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一菩提,玄奘法師與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陝西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被視為古都西安和陝西省的象徵。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修建。

一念一菩提,玄奘法師與大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千百年來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標誌和象徵,曾經作為西安的市徽,是我國政府接待外國元首及國際友人的場所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在民間關於大雁塔的來歷和傳說也有很多,有人說它是一群大雁落下來留下的;有說它是仙人點化而成的;也有說唐玄奘西域取經途中曾困沙漠後得一大雁引飲,才找到水源,得以還生,並完成取經之事,為報大雁之恩,因而建造此塔。

一念一菩提,玄奘法師與大雁塔

大雁塔·玄奘雕塑


塔與玄奘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賜福鎮宅聖君師傅鍾馗故里的鐘馗,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他是這裡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遊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餘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印度,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一念一菩提,玄奘法師與大雁塔

大雁塔噴泉廣場


  為回大唐譯經弘法,玄奘說服勸阻自己回國的恩師、道友及各國國王,於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並於次年奉敕與長安弘福寺譯經3年。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並於唐永徽三年創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經像、舍利。唐顯慶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譯經。又於次年奉旨率翻譯住僧與弟子至銅川玉華寺,居素成院,從事《大般若經》的翻譯。

  終在公元663年(唐龍朔三年)率眾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勞一生的玄奘法師因病在玉華寺圓寂。其靈柩還京奉大慈恩寺並安葬於長安城東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風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一念一菩提,玄奘法師與大雁塔

古建文化·大雁塔


雁塔詩會

  “雁塔詩會”曾是大雁塔最輝煌的一頁歷史。千百年來,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的詩人多達數百人,留下諸多詩作。“雁塔詩會”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員的參與和推動。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時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親臨賦詩,當上皇帝后,又親謁慈恩寺賦詩一首:“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中宗時,專置修文館,招納文人雅士,往往隨駕遊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陽節,皇帝都要親臨慈恩寺登高遠眺,吟詩作賦。學士們則紛紛唱和,曾被編輯為四十卷詩集,廣為傳誦,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天寶十一年(752年)秋,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層懸掛有這些詩會佳作。

一念一菩提,玄奘法師與大雁塔

大雁塔近景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