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曾国藩“笨”是出了名的,梁启超说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豪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常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据张宏杰在《曾国藩传》中记载,他考秀才连考七次,最后一次才考中,其聪慧程度可见一斑。对于曾国藩的“笨”,在书中还记述一个小故事,虽然未必真实,但是很能说明问题。

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着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巧夺天工、心灵手巧、能工巧匠等成语无不彰显着世人对“巧”的崇尚。熊太行在《关系攻略》中说:“要及早裁撤掉团队中的笨人,要不然他会拖死你的”。的确,由王宝强主演的《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笨人。从他的角度来看,是突击成功了,但是他成功的背后是班长史今的提前退伍,副班长伍六一的负重前行,从这些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被这个笨人拖垮的。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士兵突击》中笨人许三多

今人尚巧,要是曾国藩在现在的团队中早被裁撤掉了,还能有何发展。现在的人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越走捷径,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这就导致了现在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急躁,越想尽快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阻碍自己前进的笨人是没有人与之为伍的,笨方法也是令人不屑的。但是曾国藩就是守住了别人不屑的笨方法取得了成功,位极人臣。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求学到交友再到带兵打仗,“守拙”的办法贯穿了他的一生。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笨人曾国藩

01守拙打通“任督二脉”

笨拙的耻辱。秀才考七次成为了曾国藩笨的明证,但是这和他父亲用笨方法教他有很大的关系,他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就四个字——“死记硬背”。要求他不读懂上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这就导致曾国藩虽然基础牢固,但是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这导致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耻辱——“悬牌批责”,就是把他的文章当成反面案例让全省的学子引以为戒。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曾国藩的艰难的科举之路

越笨拙越努力。曾国藩面对“悬牌批责”的刺激,一头钻进书房找原因,再也不出来。经过反思他得出了自己本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解决自己雄心和头脑之间的差距,只能用超人的努力。他将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着重解决自己文章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和灵性。

守拙打通任督二脉。曾国藩刻苦努力,针对自己的缺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改正,在道光十三年,考中了秀才,同年十一月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当时他28岁,而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八岁,曾国藩和其他早早考中秀才进行了一场“龟兔赛跑”。因为笨刻苦努力,修炼的深厚的“内功”,经过反思打通“任督二脉”,从此笑傲考场,为自己十年七次升迁,连越十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艰难的科举过程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内功深厚,打通任督二脉

02学做圣人,拙诚待人

巧舌如簧的悲剧。曾国藩在早年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虚伪”,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发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这在今天信奉“多栽花,少种刺”的我们,是何其常见。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这样在别人心目中就会树立之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良好形象,但是“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他的这些毛病朋友们都知道,只是不戳破而已,导致曾国藩在士林中的风评很差。

拙诚待人的益处。曾国藩痛定思痛,决定改掉自己的毛病,学习做圣人。既然天性钝拙,那么就充分发挥笨拙的长处,于是他在人际交往中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因此他的名望日高,在士林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同乡的推崇,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对他仕途上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曾国藩的交友之道

真诚的千古佳话。曾国藩和胡林翼之间的朋友之情被传为千古佳话。曾国藩在九江城下遭遇挫折,但是此时作为湖北按察使的胡林翼请求回援武汉,虽然江西局势非常紧张,但是曾国藩本着以诚待人的原则,在紧张的战事中拨出数千精兵交给胡林翼,并派出大将罗泽南,但是这样的话曾国藩自身安危难保,但是曾国藩在关键时候,做出了自我牺牲,胡林翼知道后被曾国藩的这种真诚打动,成就了“曾胡”的千古佳话。面对恩将仇报、脸酸心硬的左宗棠,他都是以诚相待,在他西征的时候出乎意料的远远不断的给他输送粮饷,确保西征的成功,此后一向有“瑜亮”哀伤的左宗棠彻底被曾国藩真诚打动,被他的魅力所折服。拙诚使得曾国藩在同僚中的威信极高。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曾胡”的千古佳话

03守拙位极人臣

曾国藩一生做事从来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的、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的精神。以不变应万变,最终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位极人臣。

湘军的选人标准。曾国藩利用办地方团练为借口,创办了湘军。他深知朝廷官兵的腐败无能及投机取巧的风气,所以他挑士兵都选择老实笨拙的庄稼汉,对于那些曾经当过兵的,看起来圆滑的人坚决不要,确保了湘军的良好军纪。曾国藩在保举人才的时候,他也大多保举笨拙、老实可靠、不投机取巧的人,因为他深知笨拙的老实人的优点,更知道老实人在职场上很吃亏,所以他以一己之力,改变晚晴官场的虚浮之分。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骁勇善战的湘军

湘军的作战方式。湘军并攻城不以月计算,而是以年计算,所谓的兵贵神速在这根本用不着。湘军攻城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城外筑起牢固工事,挖壕沟和地道,所以湘军攻陷的每一个城池都会改变这座城市的面貌。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用死磕精神,拼的就是谁先挺不住,因此军需粮饷对湘军很重要,曾国藩为此和自己保举的子弟沈葆珍、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发生过摩擦,可见粮草物资就是湘军的生命线。

湘军的内在精神。“结硬寨,打呆仗”方法打安庆这样的小城池很管用,但是打南京这样大城市就很难奏效,当曾国荃率兵来到南京,打算发挥自己“民工建筑队”的优势,挖沟围城的时候,曾铁通(因围城牢固,故得此外号)发现要想挖沟围住南京,就的挖像长城一样长的壕沟,但是湘军依然发挥自己的死磕精神,不断的向城内挖地道,即使每次都被太平军发现破坏,但是还是坚持不懈的挖,最终挖通了一条地道,炸毁了南京城墙,攻陷了城池。这一战将湘军笨拙的死磕精神发挥到极致。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结硬寨,打呆仗”

04守拙的人生感悟

曾国藩因为守拙,稳扎稳打,屹立在清朝官场,三起三落,宦海沉浮,使得他对自己的守拙哲学颇有心得,在他认为守拙的人有以下3点优势。

  1.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2.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强;
  3.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守拙就是“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的越快,就像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固,房子盖得比别人高,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到后来位极人臣就是最好的例证,左宗棠才思敏捷,一向看不起老师曾国藩,认为他“才短”,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儒缓”,但是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不朽”方面他们都不如曾国藩,正如曾国藩所说笨拙的人虽然成功的慢,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守拙就像郭靖的降龙十八掌

在王宝强主演的《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是一个呆头呆脑,刚入伍起步正步都不会走的“傻子”,但是最终成为了兵王,成为了老A的一员。他就是发挥这种守拙的精神,别人一次会的,他做十次,别人跑一公里,他跑十公里,别人“游戏人间”的时候,他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正如连长高成所说:“开起来执拗笨拙得像个傻子,但是经过他长时间的坚持,某一天一看他已经成为参天大树了”,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吧,看似笨拙的方法,却是最有效的方法;看似幼稚可笑,却很成熟稳重;看似缓慢,却走得最远,走得最稳。

“农二代”曾国藩位极人臣,仅因守住了你不屑的这一点

成为兵王的许三多

守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方法,你会去学吗?你肯定会不屑一顾地说:“我才不会去当傻子呢”,对啊,现在人都追求短频快,追求思之所想,欲之所满。没有人在用笨办法再去坚持,况且时间被碎片化,注意力被太多诱惑吸引,没有人在“结硬寨,打呆仗”了,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不屑于用笨办法,往往喜欢走捷径,追求效率,所以即使知道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也不会去学习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