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巧合,巧到让你不敢相信?

汉史趣闻


闲到蛋疼的朱棣

话说元末明初的时候福建有个妇人嫁给了一个姓马的商人为妾,没多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为马乐。这个马乐后来刻苦读书,在永乐十年(1412年)壬辰科中了状元,朱棣嫌这货的名字太俗,御笔改名为马铎,最后官至国子监祭酒。

另外那个妇人生下马乐没几年,他的丈夫就死掉了,那家正妻不太喜欢多个累赘,就把马乐留下,将小妾赶出了家门。那个妇人无奈之下只好改嫁了一个姓李的人,可是这时候一个悲剧发生了,妇人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

喜当爹的老李并没有嫌弃这个拖油瓶,为了纪念他的生父给孩子起名叫李马,还送他去长乐县学读书。李马也刻苦读书,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联捷戊戌科中了状元,朱棣同样嫌名字太俗,御笔改名为李骐......这个巧合很大概率来源于朱棣的蛋疼改名癖,恩,就是这样。

晋江吴家最无辜

公元1277年的时候,一个叫蒲寿庚的色目海盗为了投降元朝,杀掉了3千多南宋宗室子弟和数万不愿投降的泉州人。下手的是他的儿子蒲师文,这家伙歹毒而贪婪,杀人都用砍断手脚放血而死的方式,为了斩草除根连妇孺也不放过。

另外这孙子为了钱财把赵家宗亲的坟墓全给挖了,尸骨扔的漫山遍野没人收拾,收罗了好几大车珍宝带回家中。残余的少量赵家宗室子弟只好逃到泉州晋江隐遁,从此改姓为吴,只有在死去后才能恢复赵姓,这就是著名的生吴死赵。

时间到了1366年,蒲师文的女婿那兀纳继续在泉州搞事情,建立起一个叛乱原谅色政权,于是元将陈友定领兵平叛。攻克泉州城后,因蒲家在泉州的统治太过残暴,当地汉人爆发了针对外国人的仇杀。

当时泉州城里见到高鼻深目的人就杀,蒲家的历代坟墓全部被开棺曝尸,整整三天的疯狂杀戮后,残留的一小部分蒲家人偷偷跑去了晋江,也改姓吴了......当然,后来打下江山的朱元璋并没放过他们,下令这帮人世世代代为娼为奴,永世不得翻身......

北京皇宫的预言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诏迁都于中都燕京,并且将这个城市改名叫大都,同年开始兴建宏伟庞大的宫殿群。一直到1285年主体建筑才算勉强完工,接近50万居民被迁入这座全新的城市。面对如此恢弘的城市,忽必烈心潮澎湃,他把那座举行朝会、宴会及典礼的大殿命名为——大明殿......

后来元朝的皇宫在明初的战火中毁灭,朱元璋一直以南京为都城,直到前边那个闲得蛋疼的朱棣在1420年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在他命令泰宁侯陈珪营建的皇宫里有一个重要的场所,皇帝本人的卧室。

那陈珪是朱棣麾下一员超级舔狗,把这个卧室修的奇大无比,朱棣觉得自己想出门都得一路小跑。面对如此辽阔的卧室他想起了《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句子,天为乾,地为坤,这座宫殿被命名为——乾清宫......这位兄台的起名天赋绝对是负值,但预言天赋肯定点满了......


历史吐槽机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巧合事件真的是太多了。我觉得最为巧合的一件事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其中日军有一支臭名昭著的第五师团。

可以说这个师团的失败,就是被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给歼灭的。

十分巧合的时候,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的人,正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林彪将军和杜聿明将军。

下面我们说一下,他们是如何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的。

大家都知道日军第五师团是侵略中国的一个主力军,他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军队,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也都是恨不得扒其筋骨,食其肉。

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后,第五师团又开始准备南下,想要占领华北地区。正是他们在南下的时候,林彪在太行山一代,想要对他们实施阻击。

林彪打的这一次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了平型关大捷。在这一次战役中,林彪带领的中国八路军打的正是日军第五师团。

这一次林彪取得的胜利,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取得首次战役的胜利。它标志着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此次战役的胜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国抗日的士气。

日军第五师团,在平型关短暂受挫之下。他们又开始大规模的南下,此次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占领广西,切断滇缅公路。

要知道当时的滇缅公路,是中国对外联系的唯一一条公路。外国对中国的援助,都是从滇缅公路上运输进来的。

若是日军切段了滇缅公路,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杜聿明临危受命,他带着自己的黄埔军开始阻击日军第五师团了。

结果两军在昆仑关这个地方相遇,争夺制高点。中国军队誓死不退的态度,让日军第五师团感到后怕,他们从来都没有遇到如此强的对手。

最后激战几十天,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日军第五师团的85%以上的兵力全部被消灭。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日军第五师团,先后在林彪和杜聿明的打击下,走向了灭亡。这件事也证明了,日军武士道精神,彻底了败给了黄埔军校毕业的学子。

所以说日军臭名昭著的第五师团,先后败给了黄埔军校毕业的林彪和杜聿明,就是一件看起来十分巧合,甚至是巧合到让我们不敢相信的事情。


汉史趣闻


  第一个巧合是有关朱元璋的。众所周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那个年代连肚子都吃不饱,所以起名也非常随意。朱元璋父亲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六九,朱元璋因为在家里排第四,在家族弟兄中排第八,所以就名叫朱重八。

  巧合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朝真的只是经历了二八十六个皇帝,这真是匪夷所思。

  第二个巧合是隋炀帝杨广的。杨广本来不是太子,他的哥哥杨勇好学,善于写诗,可惜不会表演。在独孤皇后、杨素、杨广的陷害下,杨勇被废。等到杨广继位后,立刻伪造杨坚的诏书,将杨勇赐死。

  巧合的是,几千年后,一个扬州的开发商为自己的商场挖地基,一不小心就挖出了杨广的墓地,而这个开发商,正好叫杨勇。这可真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第三个巧合是诸葛亮和汉献帝的。史书记载,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还是在同年同月同日死,两人名字还都带一个“龙”字。不过不同的是,汉献帝年少出名,之后默默无闻;诸葛亮年少隐居,成年后出名。

  所以,现在史学家都猜测,汉献帝是便衣跑到南阳,隐居避世,等待刘备的召唤。原来的诸葛亮,早已被掉包了。

  第四个巧合是关于刘邦的。早前刘邦起义时,遇见一条蟒蛇,将它从中间劈成两半。蟒蛇不服气,临死前还说要报仇。最后,果然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两半,中间夹着王莽。真是太巧合了。


手机用户81182905331


“毛、邓、刘、朱,驰骛乎咸和之后。虽人不逮古,亦足列于当世焉。”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毛将军、邓将军、刘将军、朱将军等四人,自从咸和年间飞黄腾达之后,虽然比不过古人,在当时看来,却无出其右者。

看清楚咯,是咸和年间,可不是民国年间!

这句话摘自唐朝名相房玄龄(晋书编者)点评的《晋书》,在这里,毛指的是毛宝、邓指的是邓岳、刘指的是刘遐、朱指的是朱伺。这四人在都是东晋有名的戡乱名将,数次扶大厦于将倾,各自结局令人唏嘘。

当然了,在每个历史时期内,找到四个这样的姓氏,并非难事。

比如,大约在100年前,就有4个这样的姓氏的伟人带领无数华夏儿女凑在一起,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为什么单独将此四人拎出来呢?

因为,《晋书》将此四人合在同一传记里,排名不分先后的紧挨着,这就非常玄奇了。

1600多年前,毛邓朱刘四人没有“逮古”,是因为天不时予;1600年后,他们的后人做到了,而且,他们的功绩足以震慑古今。

ps,值得一提的是,毛的家谱就曾追溯到毛宝,不知道算不算个巧合。

《晋书》中的那个叫邓岳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仅是东晋名将,他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共和国开国将领名单上——开国少将!

邓岳少将曾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红军成立之后几乎所有有名的战役,邓岳都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的战役里,邓岳所率领的部队也是冲锋在前,海南岛解放后,又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

东晋的邓岳的顶头上司乃是陶侃,而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跟着这样的大牛混,邓岳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自然不太容易。

事实上,东晋的邓岳也一样生猛无比。

最开始,邓岳并非跟着陶侃混,而是跟着叛军王导王敦兄弟混,曾经一起攻入当时的首都建康。王敦认怂之后,邓岳因为靠山不稳,只好投靠巴蜀之地的蛮王向蚕;后来,朝廷大赦天下,邓岳也在此列,就回到了建康,过了一段被软禁的日子。

公元328年,即咸和三年,邓岳二次获释,正式踏上人生巅峰之路。

邓岳先是在平定苏峻之乱中,屡立战功;后来,交州、广州发生叛乱,邓岳随即率领邓家军杀过去平定;交广之乱刚刚平息,夜郎国又皮痒了,邓岳还没来得及喘气,就直扑夜郎而去……

夜郎之乱平息后,邓岳又被任命去克复成汉(成汉是南北朝一国名,在今成都)。

所有的这些战争,邓岳败少胜多,每次都冲锋在前,不可谓不勇猛;与1600年后的邓岳相比,东晋的邓岳,也是一位转战全国的大功臣。

哎!历史真有趣。


祗树


先说说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历史巧合。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在1938年炸开了黄河的花园口大堤,造成了黄河泛滥区,而最后蒋介石也因为黄河的泛滥区的阻碍最终导致淮海战役的全面失败。

那么来说说蒋介石为什么决定炸开黄河花园口的。

在1938年,日军侵华,在著名的台儿庄会战后,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向西撤退,而日军主力攻占了商丘,使得在开封的十多万前线主力部队面临被包围的危险,没过多久开封被攻占了,郑州岌岌可危。

最后在参谋长的建议下,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堤,但是由于此时的军队大多是河南子弟兵,所以这支军队从上到下都不愿炸堤,于是蒋介石换了另一只军队下执行——史称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虽然避免国军被日军全歼命运,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日军进攻中国的速度,但是此举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直接使得河南地区将近两千万人流离失所。

而偏偏祸不单行,在河南决堤后,到1940年开始河南面临着连续的干旱,后面直接出现了粮食危机。(有兴趣谅解这一段历史的人,可以去看看《1942》这部电影)这场危机的到来使得局势更加雪上加霜,河南百姓纷纷出逃,单单是饿死的就不下几百万人。

也正是这场黄河大决堤,使得在1948年淮海战役的时候,国军的五大主力部队黄维军团因为黄泛区的道路泥泞,几乎是寸步难行,最后被刘邓大军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歼灭。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蒋介石造下的恶果,最终还是要还的,只是代价有点大,用他的蒋氏王朝来偿还。


这个历史很正


1.公元900年左右,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胁迫了周恭帝让位给自己。当时,后周也只剩下年仅七岁的皇帝和一节女流符太后,只能俯首称臣,把皇位让出来。不过当时的宋太祖也对周恭帝(柴宗训)仁慈,没有赶尽杀绝,还规定了柴家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等。然后巧合又来了,赵匡胤打下的江山在自己的后代宋恭帝手中废了。而当年周恭帝投降的情景又类似地在宋恭帝这里出现。蒙古军兵临城下,此时朝中又只剩谢太后个宋恭帝孤儿寡母,宋朝的天下又被蒙古人所夺,可以说,是一报还一报吧。当年欺负人家孤儿寡妇,现在自家的孤儿寡妇也被别人欺辱。


2.隋炀帝杨广和其兄杨勇的渊源。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最开始册立的太子是杨勇,杨广只是封了晋王。后来,杨广用了各种手段,成功让隋文帝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位,自己顺利的成为了太子,并得以即位称帝。杨广称帝后,将杨勇等一干兄弟赶尽杀绝,维持住了帝位稳定。可谁曾料想到,一千多年后,杨广墓被盗,而恰恰“盗墓者”(其实是做工程的)的名字,就叫杨勇。这样看来,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啊。


影视经典君


历史上总有很多巧合让人匪夷所思,巧到让你不敢相信。

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历史,看看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历史巧合,其实想想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故事一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唐朝那个时间周期,整个东亚地区也发生着类似的变化。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里,东亚大权正在悄悄的被女人们控制,日本在当时出现了连续三任的女天皇,分别是推古女王、齐明女皇、持统女皇。

朝鲜半岛也同时出现了史上的第一位女王聂政太后赤玛伦。

看到这里有没有虎躯一震,这些呼风唤雨的女强人差点合力颠覆了整个世界......

故事二

朱元璋的子孙名字和元素周期表呈现高度的相似,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可谓经历坎坷,真正做到了从无到有,一身充满了传奇。

就连他的子孙后代也被后人常常提及,今天我们就以名字的这个角度来做神奇的探讨吧。

我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吧,化学家门捷列夫的重大发明,也是我们学校的必学课程之一。

但是我们看下图可以发现很有意思,明朝子孙的名字竟然和我们所学的元素周期表高度相似。难道朱家当时是发现了什么天外来石吗?


故事三

还是明朝的故事,最近《大明风华》很火,我对明朝的历史也去做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其中不乏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发现了一个我国史记删除却被朝鲜史料记载的事情。

当年一场科举考试,考生王越正要交卷子,突然天色大变刮起了狂风,王越的试卷不翼而飞。

时隔三月,朝鲜史臣前来进贡,说出了一件奇事,三月前,朝鲜国王上朝时,突然一阵狂风后,天空飘下一份试卷。

朝鲜大臣点评试卷后都纷纷点头称赞,后来经过皇帝仔细查验,这份试卷的确就是考生王越被风刮跑的那张卷子。看来我们和朝鲜的关系真是秘密相连啊。


故事四

说一个近代的,1995年10月,新疆一处古墓被考察队发现,其中有一块汉代织锦保存完好。其中记载了一句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该织锦现存于国家博物馆,属于一级文物。

这块织锦的出土的确让中国在那个时刻起进入了飞速的发展中,如今已经在国际上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更加巧合的是,当时的那一个考察队的队长叫做:齐东方。


考察队的全名叫做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更多资料,这件事在当时有很多的报道。


东方大史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有不少让人惊叹不已、莫名其妙的巧合。有的巧合让人百思不解,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下面的几件巧合之事,就很让人迷惑。

  1. 刘伯承、邓小平按照主席的指示,挥师挺进大别山,插入蒋军腹地,将战火引向敌占区。蒋校长闻讯大为惊惶,急派重兵对刘邓大军进行围追堵截。敌人重压之下,刘邓大军艰难孤军突进,在突破蒋军重重围堵,到达淮河岸边。 但此时无船无桥,并且淮河水深,往年没有徒涉过河的先例,而身后的大批敌追兵即将到达,刘邓大军似乎已陷入绝境。但事情往往令人难以琢磨,危机之下的刘邓大军机缘巧合下竟找到了水浅之处,部队短时间内己全部徒涉过河,更让人不能相信的是,刘邓大军刚刚过河不久,敌军追到岸边,就在他们也想徒涉过河时,淮河上游因降雨形成的洪峰却骤然而至,水位猛然上涨,冲走不少已下河的追兵,上涨的河水不早不晚的刚好把敌军全部拦在对岸,刘邓大军在老天的帮忙下安然脱险。


  2. 淮海战役中,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手以少胜多,特别是在围歼敌黄维兵团时,双方以命相搏,在都付出极大代价后,黄维兵团损兵折将、溃不成军,黄维也只好自顾自保,乘坐坦克出逃。但不久坦克陷入泥沼熄火,又只能徒步逃亡,可没跑多远就被我军俘虏,而黄维被抓的地方叫黄沟,当地百姓都说:‘黄维摔进黄沟里’。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

  3.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与蒋军‘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杀得难解难分,74师被困在山上,因为缺水,士兵们口渴难耐,让战斗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水冷机枪也因无水而成为废铁。战役打了四天滴雨未下,但战斗刚结束,大雨却倾盆而至。这让被俘的74师高级军官们不仅仰天长叹:‘这是老天要灭74师啊!’

  4. 金门之战。我华野28军以三个团分别向金门发起攻击。当我244团在夜里偷渡到登陆点,刚要开始登岸时,却不想不远处一个查哨的敌军官误触了自家的地雷,一声巨响,惊醒了已安睡的守敌,惊惶之后,他们很快发现了正要登陆的我军,继而发起猛烈反击,使我登陆部队受到极大损失。在我军刚要登陆时却碰巧有人误触地雷,成为报警器,这巧合也着实让人无语,难以相信。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现象,不管人们怎样看、相信与否,这些难以置信的巧合都可能随时会发生。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书海里总有些事情无巧不成书。有些巧合纯属是民间编撰,像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国祚八百年。有些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历史典故,而且巧合到不可思议。

一、杨勇杨广的轮回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勇、二儿子杨广,杨广为了谋权篡位,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杨勇,成功上位为隋炀帝。后因其骄奢淫逸,隋朝断送在了他的手里。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千四百年的现代,一位叫杨勇的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时,意外地把隋炀帝杨广的墓给挖了出来。不禁让人感叹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二、宫殿名称的暗示

元朝时,皇帝将建造好的登基宫殿命名为“大明殿”,但他万万没想到推翻他朝代的就正好是明朝。

而明朝也重蹈覆辙地建了一个“乾清殿”,毫无意外,清朝接替了它。

这些宫殿的名字应该只是临时起意,为了好听,衬自己王朝的气质,没想到竟然成为了一种巧合的暗示,如果起名之人知道后续发展应该会后悔不已吧。

三、朱重八——十六帝

朱重八其实就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其出身贫寒,农民家庭,家里起名字不太讲究只求好养活,所以排名第八的他就叫朱重八。

较为巧合的是明朝到灭亡时也经历了16个皇帝,正合他的名字。因为细想想重八就是两个八,二八一十六。

这个谜之巧合,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样。此外,朱元璋子孙的名字起的也是很妙,虽说其中有很多晦涩难懂的生僻字,但这些字都被纳入了化学的元素周期表里,仔细核对就可知两者重复率很高。如此看来,老朱家的名字起的都很有玄机啊。

四、清朝亡于叶赫那拉氏

努尔哈赤杀叶赫部首领布扬古的时候,布杨古恨极了,死前对天起誓:我不能灭了你建州女真,但我族就算只剩一个女子也会灭了你。

自此以后灭建州者必为叶赫的传言就成了努尔哈赤的心病,他最后也是郁郁而终。叶赫那拉的女子都貌美,并且清朝的皇帝们并不认为一个女子可以亡国,所有都有纳叶赫那拉的女子为妃的例子。

但谁也没想到清朝亡于慈禧太后之手,而且这把持朝政、搅弄风云的女子就是叶赫那拉氏。

五、文物“棉布”的一语成谶

1995年10月,我国考古队发掘了新疆的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汉代棉织品。由于古墓封存完好,所以棉制品完整无损。有意思的是它上面有句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更为巧合的是带领发掘这个墓的研究人员叫齐东方。而且这个棉织品出土后,中国也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大地更是飘满了五星红旗,所以有人说这句话就是对后世的神预测。

综上所述的这些只是一部分巧合而已,是许许多多的巧合构成了如今的局面。也许有人想寻其踪迹,但究其本质,其实巧合中也有必然,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自然的选择造成的,不必追根究底,因为本就无迹可寻。


旧时楼台月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巧合。例:

(一)1908年11月14日、15日,清朝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在二十四小时内先后去世。

光绪帝是名义上的一国之君,慈禧是实际上的最高执政者,他们两人几乎同时离世,而且,这个时刻恰恰是清朝新政正处在最关键、最敏感的阶段——体制改革阶段,是最需要强有力领导人稳稳把控清王朝全局的时刻。

慈禧、光绪帝的亡故(尤其是慈禧之死),使得清朝权力中枢在最关键时刻突然缺位,青黄不接,“填空者”载沣青年贵族集团在政治威望与执政能力两方面都远远不及慈禧,种种手法拙劣幼稚,因此,根本无法平稳驾驭“大清帝国”这艘千疮百孔的老舰继续前行。

慈禧、光绪帝死后仅过了不到三年,武昌首义,大半个中国群起响应,清朝这艘破旧巨舰迅速沉沦,被新生的民国取代。

(二)1942年12月18日,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乘飞机从南京到武汉、途经安徽省太湖县上空时,飞行高度过低,被中国第48军138师412团3营9连的高炮击中,机上人员(包括冢田攻)全部毙命。

在被中国军队击毙的侵华日军陆军将领里,冢田攻是职务最高者。他的死亡不乏巧合性,甚至颇具戏剧性,真可谓“不作死,不会死”、“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明朝靠农民武装(红巾军等武装)在南方起家,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君主的北京政权(元朝政权)而确立了全国统治;同样是明朝,200多年后,其北京中央政权被农民武装(李自成军队)所推翻,其南明政权被少数民族君主的政权(清政权)所灭。

历史画了一个两百多年的巨大的圈,仿佛回到了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