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買玩具,孩子就“當街打滾”?5招管住孩子的“慾望”

在商場的玩具區,成成非要買一輛玩具車。媽媽說“家裡已經有幾十輛了,不許買”。成成開始大聲哭鬧,抱著玩具車不撒手。

媽媽說:“你今天已經買了兩個玩具,不能再買了”。成成不肯,哭得更厲害了,還在地上打滾。

媽媽生氣了,奪下成成手裡的玩具車,想把他強行拉走

成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對媽媽拳打腳踢,引來不少人的圍觀

孩子不買玩具就鬧,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是什麼?

1.社會消費主義盛行

購物慾望旺盛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個普遍生活狀態,尤其是在網絡購物越來越便捷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有很多物品。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當街打滾”?5招管住孩子的“慾望”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物品按照必需品和消費品分類,就會發現,一般只有小部分是必需品,其他都是消費品。消費品絕大部分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

2.孩子的新鮮感在作祟

孩子面對新的玩具,心裡總會有一些新鮮感在作祟,而孩子的心理需求,正如我們上面所說,是其行為發生的主要動力,且源源不斷。

因此,在需求—滿足—需求這樣的循環模式中,孩子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以滿足,並表現為不珍惜擁有的物品,並不因為擁有物品而感到特別開心和快樂,即使當時開心也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

自我控制是指兒童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從成人的要求和期望行事的能力。一般認為,兒童在2歲左右開始出現自我控制行為,2~3歲是自我控制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當街打滾”?5招管住孩子的“慾望”

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控制能力也會隨之增長,並在8歲之後呈現穩定性。在孩子的幼兒期和童年初期,家長要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但是要是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是十分必要的。幫助孩子學會剋制自己的購物慾望是十分必要。

做好這5點,教你搞定家中“購物小狂魔”

1.釋放情緒第一步

情緒猶如一層面紗,很容易矇蔽事實的真相。一旦家長被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和哭鬧行為惹惱,引發生氣等情緒時,就很難冷靜、客觀地看待和處理孩子的真實需求;一旦孩子被家長的拒絕和生氣“惹怒”,引發悲傷等情緒時,就會更加執著於自己的需求。

更何況,有時孩子的“哭鬧”只是一種為了讓家長妥協的手段,家長千萬不能“上當”。所以,在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讓孩子得逞 而是可以在一旁等待孩子把情緒發洩完畢之後再和孩子講道理。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當街打滾”?5招管住孩子的“慾望”

2.解決問題是關鍵

孩子在鬧著要買玩具的時候,其實是給家長和自己都造成了一定的問題 這時候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孩子的購物慾形成於自我成長的每一個過程中。

當你的孩子多次出現這種情景時,家長需要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孩子出生後表達自己的需求時

,比如餓了、困了、需要安撫等,你是否給予了積極的回應?

孩子大約在一歲半開始通過與外界物品和人的互動來確立自我的存在時,比如水杯不能給別人用,玩具不能送給別人等,你是否給予積極的肯定?孩子3歲後試圖通過家長的積極和消極反饋,來分辨和建立需求規則以尋求內心秩序感。

比如哭鬧能夠使家長妥協,同樣的要求在爸爸那邊得不到滿足時,在媽媽這邊能得到滿足,家長不是言行一致而是隨心所欲,等等,那麼出現上述情景的原因可能更復雜,不僅僅是孩子有需求的問題,還涉及到孩子通過這種方式來引發家長關注、確定安全感,等等。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當街打滾”?5招管住孩子的“慾望”

3.尊重孩子的需求

不少家長認為聽話就是“無條件地服從”,其實聽話的目的是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與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協調起來。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孩子的觀點是“我要買這個玩具”,當他聽了家長的話後,認同“我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了”或者“我今天已經買了兩個玩具不能再買了”的觀點而不買了,心理需求發生變化,表示“我不需要買這個玩具”,這叫作“聽話”。

而當他迫於家長的權力,被家長的“生氣”嚇倒,或者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不買了,其實他的心理需求並沒有發生變化,表達的是“我不敢買這個玩具”,這並不是聽話,而是“屈服”。那麼,後者其實是對心理需求的壓抑。

一旦情境發生變化,比如與孩子在一起的是能夠無條件給他買東西的家長,或者孩子有了足夠多能讓自己自由支配的錢的時候,等等,孩子的購物慾就會爆發,甚至發生心理補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可以在新聞中看到孩子在知道家長的支付密碼後瘋狂購買一些不必要的東西,而這些家長認為自己平時明明對孩子的購物嚴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也很“聽話”。

不給買玩具,孩子就“當街打滾”?5招管住孩子的“慾望”

4.必要的懲罰不可少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發現採取輕微懲罰,比嚴厲懲罰更能使兒童減少某項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原因是輕微懲罰能幫助孩子意識到該項行為是不對的,但自己又有行為的需求,所以只能通過尋求內部理由來發生自我說服,從而改變行為;而嚴厲懲罰則沒有自我說服這個過程。

5.自我滿足是根本

當家長面臨上述情景時,需要平靜地瞭解孩子的真實需求,通過採用輕微懲罰的方式(強度只需產生行為改變即可),提供孩子可接受的理由,使其產生自我說服的心理過程,從而幫助孩子建立內在需求與外在滿足之間的平衡和秩序感。

好了,今天的育兒小知識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各位爸爸媽媽有更好的建議一定要在下方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