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風吹塵散,落雨細密,槎椏冒新,花苞初綻……這些自然界的信號昭示著春天已經到來。春分剛過,茶芽萌生,又到一年一度 “搶春茶” 的時候。


無論是網上電商,還是線下茶市,“搶購新鮮春茶” 、“明前茶開始接受預定” 、“早一天是寶,晚一天是草” 等相關廣告、宣傳如期席捲而來。

2019 年的一則報道稱,福建福鼎市點頭鎮的茶葉交易市場早上 5 點就開始進行交易,大家對 “明前茶” 的狂熱,從市場當日人流量 8000 人次、交易量達 80 噸的現象就能初見端倪。這還只是一個地方的單日數據,此外,很多茶客還會在網上分享各地不同品種春茶的價格和搶茶攻略。

其實,根據茶樹生長和茶葉製作的季節性特徵,除了春茶,還有夏茶和秋茶的說法,但為何獨有春茶能夠每年上熱搜?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西湖龍井進入全面開採季,茶區家家戶戶都在爭分奪秒炒制新茶。©杭州日報


有相關研究表明,一是因為春茶的品質相對優良,作為每年長出的第一波茶葉,肥嫩的茶芽飽滿而富有光澤,在歷經秋冬兩季獲得充足營養後,春季氣候的特定條件給了它適宜的溫度、光照和水分,其中的氨基酸成分便能獲得天然加成效果,同時花青素、葉綠素、茶多酚等含量也得到加持,氨與酚形成的比值較低(酚氨比是判斷茶葉質量的重要指標);二是春季溫度不高,蟲害概率小,

沒有農藥汙染茶葉更顯純淨;三便是人們意識裡對春天美好、初始等概念的美化構建,品嚐這一抹 “小鮮綠” ,便是品嚐春天的滋味。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不同品種的茶葉有不同的沖泡方法。©Diysugarscrub.com


中國人對茶的痴迷多半集中在春茶上,那對國外的人而言有類似的概念嗎?翻閱資料,唯一能找到與春茶有關聯的國度便是日本。時間退移到 16 世紀,日本人在每年春季採摘新茶,不會應季飲用,而是罐裝後存放到高山寺廟,等到當年 10 月份才會取出,並在被稱作 “嘗新” 的茶會上享用。至於其他茶飲大國,則幾乎找不到任何與春茶有關的事蹟。但是,他們對茶的痴迷卻並不遜色於我們。


日本人因茶創造出茶道,把喝茶與生活美學的結合近乎做到極致;英國人為茶引戰、造船、差點喝空國庫,最終形成從早喝到晚的日常習慣;土耳其人更是喝到常年穩居 “全球每年人均飲茶量榜單” 榜首……可見,同命運,共嗜茶,為了輕飄飄一片葉子癲狂至今。於是,在不同的國境、歷史、文化背景下,勾繪出了各國獨特的茶葉進化史。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都說四川人的愛好除了麻將就是喝茶,後者或許是從 3000 年前巴國中第一個使用茶的巴人那裡遺傳下來的?巴人向周王朝進貢荼(即茶)便是中國茶史文化的濫觴。同時,西南地區也是中國茶的發源地。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成都遍地茶館,這也是最能體現當地休閒文化內涵之地。©新華網


公元前 59 年《僮約》中記載,原住民對茶的處理方式通常是生嚼。到了 1 世紀,茶相關的種植、飲用知識被傳入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南在 168 年有了荼嶺縣,江蘇太湖附近也有人開始種植茶樹。來自 3 世紀的《廣雅》對製茶、飲茶有了詳細記載,而那時的製法還比較原始粗暴,“殺青” 是不存在的,但文人官員愛茶的舉動已初見端倪,三國時就曾出現 “以茶代酒” 的記錄。進入南北朝,人工種茶和喝茶習俗都得到推廣,同時,因為當朝皇帝信奉佛教,茶和宗教開始有了聯繫。

隨著大運河在唐朝通航,南北貫通,茶被傳向中國北方。茶的地位如日中天,皇帝開始徵收茶稅,茶界的 KOL 陸羽也憑藉自己學識才華引領全民開啟了飲茶的國風潮流,而這一切都被他記錄在了他所著的《茶經》裡(這一時期,茶還被西傳到吐蕃、東傳入日本)。到了宋朝,茶樹種植盛行於南方,飲茶方式變得花俏而精湛(點茶:類似喝抹茶;茶百戲:類似拉花;鬥茶:比泡沫多少),一時成為不少文人、官吏的雅趣。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中國茶文化綿延數千年,“唐煮宋鬥明沖泡” ,每個朝代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鬥茶圖》,宋朝劉松年


之後,外族入侵,為能與遊牧民族抗衡,茶馬互市出現。而我們現今的製茶、飲茶方式的雛形則源於明朝,喝茶選茶具的講究也更加精細。進入清朝,京城開起各式茶鋪,花茶的身影也初現市面。至此兩朝,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等等新茶種陸續出現,同時,茶葉開始流向中亞,歐洲的茶葉貿易也漸漸顯現。

可見,中國人自古提到的茶飲皆以綠茶為主,明清開始的工藝、飲法也是最接近於我們現今製茶、喝茶的方式。只是與過往相比,這種方式似乎未能得到年輕人青睞,他們選擇喝出自己的方式——從過去芝華士兌瓶裝綠茶的喝法,到後來花果茶的風靡,再到近年網紅奶茶、果茶的狂熱……喝茶從未離我們遠去,只是形態更加年輕化罷了。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日本的茶史起源於 1191 年,榮西禪師把茶種從中國帶回了東瀛進行播種,同時,也在島上引發飲茶風尚。

在喝茶盛行後,其逐漸與宗教、美學的生活方式相融,並集自然、藝術、人情於一身,從而演化出日本茶道。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他們把茶道進化得愈發完善和極致。器具選擇、茶室環境、禮儀言辭、製茶技藝……都有一套嚴謹完整的執行標準,像專門洗手的地方、躬身膝行入茶室、關門出聲以示隔絕、茶具不能奢華……一杯茶喝上數小時也是常有的事情。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帶有表演性質的日本茶道。©Flickr.com


傳統茶道雖沿襲至今,可似乎早已不及 15 世紀那般火熱。上世紀 80 年代初期,隨著茶種登島的增多,日本通過以茶為原料研製出了各種罐裝茶飲料,一時成為當時的網紅飲品,如今依然擁有一眾擁躉。

今時今日,來自中國臺灣的珍珠奶茶進入日本後,引發島民迷惑行為大賞,珍珠奶茶被廣泛應用到各色食物中:硬糖、蛋糕,甚至燜飯……日本島民已然為之癲狂。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英國人能喝上茶還是拜荷蘭人所賜,而這距離荷蘭人開始飲茶已經過去 10 年。


1684年,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員工被荷蘭人從爪哇島趕走後,他們便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五年後,第一批茶葉抵達英國。咖啡館賣茶拉開了英國人嗜茶史的序幕。先從皇室開始,飲茶成為了當時最時尚的社交活動,慢慢自上而下輻射到民間。咖啡慘遭嫌棄,咖啡館被茶室取代(1717 年,托馬斯·川寧開設了倫敦城裡第一家茶室一一金獅茶室)。


同時期,因為偏好味釅、喜暖茶性、不易摻假、與糖奶更配的原因,紅茶漸漸確立了不可撼動的國茶地位。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傲慢與偏見》劇照。同名小說出版於 1813 年,反映了 19 世紀英國鄉紳階層的日常生活形貌。©豆瓣


18 世紀,伴隨著提高茶稅、壟斷貿易,英國人喝茶喝到國庫財產一度緊張,19 世紀進而引發鴉片戰爭。同時,為了更快獲取茶葉,英國人造出提速不少的快剪船,還開創了海上競速比賽,以高額獎勵激勵先達者,不僅大大縮短了航運時間,而且茶量翻番。

充足的茶量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英式下午茶應運而生,這得歸功於為提高血糖而 5 點進食的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在 1840 年的突發奇想。此外,茶品牌、調配茶也躍然史上。喝茶成了一種愜意而老少咸宜的社交手段和生活方式,至今都未曾變過。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在奧斯曼帝國,因信仰伊斯蘭教而不能飲酒,咖啡一直是最好的替代物。直到 19 世紀中葉,蘇伊士運河開通,俄國裝載茶葉可直接送達黑海的敖德薩,昔日昂貴的茶葉終於走下神壇。當地 “土-法詞典” 中也新增與茶有關的詞條。受一戰影響,奧斯曼帝國在 1923 年滅亡,土耳其對咖啡的掌控幾乎歸零,昂貴的價格加上執政者阿塔圖爾克對咖啡的詆譭,同樣含有咖啡因的茶慢慢替代了咖啡,從此,茶便成為了土耳其人的本命。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土耳其的茶一般呈兔血色,茶具由頗為精緻的玻璃杯、小匙、小碟組成。©Flickr.com


作為世界人均飲茶量最大的國家,喝茶是從早到晚都可以發生的事情。雖然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儀式相輔,但是土耳其人煮茶的方式獨一無二——用一大一小兩把茶壺,在下面的大壺中注水,在上面的小壺內投入幹茶葉,兩把壺一同加熱,待大茶壺中的水煮沸後,衝入放有幹茶葉的小茶壺中,繼續加熱,加熱時間要根據茶的質量和個人口味而定,茶水比為一比十。煮好茶後,將小茶壺中的濃茶倒入墊有小碟子的玻璃茶杯中,然後,將大茶壺中的沸水衝入杯中,依客人口味加入方糖,並用小茶匙攪拌至糖融化後飲用。土耳其人喝其他飲料是都是冷飲,唯有茶要在很燙的時候喝,並且放入很多糖。在土耳其東部人們甚至會把方糖先含在口中,然後喝茶。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送茶員拎著盛裝茶杯的金屬茶盤走過大街小巷。©Flickr.com


在土耳其甚至還衍生出獨有的職業群體——送茶員。他們提著擺滿玻璃茶杯的金屬茶盤,幾乎遍佈城市每個角落,只要有需求,隨時送茶到嘴前。


從前,一片片茶葉離枝後被傳遍五湖四海,現在,世界由此悄然變改。春困襲來的時候,不若喝杯熱茶,產地與茶期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


《人們為什麼喜歡喝春茶》杜穎穎

《西方茶文化溯源》張稚秀、孫雲

《論日本茶道的歷史變遷》姜天喜

《日本茶飲料的發展》盛國華

《Global per capita tea consumption as of 2016,by country》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

《跨文化視域下中國與土耳其茶文化比較研究》陳錦娟

《土耳其的茶外賣》沈學政

《茶的真實歷史》梅維恆、郝也麟


我們有必要「搶春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