这首先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我们所以人3/4的血统都是母亲赐予的,比如你爸爸是中国人,你妈妈是日本人,你身上的血液3/4都是你妈妈赐予你的,你说你是中国人可以,可是你,改变不了你的血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又好比,你是中国人,你入了美国国籍,你的血液就变成美国血统了?完全不是!!!

父母双方给孩子的核DNA是大致相等,但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绝大部分来自于卵细胞,所以细胞质基因几乎全来自于母方,所以后代获得的基因中应该是来自于母方的要多些。智商基因是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所以男孩全部遗传自母亲,女孩父母遗传各半。总结:李世民是鲜卑族,已无争议。


ID笑似花解语


汉之前没有汉族的称呼,汉之前叫华夏族。汉族泛指中原百家姓。皇帝也可以赐外族汉姓,有了汉姓就可以视为汉族。汉最强大的王朝,李世民开创的大唐是中国汉文化的巅峰。李世民都不算汉族,谁算汉族?

李世民开创了盛世,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空前繁荣。涌现大量的人才,诗人辈出、军事人才,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帝王冶国之才无出左右。

唐的军队经常打败仗,但是唐的版图却不断扩大,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民心所向,尚武精神。

李世民什么有血统很重要吗?他就是汉族的代表人物。李唐盛世,圣凡同居!


客居地球三千年


李唐王朝到底与汉族有没有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人是汉族,汉族是由先秦华夏不断融合周围群族合群行成,华夏与北狄是兄弟,与西羌通婚形成血亲,这就是炎黄子孙。

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原处于中原边缘的夷人,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

这就是最初汉族的来源。

李唐皇族的民族争议

唐王朝的开国李渊,他的父亲是汉族,李渊的祖父是李虎,祖籍陇西成纪,是西凉国君主李暠五世孙。李虎是西魏时期八柱国大将军,赐鲜卑姓大野氏。

鲜卑人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四女是李渊的生母,七女是隋文帝皇后

因此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鲜卑人。

李渊的皇后是汉人窦氏,李世民的皇后是鲜卑人长孙氏。

所以李唐王朝应该是母系属于鲜卑族,而父系属于汉族。

 将李唐王皇族说成了“鲜卑民族”是没有可靠的证据,李渊的七世祖李皓是晋末五胡乱华时入侵中原,建立西凉政权。陈寅恪先生认为西凉地区和东晋是对南朝汉文化保存最完全,并对北魏汉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

那么李唐王朝是“鲜卑民族”的传言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隋文帝杨坚说起,杨坚建立隋以后,让所有的汉族都恢复旧姓,其中李渊的父亲也“复高祖姓李氏”,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如果不是汉人,为什么要“复其旧姓”?

如果李渊真的是鲜卑族,那么当他们推翻隋朝以后,应该恢复他们的"鲜卑旧姓"才合理,而李渊却并没有这样,而是拿出了他们汉族家谱,这说明他们是汉族,就算不是,那也是完全认同并接受了汉文化的鲜卑人。

但如果李唐皇族真的是汉化的鲜卑人,那么他们应该知道汉人很重视血统,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绝不会将他人的祖先当作自己的祖先来祭祀。

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皇族,更是严格遵循祭祀原则,决不允许随便将他人族的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

《礼记·祭法》说“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汉人,而不可能是鲜卑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都明确记载了,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陈寅恪先生对李唐皇氏进行过论证分析,他也认为李氏本来就是汉族,陈先生认为李氏可能并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而赵郡李氏也是汉族。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不学习鲜卑的语言、服饰、习惯。纵然如此推行汉文化,孝文帝也没有将自己的祖先改为汉族,更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千百年前的汉人作自己的祖宗。

所以李唐皇族如果真是鲜卑人,他也不会篡改自己的族谱,给自己找一个汉人做祖先。

所以李唐皇室是鲜卑人这个观点根本说不通。

虽然李唐母系里面有鲜卑的后裔,但是人类社会当时已进入父系社会,父系便是民族属性。而且李唐皇室也确认他们是汉人,代表汉人的利益。所以唐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像之前的北周、北齐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像隋朝一样,极力抹去仅有的鲜卑特色。

现在一些人总喜欢拿着李唐皇氏娶了鲜卑女子的事来说,唐朝有浓厚的鲜卑血统,甚至还认为“唐朝是鲜卑族所建,不是汉人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母亲是汉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北魏是汉人的政权呢?

这些人可能并没有闹清楚李氏所娶的这几个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有多少鲜卑文化,与汉人有多少区别。

在魏晋时期,就有许多汉人与其他民族的混居,而到了北魏中期,鲜卑人更是被严重汉化,剩下的也是仅有的保留姓氏的鲜卑人,更不能说那几个鲜卑子女嫁与汉人所生的孩子还是鲜卑人。更何况北魏的鲜卑贵族与汉族长期通婚,长期学习汉文化,鲜卑本身就已经是鲜汉混血了。


雨霁视角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李唐王朝的皇室只是鲜卑化的汉人,不能说他们和汉人没有血缘关系。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可能是怀疑关陇士族的血统纯正性。

西魏时期,形成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军事贵族,史称之为关陇贵族或者关陇集团。西魏时期,这一地区不仅有大量汉人,还有不少鲜卑人。关陇集团既是一个军事贵族集团,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贵族集团。组成关陇集团的主要是西魏的八个柱国大将军。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这八大家族下领十二名将军,十二名将军后来逐渐壮大,形成了著名的关陇集团。从西魏开始到唐朝,这八大柱国及十二名将军家族相继掌握政权。宇文家族曾经建立周朝,杨家曾经建立隋朝,李虎家族曾经建立唐朝,李弼家族曾经出现过李密这样的后代。整个关陇集团不仅有汉人,还有鲜卑人。宇文泰、元欣、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为鲜卑人,李虎、李弼、赵贵、杨忠为汉人。为了扩大影响力,关陇集团内部相互通婚,相互影响,相互同化。比如独孤信的大女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儿嫁给了李昞,后来生下李渊;七女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所以李唐的建国核心关陇集团是一个鲜卑和汉人共同组成的军事政治贵族,李唐皇室确实含有鲜卑血统,但是他们却是汉人。

李渊的爷爷是李虎。李虎是当年西魏的八大柱国之一,其祖上是实实在在的汉人。我们来看一下,李唐先辈的族谱。李弇→李昶→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李弇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四世孙,所以李氏一族是正儿八经的汉人血统。只是到了西魏以后,关陇集团内部相互通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李唐的李渊,李世民和李治等人血管里都鲜卑人的血统。我们充其量说李唐皇帝是混血儿,不能说他们和汉人没有血缘关系。


依稀说史


唐朝皇帝绝对是汉人,五胡乱华,中原几百万汉人逃往甘肃,中原李姓、王姓等大姓逃到陇西,“天下将乱,避乱之所唯有凉州而已。”据史书记载,在凉州避难的中原学者络绎不绝。所谓的“自张氏以来,凉州号为多士”是前凉政权的存在,使得北方确保“衣冠不坠”。

前凉被苻坚灭了,汉人照样保衣冠家族,苻坚死后,到氐人后凉吕光政权、李暠时代西北汉人,非常多,鲜卑入主中原,全是鲜卑姓,到了魏孝文帝时,改汉姓,鲜卑姓氏都改成汉姓。拓跋宏以身作则,把拓跋改成元,自己叫元宏。鲜卑贵族纷纷改姓,步六狐改成陆姓、独孤改成刘姓、丘穆棱改成穆姓等等,并规定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之后,又改回胡姓,再到宇文泰时,西北鲜卑民族改回鲜卑姓,还要汉人全部改用鲜卑姓,宇文泰赐汉人鲜卑姓,鲜卑三十六国、九十九姓的后裔在西魏大都灭绝,宇文泰于是恢复元氏为拓跋氏,恢复鲜卑姓,拓跋鲜卑的远祖拓跋毛(生活在西汉前期),史据曾经“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宇文泰就是把这三十六国、九十九姓,总计135个姓氏,按功劳大小赐给手下。李虎是不是八国柱之一,是不是真的,还待考证,历史上,五胡乱华,汉人逃亡甘肃就有上百万人。

说李世民娶弟媳就不是汉人或华夏人了?

南朝刘宋皇帝刘骏“蒸淫其母”,强娶自堂妹,刘子业强淫其姑,还留在宫中当夫妻,还与自己姐姐通奸,齐襄公与自己妹妹相奸,晋文公娶外甥女,刘盈娶自己姐姐的女儿张嫣,刘定国夺弟妻为姬,与子女三人奸。竟然与自己父亲的姬妾通奸,并生了一个男孩。《荆燕世家》记载:至孙定国,与父康王姬奸,生子男一人。夺弟妻为姬,与子女三人奸。定国有所欲诛杀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至元朔元年,郢人昆弟复上书具言定国阴事,以此发觉。诏下公卿,皆议曰:“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当诛。”上许之。定国自杀,国除为郡。

这群人,比李世民更有过之还及,难道他们也不是华夏人,是胡人吗?

五胡乱华,几百万汉人逃往甘肃,你跟我说甘肃陇西、敦煌全是胡人,没汉人,史载李暠“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 凉州汉族大地主宋繇等极力支持李暠独立,李暠所建的西凉,和好于东晋。他接受了东晋的封号,设侨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汉人流民。李暠在位期间,很注意发展农业,史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

北魏冯太后,她杀了自己的养子之后,扶持只有5岁的孝文帝即位,而自己也开始了一段垂帘听政的故事。其在垂帘听政期间重用汉族官员开始了一系列的汉族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均田制的提出,汉族人口又一次在甘肃地区恢复起来,北魏正光四年(523),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义,汉人也参与其中,因为经一段时间,恢复休养,又壮大了,激烈的阶级斗争使北魏政权摇摇欲坠。边镇豪强集团利用当时的混乱局面,各自发展势力。

《魏书·咸阳王禧传》“于时,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禧取任城王隶户为之,深为高祖所责。诏曰:“……将以此年为六弟娉室。长弟咸阳王禧可娉故颖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陵王羽可娉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可娉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可娉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可娉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北魏太和中,对汉人姓族曾经进行过两次清定:第一次是在太和十六年前后的“定四姓”,其目的主要是确定“四海通望”或“四海大姓”,《全唐文》卷五四五王颜《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后魏定氏族,佥以太原王为天下首姓,故古今时谚有“鼎盖”之名,盖谓盖海内甲族著姓也。

据北魏《李蕤墓志》,从王慧龙之世开始,太原王氏与陇西李氏就存在着累世姻亲的关系,《唐国史补》:

初,李峤与李迥秀同在朝堂,奉诏为兄弟,又西祖王璋与信安王同产,故赵郡、陇西二族,昭穆不定。一会之中,或孙为祖,或祖为孙。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胡注:四姓,卢、崔、郑、王也)……时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胜家风,故世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胡注:卢、崔、郑、王,并赵李为五姓)。

鲜卑政权最为简捷的途径无过于以联姻为手段,把汉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高门士族纳入鲜卑贵族的婚姻圈中,既提高了皇室在汉族士人中的社会影响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又在官爵之外使代人与汉人的门第等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门阀序,这样才导致李世民是胡人一说。

。崔、卢、郑、王得以成为北魏首屈一指的最高门第,除“魏晋旧籍”的因素外,其自身的当朝官爵和政治权势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这种当朝权势最为突出的反映即是他们与陇西李氏通过婚姻关系所结成的政治联盟。

李冲所出的陇西李氏并非魏晋旧门,只是由于李冲的宠遇,才成为“当世盛门”,这一点已为唐长孺先生所确证。李冲得幸之后为跻身于旧门之列,以联姻、举荐等手段,积极交结、笼络旧族,其主要对象便是崔、卢、郑、王四个家族。

《魏书·卢玄附卢渊传》:

(卢渊)与仆射李冲特相友善。冲重渊门风,而渊祗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至于渊荷高祖意遇,颇亦由冲(卢渊乃卢敏之兄)。

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崔、卢、郑、王四家,得以与王室缔姻,成为后族,而陇西李氏由于这种特殊关系,亦得以结姻帝室,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

终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五姓家族中“以外戚”、“以舅氏”超授、超赠官爵者史不绝于书,鲜卑皇室为轴心,以等级婚姻为纽带,包括鲜卑“勋臣贵族”和汉人后族“五姓(包括李氏)”在内的上层统治核心开始逐步确立。北魏后期,五姓和皇室之间、五姓各家族之间,一直维持着稳定而密切的婚姻关系,成为一个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婚姻集团,“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 族”。

据学者的有关统计,北魏与崔卢二姓有婚姻关系的百余人中,五姓高门占三分之一,宗室和鲜卑勋贵占五分之一强。如以太和改制为断,这一比例则更高。五姓家族的主要成员多凭门第直接出仕为中央官吏,其他成员则多由宗室诸王的僚属入仕。因为这种原因,鲜卑政权让汉人参与上层军国大事,才让杨坚摘了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