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真相让人吃惊?

乐同乐同


历史真的非常神奇,它既能告诉人们真相,同时又能欺骗人们。古往今来,有不少的事情都被埋藏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裸露出来的,不过是一些边边角角。就是因为这些边边角角,从而引发了很多人的遐想。而当这些遐想开始广为流传之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真实,这就是真相了。就比如说貂蝉,大家都觉得她就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大美女,曾经引发了两位枭雄为她争斗不停,但实际上,历史中根本就没有貂蝉这个人物,这不过是书本中杜撰出来的角色,可是因为流传甚广,导致很多人就以为这是真相。还有很多和这个事情类似的案例,以为是真的,结果却发现是假的。下面就来谈几件让人知道真相后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历史事件。

第一,李元芳也是虚假的人物。不知何时,网络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段话:元芳,你怎么看?这就说明,李元芳这个人物已经得到了大家认可,以为他就是和狄仁杰搭档的一个角色。但实际上,历史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李元芳。这就和包公身边跟着的展昭是一个道理,都是虚构出来的一个角色。他们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烘托,让主角显得更加光辉耀眼。

第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数学相当的差?这位科学家大家一定都是不陌生,他的存在,为科学进步做出了太多的助力,是无数人敬仰的人物。但是,很多人一直都觉得他在小时候,数学相当的差。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在读书的那会,有6个评分等级,一是最高级。但是他出学校之后,评分等级就变了,变成了六是最高级。这就导致大家在看他的成绩时,以为他的数学相当的差,其实他的数学是相当的厉害。而且他曾经也说过,他本来想当一位数学家。看来,天才终究是天才!

第三,纣王是暴君。在大家的心目当中,妲己就是妖妃,纣王就是暴君。但事实上,在真实记载的历史当中,纣王也算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帝王。虽然他不能和那些千古名君们相提并论,但是他身上的优点还是很多。不过,当皇帝的人身上总是会有一点缺点,比如自大,狂妄,易怒等问题。而他之所以会灭国,其实是因为朝中内部的各种矛盾,最后才导致贵族们反他,才使得商朝天下灭亡。


紫禁公子


陈炯明:中国的好人,国民党的敌人!

陈炯明是第一个被黄埔学生军打倒的军阀。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以后,打的第一仗就是东征陈炯明。而且,在课本里,陈炯明不仅炮轰孙中山总统府,甚至还投靠北洋政府和和洋人,妄图剿灭革命!总之,他就是一个乱臣贼子!在此背景下,国民党两次东征,将其剿灭。

但是,陈炯明是个好人,他是中国的好人。可惜,他因政见不合,得罪了国民党,国民党要将他搞臭搞烂。

陈炯明死的时候,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陈炯明虽是秀才出身,却投身革命。

陈炯明在1909年,加入同盟会。之后,他配合黄兴策划了多次起义和暗杀行动,包括黄花岗起义,刺杀水师提督李准。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马上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围攻惠州,之后转战广州。广州光复后,陈炯明出任广东副都督,都督是胡汉民。不过,胡汉民能力有限,陈炯明开始主政。

陈炯明在政权建设上提倡“联省自治”,各县长民选。然后,再通过各省自治,以联邦身份加入中央政府,建立与美国类似的政治体制。陈炯明这么考虑,是考虑到当时国内军阀林立,外国干涉严重,通过军人武力夺权革命的话,很容易就会造成军阀割据。而且,军人武装革命,必然会产生独裁政府!

陈炯明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妄想依靠武力革命的国民党,最后建立的蒋介石政府就是“独裁”政府。而陈炯明希望的是“真正的民主”!

同时,陈炯明还坚决禁烟禁赌。禁烟禁毒一直不好实行,是因为政府对这块的税收收入很大。仅广州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税收。可想而知,陈炯明顶了多大的压力。不过,在他的努力下,广州风气锐变:“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在陈炯明的努力下,广州省成为全国的“模范省”。

陈炯明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新文化运动有三位领军人物,第一位是胡适,第二位是陈独秀,第三位就是陈炯明!

1921年1月中旬至9月,陈炯明邀请陈独秀到广州开展新文化运动,发展教育。当时,军阀混战,广州也面临着桂军等军阀进攻。而陈炯明不顾军费紧缺,依然拿出10%的财政收入做教育。当年,预计是141万的教育支出。虽然遇到打仗,财政困难,单陈炯明依然拿出了110万支持教育,创办学校。

陈炯明因为和孙中山的矛盾,被国民党恶意搞臭了。

孙中山和陈炯明是在护法运动时开始合作的。

孙中山一直坚持“武力统一”全国,建设“独裁”统治。而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搞类似美国的联邦制。他希望各省军阀能摒弃前嫌,先做好一省的民主,然后,再实现全国一统和全国民主,不要仗着武力互相攻击。1915年,袁死,黎元洪出任总统后,陈炯明做出表率,主动北上交出兵权。

而孙中山就不一样了,他在搞中华革命党的时候,让加入者“绝对服从党魁”,并在党章下签字和打指模。这不符合“民主”。这无疑就是君主专制,只是把君主换成了党魁。

1921年4月,孙中山剧集200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进行记名投票。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他一人独断。陈炯明反对此次选举,认为议员人数不到三分之二(580人),而且不是使用无记名投票。所以,陈炯明没有参加孙中山的就职典礼。

1922年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下台。按照之前孙中山在护法运动中的政治宣言: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将同时下野。在徐世昌下台后,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致电孙中山,让他一起下野。希望这样,就能结束内战,和平统一。孙中山却公然拒绝履行承诺。社会各界人士对孙中山大失所望。

6月3日,叶举准备武力,决定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下台。而孙中山此时也很强硬,声称要用永丰舰炮轰广州城:

“人家说我孙文是车大炮,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而是用开花弹,或用八英寸口径的大炮的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

陈炯明是不支持叶举的武力行为,还让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劝止叶举。可惜,叶举觉得陈炯明“不知军事”,没有听陈炯明的劝诫。陈炯明气得把茶盅摔碎。

6月16日凌晨,叶举开始武力逼走孙中山。不过,叶举不想真的杀了孙中山。所以,叶举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给孙透露了消息,让他赶快逃跑。粤军围攻总统府时,为了吓唬守军,才开了三炮。这既是“六一六事变”。

而孙先生却“当了真”,登上永丰舰以后,命令军舰向广州城开炮。可是,舰艇上的士兵因为没有海军司令命令,不敢开炮。气急败坏的孙中山亲自动手,向广州城开炮。第二天,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就成了各家媒体的大新闻。可能,这就是孙大炮的由来。

孙陈两人,至此彻底决裂。

后来,孙中山曾对人说,“如他肯写悔过书,可不究既往”,两人可以“破镜重圆”。可是,陈炯明很有骨气的说,我没有错,“无过可悔”。!

1925年1月7日,陈炯明不满国民党“武统”主张,率先对广州革命军发动进攻。为了还击,广州革命政府发动东征。两次东征后,陈炯明兵败,远走香港后。

在孙中山死的时候,陈炯明为他写了一副挽联:

唯英雄能生人杀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孙中山曾评价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等陈炯明远走香港时,大家才知道这位“广州皇帝”竟然是廉洁奉公的好皇帝。陈炯明没什么家产,在香港生活的很拮据。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人给他送来5万元,想拉拢他。陈炯明在支票上打了一个叉,退了回去。

1933年9月,穷困潦倒的陈炯明病重入院。在病危之时,家人问他对家里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说:“吾家事无可语!”

在弥留之际,陈炯明连声高呼:“共和”、“共和”

陈炯明死后,没钱买棺材,下葬的时候用的是老母亲的寿棺。

陈炯明死后,香港《工商日报》就刊登过这样一个讣告: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在这里我介绍几个近代史让我感觉到吃惊的真相,其中包括了孙立人杀俘的真相、也包括了曹汝霖与梅思平身份转变的历史真相。

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并没有活埋日本士兵

每当谈论到孙立人将军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兴高采烈地说到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的各种骄人战绩、说到他在缅甸战场中活埋日本士兵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说法中,说当时有1000个日本士兵成为了孙立人手下的俘虏,那时候面对着这些俘虏孙立人非常的果决,直接下命把去过中国战场的日本士兵全部活埋,只剩下了一个台湾籍的日军逃过了一面。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过在历史中,根据当时一些随军记者的记载,孙立人从未俘虏过近千人的日本士兵,那时候日军是非常凶狠、悍不畏死的,面对着孙立人的军队,他们宁愿自杀,也不肯成为俘虏,因此孙立人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俘虏1000多士兵。



不过当时孙立人的运气好,倒是俘虏了少数几个日本士兵,只不过受到过西方教育、非急于从这几个日本士兵手中撬到军事情报的他也并没有取走这几个日本俘虏的性命,而是让人好生安稳这几个日本士兵,打算从他们的口中获知一些军事情报。

以上这些才是孙立人面对日本战俘的历史真相,与传言中的故事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区别。

当然说这件事情也并不是说指责孙立人,在我看来,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建立了很多功绩绝对是值得我们肯定与尊敬的。

但是尊敬的同时,我们还得尊重历史的真相,这些流言都是后来的一些小说家编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让这些流言蒙蔽了历史的真相。

令人惊讶的身份转换

但凡了解过近代史的人,必然都听说过曹汝霖这个名字。

曹汝霖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曾经代表北洋政府跟日本人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在签署了这一系列的条约之后,他一度成为了万夫所指的大汉奸,这点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所以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他的居所赵家楼就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被愤怒的学生们一把火给烧掉了。

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曹汝霖是活该的,根本不值得同情。

就连日本人,也因为曹汝霖曾经表现出来的亲日态度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好友,所以在日本人侵占华北的时候,就专门找上了他,想让他这个曾经的大汉奸成为华北地区汉奸政府的首脑人。


但是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曹汝霖当时竟然拒绝了日本人,放弃了原本可能拥有的高官厚禄。

而他之后虽然担任了一些华北汉奸政权的“最高顾问”等虚职,但是那些虚职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华北汉奸政权的一些高官在他没同意的情况下给强行挂在他头上的。

然后他考虑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并没有强行拒绝。

而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是,他虽然被强行挂上了一些职位,但他却从未为日本人效过力、从未在战争中做过任何实际的汉奸行径。

反倒是华北地区的一些大学生在准备离开日本人控制下的华北地区时,他在其中帮了很大的忙。

那时候在他的劝说下,日本人才放过了那些准备南下的学生,他也算是在那个年代做了一些贡献。

在日本人占领了一个专为穷人开办的公益性医院后,更是在他的劝说下,日本人才放弃了那个医院,使得那个医院不至于成为为侵华日军疗伤的场所,能继续为更多的穷人治病。

而说到曹汝霖有一个人我们是不得不提的,这个人就是曾经参与过火烧赵家楼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梅思平。

在火烧赵家楼的时候,梅思平还是一个非常热血的学生,打砸赵家楼时,他也是没有丝毫的手软。

不过他的热血在他走到了权力高位上后,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汪精卫和日本人商谈成立汪伪政府之时,梅思平就是主要的参与人。

在汪精卫的汪伪政府成立后,梅思平更是积极地参与到了各种汉奸活动中,先后担任过汪伪政府的各部部长以及汪伪浙江省长等重要官职。

这种种的作为,无疑为他战后被枪毙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让我感觉到吃惊的真相,特别是第二个案例中的两个人,他们身份互相之间的转换,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孤客生


二十九军大刀队,真实编制其实是手枪队,大刀队只是俗称,大刀队缺的不是大刀,而是连发自动手枪。

抗战时期,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给日本人当头一棒,重创侵华日军,引起舆论大量声援,举国热情抗日,原来我们用大刀就能打过鬼子,怎么能不让人振奋。

当时天津报纸这样刊登:“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抢回了山,夺回了岭,收回了喜峰口,俘虏了几千个日本人,收到了几千枝日本枪,捉住了许多辆日本坦克,抬回来许多架日本开山炮。这个故事,岂不比(法军守卫)凡尔登的故事还威武!还壮烈!还光荣!还灿烂!”

当时上海的报纸更是添油加醋,将这件事描写的特别神奇,日本士兵晚上睡觉的时候害怕头被砍了,因此自制铁护圈放到脖子上,如此云云。

著名作曲家麦新,为此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

上海爱国青年学生更是唱着《大刀进行曲》游街声援军队,并且积极募捐,要为前线战士打造大刀,仿佛只要大刀到位,抗日就有希望。

事实上,参加喜峰口的大刀队,真实的编制是手枪队,以当时的作战命令来看“第217团附手枪第一、第二连及王昆山营,于本晚(3月11日)23时由潘家口出发,……袭击蔡家峪、白台子敌炮兵阵地,奏功后,即与第224团联络,协力向喜峰口东北高地之线进攻。”

根本就没有正式的大刀队,而是手枪连。

二十九军宋哲元部是西北军残部经过张学良收编为调到察哈尔驻防的,可以说,二十九军就是西北军的延续,而手枪队一直是西北军的杀手锏,1916年的时候,冯玉祥就组建了手枪队。

中国战场由于火炮和机枪火力不密集,往往能够留下火力缺口,这就导致白刃战的经常发生,在近身战斗中,手枪是最佳的武器,而中国古代一代有“出奇制胜”的军事思想,当20发的盒子炮到达中国后,迅速风靡一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配备手枪队的国家,手枪队在军阀混战中的表现是十分亮眼的,在中国之后,其他国家才纷纷效仿。

西北军选拔手枪队士兵的要求很高,因为手枪队的任务很艰巨,往往需要贴身肉搏,然而贴身肉搏的时候,配合大刀的确可以做到方便的作用,其他步兵背大刀,则完全是因为步枪上按不起刺刀。

正是因为手枪队人把手枪放在枪托里面,并没有背着的大刀现眼,因此老百姓俗称大刀队。

西北军大刀队作战的的形态并不是两手拿大刀,而是左手握手枪,右手持大刀(一把刀重四斤左右),如此能做到左右开弓,白刃战中远近可打。

实际上西北军手枪队的作风在军阀混战时期已经用烂了,根本就没有什么稀奇。

当时新桂系的黄绍竑,十分清楚长城抗战的情况,为此还跟《申报》的史量才谈及此事,询问媒体为何要鼓吹大刀队呢?

史量才说“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

黄绍竑当时很气愤,这跟以前鼓吹义和团的老把戏吗?

当时二十九军的首领宋哲元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我以三十万大军,不能抗拒五万敌人,真奇耻大辱。”

在喜峰口战役,二十九军董升堂所带的就是手枪连,在喜峰口战役之前,他曾嘱咐部队:“如与敌人遭遇,尽量用大刀砍,手榴弹炸,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开枪射击。”

为什么?因为大刀队的子弹不够用啊!能用刀砍的,就不要浪费子弹了。

估计当年那些走在大街上的爱国青年学生,知道大刀队的奥秘其实是手枪,缺的不是大刀,一定会十分生气。

抗战时期人们相信大刀队能够战胜日本,就跟相信义和团能打败八国联军是一样的。


史论纵横


在新中国成立时,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事情,真相让所以非常地吃惊。


1949年我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三位开国领袖,和首都30万人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下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消息,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欢呼。

因为在一百年的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的新中国诞生了。

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元帅的指挥下,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阅兵方队由多兵种组成,步兵第199师、炮兵第4师、战车第1师、骑兵第3师、步兵第207师第619团、空军1个飞行中队以及海军部队代表等1.6万余名官兵接受了检阅。

另外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

因为当时中国空军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它的出现成为阅兵仪式上的亮点。

当时中国空军只有17架飞机,而且都是在战争中缴获而来,虽然刚刚组建,但是像战斗机、运输机、联络机、教练机应有尽有。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其中有4架飞机是带着实弹接受检阅,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事情。

在检阅前,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发现,这17架飞机飞过天安门的时间太短,为了震慑敌对势力,展示新中国空军的实力,他们建议让其中9架P-51战斗机飞过之后,绕到剩余飞机后面再飞一次,这样既可以展示我军军威,又让阅兵式更加有观赏性。

在场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个事情,包括在场的外国友人。

后来随着我军的空军力量不断加强,多年后这件事情才被公开,让世人所知晓。


在感叹老革命家们的智慧过人的同时,也让笔者感叹新中国的胜利来之不易。

—End—



冷月钩沉


如果我问你,你印象中的八路军是什么样子?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土”,将领大都是泥腿子出身,整支队伍破破烂烂的像叫花子。其实,这只是表象,事实上,在当时的中国,这群人是最具有朝气的人,最具有探索欲望的一群人。

下面,我们来讲讲八路军和油田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这一张照片:

这张有点带着九十年代老港片中龙门客栈风格的草棚,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陕甘宁边区的油田以及炼油厂房,如果仔细点看,靠山一侧还有根烟囱。

八路军和油田,印象中似乎是不挨边的,石油这种工业化国家的掌上明珠,怎么会出现在八路军根据地呢?

原来,早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人在延安发现了油田。1906年,清朝官员从日本买来石油设备,在延长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史称“延一井”,日产石油2000于千克。

没过几年,清朝就被推翻了,这口油井就被废弃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直到老蒋取得名义上的统一,民国时期经历所谓的“黄金十年”,但是,这期间,谁都没有重视这个油井。

1935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占领了延长,并接管了这口油井。长征后,中央大部队到达陕北,对这口油井予以了高度重视,想法设法筹集钻油、炼油设备。

十分有趣的是,在国民党掌握了全国大部分资源情况下,共产党竟然控制了100%的石油工业。

虽然八路军没有能力生产出汽油,但是靠着油田也出品了包括煤油、擦枪油、油墨等产品。抗战开始后,物资越发匮乏,陕甘宁边区积极组织油田恢复生产,更名为“军工五厂”,由中央军委军工局领导。工人们收集设备器材,逐步健全机构组织。为此,各种土方法层出不穷。

油井架上铺的树枝茅草,就是防空伪装,原料易得,实用性强。

由于工业不发达,炼油只能用煤炭和木炭进行,有点像烧木炭的窑子。

这应该是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工人,这是他们为祖国后来的石油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部分设备缺失,这些颇有创意的“土八路”们竟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木制钻井机,虽然看来简陋,但用起来颇有成效。

由于技术设备是在是严重匮乏,延长油田的产量乏善可陈,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早期的技术积累,为将来的石油事业奠定了基础。


历史风暴


东汉有个太监,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简直就是个皇后控。

这个人政一治上的作为不堪入目。

他叫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逼死楚霸王的韩信死时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蒙上布,然后一群女人用竹枪捅死了他。

茶叶刚到外国的时候,洋人煮好后把茶汁倒掉,然后用盐啊胡椒粉啊之类的把茶渣拌着吃,嗯,挺好的一盘老虎菜。

爱迪生的口碑可以用来解释,才华与人品无一毛关系。

白蛇传里的小青是个男的,我们小时候都被新白娘子传奇给忽悠了。

去看西汉史,人家10个皇帝8个是GAY。

张作霖每天早上喝一碗虎血。

三菱集团的前身--龟山社,其最初的创始资金是坂本龙马靠把小弟丢给女富豪当男宠借来的,那个小弟就是后来打败清国废除日本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名臣陆奥宗光。

南北朝时代有个皇帝的书童领兵8000,从现在的南京出发,一路打下长安、洛阳70座城池,击败当时北魏的50多万大军,他叫陈庆之。

魏晋风范,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迷人。这帮文人不穿衣服,是因为他们天天炼丹药,吃丹药,体温比常人高、皮肤比常人敏感,

当时的纺织物容易磨破皮肤…魏晋上层人物都不爱洗澡,在自己身上养虱子,然后捉来吃…

这是当时非常时髦的做法。那个时候的丹药富含各种有毒物质,所以大多文人长期处在迷幻状态中。

所谓魏晋风范,什么裸~奔、喝酒、大哭…就是一帮古人,天天嗑~药磕H了头,跟现在的瘾~君子没两样。

彼得大帝有2米02高。

东汉三国时代的孔融,是孔子的嫡传二十世孙。

可他居然说过:“亲爹有啥可孝敬的,当时他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性欲罢了;

亲娘也没啥特别的,不过是个装东西瓶子,东西出来了,跟那个瓶子还有啥关系?”--你能想到他就是七岁让梨的那孩子吗?

有个古人为抢侄子的一句诗把侄子杀了。这家伙就是唐朝的宋之问,他以五言诗出名,想要霸占亲舅侄刘希夷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强索不成,起了杀心,杀人手法很诡异,

好像是把大土坨装袋压在小正太胸口上,压了一晚上给压死了……《全唐诗》里记载的,真是极品啊。

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

关于牛顿和他的苹果是伏尔泰编的,据说他是听牛顿的侄女说的,当然牛顿的所有手稿里没提到那只苹果。

明朝在永乐年间与越南发生了一场战争。此战明朝军队号称80 万,而越南军队更是号称700万,

实际上双方军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30 万,这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牛皮吹得最大的一场战争。(注:那时越南还是中国属国(《明实录》等)

瓦特看见水壶烧开产生灵感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在瓦特出生前就有了,他只不过改良了而已

清廷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总计存书3457 部, 79070 卷。禁毁6766 部,93556 卷。

菠菜富豪含铁元素菜铁元素确实比其他蔬菜高那么一点点,关键是当初科学家点错小数点,所以才有了大力水手的动画片。

老师常用'吾生有崖,而知无崖’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其实…原文是“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完全相反。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有人在京城某仓库意外发现一批封存了200 多年的火器。

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制造的,其中有的竟然比英军的装备还要先进。

清廷的道光皇帝为人十分节俭,喜欢穿有补丁的衣服,但打个补丁却要花四两银子。

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产马地尽在游牧民族之手,导致宋朝从始至终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

所以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倘若一段时期宋朝对外胜率低于60%,那基本就意味着亡国了。

整个南宋时期,中国一直没有定都,临安府的级别不过是“行在”(陪都)。秦桧所创的“宋体字”是整个南宋时期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尽管南宋大多数时间都将秦桧作为反面典型。

南宋之所以一直偏安并非完全因为统治者不愿收复故土,而是因为民间反对的声音太大。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担心收复故土后宋廷会增加江南地区的税收来扶植已被女真人严重破坏的收复区。

中国历史上最应该引以为豪的朝代是宋朝,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科技,文化,教育,都是世界的巅峰啊,就因为军事是被人诟病的一块。

中国南宋时期最先进的织布机有1800 多个活动构件,其中有的技术是现代化织布机也无法达到的。

南宋中后期,中国(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经济总量却占到了全球的75% 以上。

辽道宗耶律洪基曾写诗表达了后悔自己生在蛮夷之国和“来世做中国(宋)人”的愿望。

与之类似的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朝鲜国王王颛也写诗表达了类似的愿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实写的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还有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可怎么活啊,现在成夫妻关系的了。

可乐最初是绿色的。

澳大利亚帕凯斯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曾以为他们接收到了来自地外文明的电波,经过调查,发现那道电波其实来自天文台里的一个微波炉。

48个最贫困的国家其资产总和还比不上全球最富有的三大家族。

迈克尔.乔丹每年从耐克得到的收入多于马来西亚的耐克工厂工人的薪水总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集群臣商议国家政权交接的事,他说:“古代有五帝禅让,又有三王代代相传,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我想采用最好的方法。”

在场的博士都不说话,只有鲍白令之回答说:“如果以天下为公,就会禅位给贤能者;如果把天下当私家财产,则会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由此可知,五帝以天下为公,三王以天下为家。”

秦始皇帝仰天而叹道:“我的德性可比五帝,我将让天下人共管社稷,可是,谁能接替我呢?

”鲍白令之毫不留情地说:“陛下行的是夏桀、商纣之道,却想学五帝让位于贤者,这不是陛下你所能做的事。”

泰始皇帝闻听此言大怒,道:“令之你往前站!你凭什么说我行桀、纣之道?

如果说得通则罢了,如果说不通你就别想活了。”令之不紧不慢地说:“陛下你大兴土木,后宫女人数百,倡优过千。为了自己的享受,耗尽天下民力。你还偏驳自私,不能推己及人。

陛下你还说自己的功德压过一切君主。以你这样的德性怎么能和五帝比,你又怎么有资格管天下呢?”

一席话说得始皇面有惭色,过了很久才说:“令之所言,是让我当众出丑啊。”于是罢谋,自此再也不提禅让了。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至晚在1247年就已经发现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欧洲人在400多年后才发现,但在中国的课本上这个公式仍是以那个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南宋开禧二年(1206)中央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贯钱,当时全国人口约7000万。清朝到1900年代为8000万两,人口却有4亿。

而南宋1贯钱购买力是清末一两白银的2倍。更重要的是,宋朝税率低于清朝。

评价:当我们的“专家”在不遗余力地为“康乾盛世”大唱赞歌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有一个朝代正在默默地受着后人们无端的非议,而这个人民生活水平十几倍于“康乾盛世”的朝代却正在人们尽情挥洒的刀笔之下“积贫积弱”着呢。

1644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一次大型鼠疫,造成驻守北京的20万明军全军覆没。


山外山FJH


提着丈八矛天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的张飞竟然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实在出乎我的想象。

去年五一,我去四川阆中,在古城区西街游览了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此行,竟刷新了我对张飞40多年的看法。

枪弄棒浴血厮杀的张飞竟然是个能诗会画的文艺青年。

我脑海中的桥段都是听单田芳讲的评书巜三国演义》而来,耳熟能详的有:桃园三结义、怒鞭督邮、三英战吕布、大闹长坂桥、义释严颜、智取瓦口隘⋯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张飞就是一个冲锋陷阵、打打杀杀的虎将形象。看了张飞庙才知道,张飞竟然会写诗善作画,是个舞文弄墨的儒将。

他出生高贵——河北涿郡的贵族家庭,从小聪明机智,精通草书,擅长画美女,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骑马攻击胡野,并下马书写草书”,是不是能文能武呢?

明代卓尔昌的《画髓元诠》中有记载:“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

清代的《历代画征录》也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喜画美人”网上说:“现如今,如果你到涿州,那鼓楼北墙上的《女娲补天图》就出自张飞之手。

而且张飞故里房树村万佛阁的壁画,据说也是出自张飞笔下。”

除了书法,张飞还能写诗作赋,在打败张郃后,他率部队巡游真多山,一时兴起便写下了《真多山游记》。

原来历史资料上有鼻子有眼儿,张飞不是一个只会骑马打仗的武夫啊!

无论是电视、电影、文学书籍、雕塑,张飞给我的印象早已经根深蒂固:黑炭头、满脸络腮胡、豹头环眼、怒目圆睁、声若奔雷、拉里邋遢、咋咋呼呼的一介赳赳武夫。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刘备帐下数他最丑。诸葛亮是“面如冠玉,仙风道骨”。

赵云更是“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关羽则是“身长九尺,威风凛凛”……个个都是要么儒雅,要么威武的美男子。

在各地名胜与寺庙的塑像中,张飞总是以满脸横肉、凶神恶煞的糙汉形象出现。 

网上资料给张飞平反昭雪:张飞是个大帅哥。在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的一个石人头像。

据当地人传说,这是唐代工匠为纪念“五虎上将”张飞在当年扎寨处专门雕塑的。

据说该“张飞”慈眉善目,耳长唇厚,白面无须,与《三国演义》和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张飞形象大相径庭。

难道张飞在此处安营扎寨的时候有刮胡子的习惯吗?不然他的满脸络腮胡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哈哈哈

张飞的女儿是皇后!刘婵的妻子!这点可以佐证,张飞是一个文武双双的美男子,不然怎么会养育出美丽端庄母仪天下的皇后呢?

我一向把他与董卓、典韦及巜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这些五大三粗行为鲁莽的人合并同类项。大错特错了。


有书博物馆


粟裕将军和叶飞将军做为多年战友,出生入死,患难与共,情谊匪浅。但在很早的时期,粟裕曾被逼给叶飞设过“鸿门宴”,几乎让叶飞身首异处。

1935年,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和政委刘英的率领下,与叶飞领导的闽东特委独立师会师,成立了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

时间不长,叶飞与刘英在坚持斗争的方针上产生分歧,刘英要求叶飞要敢打善拼,闯出去。叶飞却坚持以游击战术为主,灵活作战。双方各持己见,互不妥协,直至最后闹翻,叶飞一气之下宣布退出临时省委。



叶飞走后,刘英又召开一次临时省委会议,处理叶飞出走的问题,宣布开除叶飞党籍,还把粟裕批判了一番,说他参与了此事件,并撤了他挺进师师长的职务。

两个月后,叶飞收到粟裕来信。要与他在南阳村会面。叶飞走后,一直没见到粟裕,所以也很想与他交流一下,便带着警卫来到了南阳村。

叶飞见到粟裕很高兴,向他介绍分开后的情况,粟裕说“吃饭时再说吧。”



晚饭由挺进师准备,刚吃不久,挺进师政治部主任摔杯为号,事先准备好的战士立即动手,把叶飞抓了起来,叶飞的警卫人员马上拔枪相对,叶飞高声喝住自己的警卫,说“这事是内部的事情,不准开枪,谁开枪就枪毙谁”。结果警卫的枪也被也被挺进师的官兵缴下。

粟裕无奈的对叶飞说“你的问题要到省委刘英那里去解决”,说完便先走了。

随后叶飞五花大绑被挺进师的战士押解着回省委驻地,但在途中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战场一片混乱,押解的战士见大批敌人已冲了上来,便扔下叶飞跑掉了。



叶飞见敌人逼了上来,走投无路之下,一咬牙跳下了十几丈高的悬崖,但命不该绝的他却被挂在了一棵树上才没被摔死,之后历尽艰辛回到了自己的部队。

多年后,叶飞成为粟裕的部下,粟裕曾告诉叶飞“当时是刘英命令我押解你的”。他没有对叶飞说明具体原因。刘英也已在1942年与敌人作战时牺牲了。


而叶飞之后也并没有向高层报告这一事件,直到几十年后,叶飞写回忆录,经过慎重考虑,才如实把“南阳村事件”披露出来。

叶飞长期与粟裕一起并肩战斗,是粟裕的主要战将,两人配合的很好,也没有因为个人的恩怨影响后来的工作。粟裕在后来受到冲击时,叶飞顶住压力,也没有落井下石说过粟裕的坏话。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黄花岗起义遇难者中,姓名可考者计86人,其中至少30人是海外华侨,还有不少是富二代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为了革命的需要,必须精选出一批先锋做为敢死队,也就是“选锋”。参加选锋的很多年轻人,都是海外华侨,大多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基本年龄在二三十岁。据说当时想回国革命的年轻人太多了,最后只能以抽签来决定谁能回国参加起义!

黄花岗起义遇难者中,华侨余东雄年仅18,是最小的一个,和他一起回国的郭继枚,牺牲的时候才19岁。郭继枚是生在南洋长在南洋的“侨二代”,在他要回国为祖国战斗时,他的父亲想要他结婚,郭继枚说到:“男儿志行未遂,何以家为?”在他父亲一再坚持下,他只能勉强成婚,婚后不久,他对妻子说:“我要到广州参加革命,此去不知成败如何,若不幸失败,切不可挂念于我。”随后与余东雄一起回国,双双战死!

余东雄

罗仲霍,只身到南洋谋生,与妻儿阔别十年,起义前,他的妻子听说他到了香港,于是带着儿子去看他,然而罗仲霍却没时间陪他们,连一个晚上都未共同渡过就将他的妻儿打发回去,妻儿走后,他的心里很难受,却说不出来,数日后,他因在战斗中左脚受伤被俘,最终殉难!

罗仲霍

黄花岗起义殉难烈士中的很多人,家境都挺不错,还有好几个出身富商家庭,是那时候的“富二代”,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算是那个时代的即得利益者,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里,目睹国家民族的灾难,他们选择了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努力改变国家的革命道路。

方声洞,出生于福州一个富商之家,当初在日本讨论回国参加起义的名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他却告别妻子,毅然回国,在起义前一天,给他的父亲写了绝笔书!次日,在起义中身中数弹而死!

方声洞

喻培伦,出生在四川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特长是制造炸弹,起义前夕,革命党人阻止他参加战斗,希望能为革命储备有用之才,喻培伦却站出来反对,说到:“党人都是有用之才,如人人都留为后用,谁谋今日之事?"起义时,他始终战斗在最前列,终因弹尽被俘,面对审讯,他怕连累家人,称自已叫“王光明”,三天后,年仅26岁的喻培伦遇害!


喻培伦

黄花岗起义之前,计划已经泄露,清军在广州城内早已戒备,当时的情况让黄兴很痛苦,以往多次起义失败,已经使革命党人在海外的信用不佳,这次起义前后已用掉募款十多万元,如果不行动,如何面对资助革命的海外华侨?起义要不要延期?革命党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喻培伦对黄兴慷慨陈词:“这次起义,倾国内外同胞的人力财力,如果延期,万一不能再举,岂不断送了革命?”黄兴也做了决定,决定拼个人一死,来挽救革命信誉!

黄花岗起义是一次必死的起义,所有的参加者都深知这一点,他们没有选择退却,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纯粹的理想主义革命!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理性的意识到,之所以参加这次必死的起义,不是为胜利,而是为了唤起所有人的斗志,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都有胸怀国家天下的热情啊!

1911年4月27日,下午5点半,广州城冒出了一队臂缠白布,腰缠炸药,手持枪刀的年轻人马,直奔两广总督署,当他们扑入两广总督署时,等待他们的是一座早有准备空无一人的衙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120余名英勇的起义军,有的当场战死,有的被捕就义!“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青年们,大多都化为了黄花岗墓园内的一抔黄土!

黄花岗墓碑上与墓碑外的名字,还有多少人记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