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时期的文学

生命有多久,疾病就有多久,每当疾病大流行给人类造成重击时,文学便开始发光,记录和展示了疾病和人性。

十日谈 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


瘟疫时期的文学

十日谈描述场景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瘟疫可能要属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这场黑死病全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历史,它不仅带走了欧洲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乔万尼·薄伽丘是佛罗伦萨的贵公子,也是欧洲中世纪那场大瘟疫的亲历者。而十日谈就是在黑死病的背景下创作产生的,作者所在地是全欧洲黑死病最严重的佛罗伦萨,全城80%死于瘟疫。

该作讲述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十日谈》开篇便提到了这场可怕的瘟疫“美丽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瘟疫恐怖到“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瘟疫之下,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意大利近代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鼠疫 阿尔贝·加缪(法国)

瘟疫时期的文学

加缪和他的作品

鼠疫(La Peste)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几乎是世界上关于瘟疫最有名的书籍,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阿赫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鼠疫》创作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是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此时距离黑死病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与其说其真实刻画了一场瘟疫,不如说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

在《鼠疫》中加缪借“老鼠”影射法西斯和一切邪恶的势力,鼠疫的灾祸象征“战祸”,用“鼠疫恐怖”象征“战争恐怖”,用人们在抗击瘟疫中的表现和感受,反映人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感受。他在小说中写道: “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的不知所措”。“毫无疑问,战争确是太愚蠢了,但却也不会因此而很快结束

霍乱时期的爱情 (哥伦比亚)

瘟疫时期的文学

霍乱时期的爱情电影海报

相较于前两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瘟疫显然并不占据主要地位。正如题目所表现的,霍乱时期只是爱情发生的背景。说所描述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

这段故事设定在19世纪的80年代到20世纪的30年代之间,当时哥伦比亚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事件不是霍乱,而是名为“千日战争”的内战,但是在小说中,瘟疫却贯穿了整个作品。不过,它并没有带来群体性的恐慌,而是成为了爱情的纽带,在这里,霍乱更像是一种隐喻。

报务员阿里萨和少女费尔米纳相爱于青春年少,却因为门第关系,被女方父亲拆散。后来,因为瘟疫的缘由,费尔米纳结识了医生乌尔比诺,开始步入人生的“正轨”,与他携手走进婚姻。为了一份稳定而体面的生活,就像乌尔比诺所言“爱情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在动荡之中,有些人选择远离霍乱,有些人却身陷其中。

但阿里萨始终没有忘记费尔米纳,虽然有过622个情人,却始终坚信费尔米纳是自己唯一的所爱。直到乌尔比诺离世,在与费尔米纳分别了53年7个月11天后,两位老人重新走到了一起。

马尔克斯这部探讨爱情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有人感动,有人不屑,小说中描绘的爱情,有深情,也有滥交;有初恋,也有婚外情,更有各种禁忌之恋,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而这也是霍乱的隐喻所在。在瘟疫的年代,像瘟疫一样的爱情,让阿里萨陷入到了自我制造的病毒中。然而就像病毒一样,在人类的诸多感情中,爱情最为让人失控。

用瘟疫释读爱情,马尔克斯写尽了爱情的百态,远离了理智和道德,有时候,有的爱情真的就像一场瘟疫。

瘟疫年纪事 丹尼尔 笛福(英国)


瘟疫时期的文学

作品的作者是笛福,没错,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而在牛津版《英国文学史》中,他被排在首位的作品却是《瘟疫年纪事》。这是他六十多岁时的作品,也是笛福写得最用力的作品。

它写的是1665年的伦敦鼠疫大流行,那时笛福五岁,正好赶上大瘟疫,伦敦死了一半人,笛福无数次听父母谈起当年的灾祸,他叔叔留下的记录本也一直被笛福保存。这都成为他写作《瘟疫年纪事》的素材。在这本书里,作为作家兼生意人,笛福细致地描述伦敦的社区、街道,甚至哪间房屋因瘟疫死过人,并提供了伤亡数字表、消费支出单,其间还掺杂了许多轶事。这部小说已成为英国研究瘟疫史的重要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