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曉曉這天下班回家趕進度,在書房裡做策劃,忙得大腦也跟著亂糟糟的。

此時5歲的兒子在客廳裡看電視,是一直喜歡看的動畫片,聲音放得很大,還時不時學著裡面人物的樣子蹦蹦跳跳,大聲喊“變身吧”!

曉曉一聽頭更大了,直接就跑到客廳裡關了電視機,並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媽媽在書房工作,你還整出這麼大動靜,真不讓人省心。”

孩子一看這架勢,直接嚇得大哭起來。一邊是沒做完的策劃方案,一邊是哇哇大哭的孩子,曉曉揉著頭髮,感覺心態都要崩了。

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中都有發生,比如炒菜忙碌時孩子偏偏糾纏在身邊,讓陪他一起玩耍。

於是乎,大人就抱怨:有了孩子之後什麼也做不了,成天可煩人了,每回說兩句,還總和孩子吵起來,最後又是一頓哭。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就需要客觀剖析問題了,這其中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呢?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01教育孩子前,請先界定問題歸屬

事實上,家庭中很多爭吵本身都是不必要的,有時家長教育孩子,不過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覺得孩子不懂事。

而孩子卻覺得自己很委屈,一來二去自然就以矛盾收場了,到最後不僅原來的問題沒解決,還添出一個新問題。

比如上面說的這個例子,孩子動畫片的聲音開得很大,這段期間受干擾的是曉曉。孩子本身享受看動畫片的情景,情緒上是很愉快的,有情緒的是曉曉,因此這個問題應當屬於她挑起的。

也就是說,這個矛盾遇到問題,被卡住的那一方是父母,但言語之間父母卻用對錯來區分問題:即你把聲音放這麼大,打擾到我了,那就是你的錯。

但對孩子來說,無異於“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他不委屈哭泣才怪呢。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因此,在我們想跟孩子溝通問題之前,都先反問一下自己:

  • 孩子的這種行為有沒有問題?如果發生在平時我會生氣嗎?
  • 產生的問題屬於誰?是誰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 我們雙方都沒有出現問題,只是以前的教育習慣使然。

增加這樣一個思考的步驟,就能跳出問題本身,從根本上看待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時會出現四種情況,問題屬於父母,問題屬於孩子,問題屬於雙方,雙方都沒問題,是外界環境有問題。

相對應的,解決方式也不一樣。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02問題歸屬與注意事項

1)問題屬於父母

這種情況下,通常是由於孩子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不小心傷害了父母的需求。

如果想解決問題,用批評式的語言把過錯推到孩子身上是不對的,應該坦誠表達我的感受。即孩子當前的行為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我的感受是怎樣的?

這樣才能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讓他理解父母的真實需求,以及他現在的行為有什麼欠考慮之處。

2)問題屬於孩子

比如家長待得好好的,孩子堆積木堆一半突然塌了,就開始發脾氣,是他先產生了負面的情緒。

這時父母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孩子打開心結,讓他們說出困擾自己的究竟是什麼,然後理清楚前因後果,將情緒釋放出來,並引導他透徹地看待整個問題,學會如何正確解決。

3)問題屬於雙方

一般這種情況矛盾就比較大了,父母和孩子也都不太願意深入,因為我們總覺得處理不好會導致彼此受傷。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這時最重要的是第三視角,我們要看到互相的需求。同時,作為父母要首先承認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尊重,儘量在雙方各退一步的情況下,化解整個衝突,而不是父母一味犧牲自己的需求,讓著孩子。

這才是親密關係中真正達成人際交往的關鍵,即讓雙方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4)外界環境的問題

雙方都要做到有效性的開放自我,才能避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本來相安無事的親子關係變得矛盾重重。

當然,孩子還沒有那麼強的能力,像父母一樣清晰看到問題所在並進行解決,因此溝通中父母仍然是那個主動的角色。

如果你和孩子說不到一起去,總吵起來,就要回溯你們之間溝通問題的根源。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03父母常犯的幾個溝通錯誤

1)展示虛假自我

成為父母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會給自己的內心加上禁錮:我們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因此不能犯錯,否則就是褻瀆父母的形象。

而這樣做也有一個最簡單的便利,就是將來訓導兒女時,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變成那個“我永遠都是對的”的身份。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2)過度使用權威

由於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賦予的,吃穿用度也要靠父母供給,因此在生存上他們對父母存在絕對性的依賴。

這種情況下父母就會產生錯覺:孩子是屬於我的,他的成就就是我的勞動果實。

更何況,父母本身就比孩子多了幾十年的處事經驗,因此擁有更多話語權。

但權威若使用過度,會使家長沉溺在控制感中,居高臨下地與孩子溝通,很可能會出現“思維固化”的弱點。

孩子日漸獨立後,擁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和自主權,在他們眼裡你就像一隻紙老虎,然而對權威習慣性依賴的父母,這時便會陷入無可奈何的困境,從而滋生諸多矛盾。

3)將孩子視為面譜化的人物

在芒格描述的人類誤判心理中,人們總存在放大自我和簡化他人的趨向。尤其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很容易把本身人格立體的孩子面譜化。

比如孩子不收拾屋子,父母就覺得是做事不負責任;孩子不小心碰倒一個杯子,父母就覺得不靠譜。

事實上,一個事件發生不僅僅有性格因素,還包括情境因素。

沉浸在自我猜想中,並認為它是事實,是不利於親子溝通的。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04試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我——信息”是《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提出的概念,前文說過,親子中由於父母是具備主動性的那個,因此大部分問題都要從父母自身的角度出發。

相較直接批評指責來說,“我——信息”顯得更加高效,既讓孩子感覺到了自己被尊重,也讓他知道父母的善意和心情以及需求。

舉個例子,曉曉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就是一種給孩子貼標籤的“你——信息”溝通,因此孩子會哭鬧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換成“媽媽現在有點煩惱,你看電視放的聲音有些大,我的工作可能就完不成了”,聽起來就好多了。

相對比來看就會發現,“你——信息”是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我——信息”更多的是表達父母的感受。

因此,孩子會反思我的行為給別人造成了不便,讓別人覺得不開心,我確實做的不妥當。

而前一種方式中,孩子會覺得我看個動畫片,你也要說我做錯事了,媽媽真煩人。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總和孩子吵起來,父母需客觀剖析問題,用“我——信息”化解矛盾



05如何運用“我——信息”?

“我——信息”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部分。

第1步:描述孩子給他人造成困擾的行為。

第2步:描述自己的感受。

第3步:描述孩子這種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具體影響。

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家長容易犯錯誤,比如“我很煩惱,因為你在客廳把電視放得很大聲,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仍然是批評和指責,因此會忽略前面給媽媽帶來的感受。這應該算是一種偽裝的“我——信息”,但本質上還是“你——信息”,因此效率並不會太高。

家長要做到把批評的話委婉說出來,讓孩子自己反思行為與他人感受之間的因果關係。

太過直接強勢且沉溺在自己的角度裡,對孩子來說不公平,也往往會造就親子溝通的諸多矛盾。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