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人生苦短,什么才是最可贵的?忽略这一点的人损失难弥补

人与人在社会上相处久了,常常忘记何为真情,而只问利害。

孔子教学时,以《诗经》为主要教材之一。

他评价《诗经》用了三个字“思无邪”,赞美它发乎真情。

孔子鼓励学生阅读《诗经》,意在提醒他们自求真诚;

否则难以感通人我关系,连行善也可能流于形式,偏离了儒家对于真诚的要求。

关于如何做到真诚,庄子也用许多故事作了说明。

1 三上三下的宰相

在《田子方》篇中,孙叔敖担任楚国宰相,三上三下都怡然自得。

别人问他原因,孙叔敖说:

“我认为令尹的职位来时不可推辞,去时不可阻止;

我认为得与失都由不得我,所以就没有忧愁的脸色了。我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再说,不知道可贵的是在令尹呢?还是在我呢?

如果是在令尹,就与我无关;

如果是在我,就与令尹无关。

我正踌躇得意,环顾四周,哪有空闲去管别人所谓的贵与贱呢!”

像这种明白道理之后的真诚表现,才是庄子所要肯定的。

2 高明的小人物

在庄子看来,不仅身居高位的人,市井小民同样有高超的智慧。

并且,后者的故事更为生动有趣,记载在《让王》篇中:

楚昭王弃国逃亡时,有一个名叫“说”的屠羊人,跟随昭王出走。

昭王回国复位后,要奖赏跟随他的人,找到了屠羊说。

屠羊说说:“大王丧失国土,我失去屠羊的工作;大王回国复位,我也回来继续屠羊。

我的爵位利禄已经收回来了,还有什么可奖赏的!”

昭王说:“勉强他接受。”

屠羊说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不敢受惩罚;

大王回国复位,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不敢接受奖赏。”

昭王说:“叫他来见我。”

屠羊说说:“楚国的法令规定,一定要受重赏、立大功的人,才能谒见大王;

现在我的智力不足以保存国家,勇敢不足以消灭敌人。

吴军攻入郢都时,我害怕危险而逃避敌人,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

现在大王要破坏法令规定来接见我,这不是我愿意传闻于天下的事。”

昭王对司马子綦说:“屠羊说身份卑贱而陈述的道理很高明,你替我请他来担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说:“三公的职位,我知道比屠羊的铺子尊贵得多;万钟的俸禄,我知道比屠羊的收入丰富得多,

但是我怎么可以贪图爵位利禄,而让国君蒙上随便封赏的恶名呢?

我不敢接受,只希望回到我屠羊的铺子就好了。”

最后,他还是没有接受楚王的封赏。


傅佩荣:人生苦短,什么才是最可贵的?忽略这一点的人损失难弥补

3 真性情与守分寸

屠羊说先后四次发言,每句话都掷地有声,每段话都值得击节赞赏。

我们读起来觉得既佩服又畅快,他把真性情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了。

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屠羊说,那就是“安分知足,自得其乐”。

庄子的处世智慧,在这则寓言中一览无遗。

屠羊说的每一段话,都在剖析人间的道理。

这表示庄子对人间的既定规范,所持的态度并非否定或嘲讽,而是尊重、接受及超越。

没有这些规范,社会如何发展?

所以,一个人再怎么有智慧或珍惜自己的真性情,也没有必要、没有权力去蔑视既成的一切。

同时,他也不认定这些规范可以决定个人生命的全部内容,所以他要以从容态度“出乎其外”。

当一个人自求真诚时,必须明白分寸:

什么是自己可以得到及应该拥有的?

什么是可以选择而不必坚持的?

换言之,真诚除了真性情以外,还须了解这样的分寸。


傅佩荣:人生苦短,什么才是最可贵的?忽略这一点的人损失难弥补

4 自知之明最重要

相对于明白人际规则与社会规范,自求真诚最重要的还在于:

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

《世说新语》有一则轶事,戴逯与戴逵两兄弟,哥哥想为民除害,建立功业,弟弟则选择了在东山隐居。

谢安问做哥哥的说:“你们兄弟二人的志向与事业,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

戴逯回答:“我是受不了那种忧愁,家弟则是改不了那种乐趣。”

这样的回答可谓妙趣横生。

戴逯的原话是:“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而这恰恰源自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戴逯将弟弟比作颜回,将自己归属于凡人。

这样的回答既谦虚得体,又有自知之明,也合乎真诚的要求了。

所谓物以类聚,人也不例外。

“不改其乐”的戴逵有个朋友,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

王子猷住在山阴时,有一天晚上大雪纷飞。

他半夜醒来,打开窗子,只见大地一片雪色,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这时他想起了戴逵,便趁着夜色,搭小船前往戴逵所在的剡县。

天快亮时才抵达,但是到了戴家门口,又直接搭船回去了。

别人问他原因,他说:

“我原本是乘兴而来,兴致过了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像这样的潇洒作风,在魏晋时代并不少见。

有时候,看似洒脱当中,却蕴涵洞烛先机的奥妙。

《世说新语》记载,西晋时,张翰担任齐王幕僚,住在洛阳。

有一年秋风吹起,他怀念老家吴郡的菰菜羹、鲈鱼脍,就说:

“人生能够适意是最可贵的,我怎么可以在数千里外做官,追求名声与地位呢?”

于是吩咐备车回老家去了。

不久,齐王作战失败。

当时的人因此都认为张翰有先见之明。

魏晋士人熟读《庄子》,遭逢乱世,言行每有过人之处;

但归结到根本,还是要觉悟自己的真性情到底是何种情况。

人生苦短,若是忽略内在的真我,实在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