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故鄉的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不同的方言,但無論什麼地方、無論什麼時候,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意識就是對故鄉深深的眷戀和思念,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日俱增,哪怕故鄉再窮,也痴心不改 ,如果用高雅的說法可稱之為“鄉戀” ,儘管年少時期盼走出來闖蕩江湖,最終無論是功成名就,還是一生落魄,都希望迴歸故鄉,也許這就是常說的葉落歸根吧!

故鄉讓我們牽掛的是什麼?應該是魂,故鄉一定是有魂的,這與富庶貧窮無關,與繁華偏僻無關,與聲名顯赫、默默無聞無關,與山清水秀、窮鄉僻壤無關,而是故鄉與眾不同的山水對你的養育之恩,故鄉特有的風土人情對你的靈魂的孕育,這包括當時的左鄰右舍和自己父母的言傳身教,年少時故鄉的魂悄無聲息的流入自己的身體,附著在腦海,形成記憶的符號,鐫刻在心底,讓你終生難忘!

當然所謂的魂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物化在我們的言行之中,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做事,這就是純樸善良、吃苦耐勞、踏實厚道,如果用比較雅緻的語言說就是誠信仁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故鄉的昨天是貧窮的,窮到即使最簡單的食物也是吃不飽的,所以期待好的生活就是我當時所有的希望,現在故鄉生活條件好多了,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這要感謝改革開放,感謝黨的富民政策!同時這與故鄉人以這種特殊“魂”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我帶著故鄉的魂在外闖蕩世界,雖然並算不上一帆風順或順風順水,但還是沒有大的波折,也算平平淡淡才是真吧!這大概是故鄉魂的“保佑”。

剛立秋,週六回故鄉,在家鄉的山溝裡轉轉,看著漫山遍野的綠色,呼吸著城裡不曾有的新鮮空氣,聽著不被喧囂打擾的鳥音,重溫小時候走過的路、攀過的巖和經常光顧過的廢棄寺廟,頓覺心曠神怡,清爽許多,故鄉雖然不是世外桃源,但卻是難得的清淨之地,據說北魏時期這裡曾是佛教興勝之地,一些殘存的石碑是有記載的,看來故鄉也是有文脈的。記得小時候山上幾乎是沒有植被的,哪怕到了夏季,因為輪不著長出多少,要麼牛羊吃了,要麼被割掉,甚至連根拔起積肥了,還有從山腳到山頂幾乎都是開墾成的地塊,無論地塊有多小都要種農作物,哪怕顆粒無收,也不停止,所有一切都是為了不捱餓。現在都退耕還林了,路找不著了,地塊也荒了,生態是越來越好了,儘管這些地不種了,生活水平卻提高了許多,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村裡人大都從事二三產業,比種地強多了。

歲月不居,物換星移,故鄉的許多已物是人非,人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故鄉的一切都在變,思想觀念在變,居住生活水平在變,生態環境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故鄉的魂和對故鄉的眷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