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寶寶的行為特點 第六篇,畫畫

畫畫是寶寶的第一個才藝。不僅如此,對所有人來說,畫畫是除語言之外,最基本的表達技能。尤其是表達複雜概念的時候,畫一幅圖,比說一堆話更容易理解。比如說,朋友和你問路,你說了半天,她還聽不懂,畫張簡單的圖,她一下子就明白了。畫畫不光是門藝術,更是一種表達方式。咱們的寶寶未來可能不會做藝術家,但她一定會在小學做幾份黑板報,在大學畫些思維導圖,在職場做幾份PPT。學習畫畫,是這一切的基礎,也是每個寶寶都該做的事情。幾乎每個家長,都有教寶寶畫畫的衝動,但我們往往選錯了教的方法。

畫得越像,教得越失敗

寶寶的思維模式和成年人不同,畫出的畫也有很大不同。許多大人是不會畫畫的,需要畫畫的時候,他們會特別謙虛地對別人說,“你來畫吧,我不會畫,畫得很醜。” 在成年人眼裡,畫畫是藝術。但在寶寶眼裡,畫畫是一種表達方式。在一些心理學家看來,畫畫是寶寶的思維訓練,也是培養創造力的方法。

因為目的不同,結果也就自然不同。成年人畫畫,美醜、精準、細緻放在第一位。寶寶畫畫,第一目的是表達一個意思。成年人的畫畫技巧,比如:素描、水彩畫、油畫,完全可以在5,6歲之後再學。但畫畫作為一種表達能力,寶寶應該從2,3歲就學起來。教小寶寶畫畫有個簡單易懂的標準:寶寶畫得越像,教得越失敗!

這麼說,並不僅僅因為這篇文章的視角是心理學。現在,先讓我們拋開心理學,僅僅從藝術角度聊聊兒童繪畫。至於說到藝術,咱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發言權,我們來聽聽幾位藝術大師和兒童繪畫教育家的看法。

畢加索有一句名言:“我花了4年時間,像拉斐爾一樣畫畫,但用了一生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從這句話裡,咱們能看出兩個意思:1.兒童畫畫和成年人畫畫不一樣;2.成年人想學習繪畫技巧很容易,但想像兒童一樣創作,就很難。

如果你看過周潤發的新作,《無雙》,你可能會有一個小感悟:在當下的美術界,一副新畫,畫得越逼真,價值越低,甚至根本沒人想買(除非它是名畫的贗品)。沒錯,事實如此。美術界有個趨勢——在梵高之後,知名的畫家們都“不好好畫畫”了。所以咱們看到的現代名作常常是這樣的:

3歲寶寶的行為特點 第六篇,畫畫

畢加索《公》

3歲寶寶的行為特點 第六篇,畫畫

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很明顯,這些名畫不符合“很像”這個標準。早在100年前,人類的繪畫技巧已經到了頂點。一個畫家,用十幾年刻苦練習就能獲得頂級的繪畫技巧。單純的比拼繪畫技巧,已經沒法區別畫家的超凡和平庸。何況還有相機和Photoshop的普及,它們讓創作美和逼真作品的成本,越來越低——拍張美美的照片只要幾秒鐘,畫一幅油畫卻要幾天甚至幾個星期。

所以,現代藝術家更看重對思想的表達,而不是比拼繪畫技巧,“畫得像”已經越來越沒市場,越來越沒價值啦。從這一點來看,繪畫的價值標準,已經從傳統的追求美感和逼真,迴歸到了兒童式的專注表達

正因為美術界的這個大變化,不僅是畢加索,很多一線現代畫家都非常欣賞兒童的繪畫。比如:馬蒂斯,康定斯基,米羅。在這些藝術家看來,8歲之前的孩子是天生的“繪畫大師”。

在中國和日本,也有兩位著名的畫家、美術教育家,有類似的看法。其中一位是日本教育家,鳥居昭美,另一位是中國教育家,李躍兒。

需要的不是教,是引導

總結一下鳥居昭美對兒童學畫的觀點:

1.小寶寶畫畫,不需要成年人教。

2.如果想讓孩子正式學習繪畫,請在6歲後開始教。

鳥居昭美所說的教,指的是教素描、水彩、油畫,這些繪畫技法。他的依據是,寶寶有獨特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一旦成年人開始教寶寶,寶寶與生俱來的“繪畫大師”天賦就不能表現出來了,並且寶寶很可能開始討厭畫畫。

鳥居昭美的一些想法已經被心理學研究證實:

1.畫得像,違背兒童的思維模式;

2.兒童畫畫不需要成年人教,只需要引導。(關於引導的方法,在文章後面詳聊)

如果已經教了,會怎樣?

因為鳥居昭美的書在國內很暢銷,許多微信公眾號都在傳播他的思想。但這些傳播裡,夾雜了不少誇大和誤解的。比如說,有些人認為,教寶寶畫畫會扼殺創造力。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咱們中國的傳統觀念是,孩子要父母教才會畫畫,所以中國家長會從小教孩子畫畫。心理學家對這種現象很好奇。他們想知道父母教畫畫,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發展。為了得到答案,2007年,幾位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相關的跟蹤研究。他們對比了40個華裔美國兒童和40個歐洲裔美國兒童。從5歲開始,到9歲,分別3次,對比這些孩子的繪畫技巧和創造力。

結果是,在3次對比中,華裔孩子的繪畫技巧和創造力都稍稍高於歐洲裔孩子。可以說,在年幼時教孩子繪畫技巧對創造力的影響並不明顯。

所以,如果你已經開始教寶寶畫畫,並且你教的標準是“畫得越像越好”,問題也不大。

但是,從現在開始,如果能不教,儘量還是不要教了。原因在於,繪畫技巧學起來並不難,晚幾年學也沒問題。但如果教得不好,寶寶可能會討厭畫畫。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一開始對一件事感興趣,但沒多久就不願意做了?” 比如說,畫畫,彈鋼琴,跳舞,學書法,下棋,甚至玩樂高。答案是,教壞了!

孩子厭學,從喜歡做一件事到討厭做一件事,“教壞了”是個巨大的原因(雖然不是全部原因)。至於“怎樣判斷是不是教壞了?是怎麼教壞的?” 是個巨大話題,在這裡沒法完全展開,所以我們只從學畫畫的角度來看看,我們是怎麼把寶寶“教壞了”。

不要做指揮官

指手畫腳,在寶寶專注畫畫時打斷她的思路,用“像不像”去評判寶寶的畫,這三種指揮官式的教畫畫,都是寶寶繪畫興趣的大殺器。

畫畫對寶寶來說,不是藝術,是表達。如果我們指手畫腳,寶寶畫的就不再是自己的表達,而是父母的意思。所以,指手畫腳違背了寶寶畫畫的原始動力,算是父母教畫畫時最差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專注力對寶寶很重要,但怎麼培養呢?畫畫就能培養寶寶的專注力,前提是我們給寶寶創造合適的環境——不要去打擾她。有些媽媽抱怨,“我叫寶寶的時候,10次有9次她不答應我,怎麼解決?” 我的建議是,你先觀察一下寶寶在做什麼。如果她在專心做一件事,她不答應你就是她的最佳表現。

看到寶寶開始畫畫了,咱們最好保持距離,在旁邊陪著,做點安靜、不分散寶寶注意力的事情。(在寶寶身邊看手機、看電視,很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是最差的選擇。拿一本書或者雜誌,靜靜地翻看是最佳選擇)不要打擾寶寶,不要指手畫腳。

寶寶不想畫得像,也沒能力畫得像,所以用“像不像”做標準去評判寶寶的畫,很容易給出負面的評價,會打擊寶寶畫畫的積極性。

做腳手架

我們之前講過腳手架:只在關鍵時刻給寶寶有限的引導,幫助寶寶做好她想做,但還沒能力做好的事情。在畫畫時,寶寶需要我們的3種幫助:

1.表達。畫畫對寶寶來說,是表達的方式。所以,鼓勵寶寶畫畫,鍛鍊寶寶的表達能力,可以用“聊含義”的方法:在寶寶畫完畫之後,問一問寶寶,“你畫的是什麼呀?”,“這個是什麼呀?”…… 最好是表達出你的好奇心,“這裡很好玩,它是什麼呀?”,“它們在做什麼啊?” 和寶寶聊含義,不光能保護寶寶對畫畫的興趣,還能鍛鍊寶寶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寶寶的表達和畫畫,都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比如,3歲的時候,寶寶能畫出閉合的圓圈、簡單的豎線就已經很棒了。所以,這時候她能表達的意思也很簡單,或者乾脆沒含義。到了5歲之後,寶寶很可能用一幅畫講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重要的事情,咱們再說一遍:畫畫的技巧,畫得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的表達——用圖形符號表達想法的能力,用語言解釋圖畫含義的能力。

2.裝裱。對每幅畫都應該表揚,因為寶寶在畫畫時付出了努力。我們對畫的肯定,就是對寶寶努力過程的肯定。當寶寶感受到通過努力獲得的進步,她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自信會慢慢積累起來。等寶寶上學後,這些自信和學習動力會投射到學校的學習上,幫寶寶輕鬆獲得好成績。

我們可以經常問問寶寶,她喜歡哪幅畫,然後幫寶寶把它簡單裝裱起來(不一定請工匠裝裱,咱們自己做簡單手工也可以)。把這些畫擺在屋子裡,並且定期更新,讓“小藝術家”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3歲寶寶的行為特點 第六篇,畫畫


3歲寶寶的行為特點 第六篇,畫畫

3.引導。4歲之後,寶寶的畫開始變複雜,她能畫出一些細節了。這時候,咱們可以給她一點提示和要求。比如,提示寶寶觀察一些細節,“小螞蟻有幾隻腳啊?”;也可以要求寶寶改變畫畫的方法,“能不能先畫螞蟻的腳,後畫身體?” 讓寶寶做新鮮的嘗試,可以讓她的思維更開闊,更富有創造力。

但要注意,引導要有度,還要挑準時間,不然就會變成指手畫腳的指揮。

左撇子

再說一個話題:如果寶寶習慣用左手畫畫,是個左撇子,要不要糾正?

全世界有10%的人有左撇子傾向。科學家發現,這裡面有一點弱弱的遺傳原因,但左撇子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干預,“扳過來”。

傳統並不支持左撇子,因為左撇子容易“吃虧”。比如,很多工具都是照顧右手使用者的,左撇子用這些工具會有麻煩。不過,現代社會對左撇子的支持越來越多,發明了很多照顧左撇子的工具和寫字方法。

為什麼社會越來越接納左撇子呢?

因為左撇子有優勢。科學家發現,左撇子的語言和數學能力普遍超過同齡人。這10%的特殊人群,現在是全世界的財富。

要不要鼓勵寶寶繼續用左手,是一個很私人的決定,不是原則性問題,你可以和寶寶一起做選擇。

關於3歲寶寶的行為特點,咱們基本說完了。很多讀者留言,建議我多聊一些3歲相關的話題。我很感謝大家的建議。大家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告訴我,你們對什麼話題感興趣。每個週末我都會挑一些普遍性的話題回答。但作為正式的分享,我會選擇那些對所有家長都有意義的話題,尤其是家庭教育裡最關鍵的一些知識、理念、技巧。

只挑重點講的原因在於,關於兒童發展心理學,有用的知識太多了。“所有知識都想知道”,是個好態度。但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這種想法不實際,也不接地氣。我對讀者們有一個重要責任:把最重要的20%知識分享給大家,同時,讓次要的80%知識爛在肚子裡。

人的時間和注意力很有限。想在有限的時間裡,用有限的注意力,做到最高效率的家庭教育,應該做些取捨,撿重要的事情做。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有育兒焦慮呢?

因為大家接觸到的知識太多、太雜,沒有根據輕重緩急分類。更麻煩的是,這些信息裡,還有一多半是過時的、不科學的。我的責任是撥開雲霧——給大家一個原本就可以輕鬆快樂的育兒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