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給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絕抖音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抖音”相信各位父母,沒誰不熟悉,截止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躍用戶數已經突破4億,這意味著平均 7 箇中國人中,至少兩人每天打開一次抖音。

“從不給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絕抖音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的人對它嗜之如命,一閒就刷,孩子耳濡目染跟著上癮,常常引發搶奪大戰;有的人恨之入骨,視為砒霜毒藥,卸載,永不沾染;還有第三類父母,把抖音當工具,通過它訓練孩子,展示孩子,輸出作品,名利雙收,鏡頭裡的孩子也成為其他家長豔羨的“別人家孩子”,比如天天小朋友、丁丁當當小寶貝等抖音大號主播。

“從不給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絕抖音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今天寫這個最熱的“抖音”與“兒童”這兩個話題,並不是蹭熱度,也不是非得表個態,站個隊,更多的是作為一名普通家長站在“觀察”“啟發”的視角視圖去更深入的理解這種事物,以及它的出現對孩子、對家長育兒觀的影響。畢竟存在即合理,既然不可避免勢不可擋地出現了,如何更好的駕馭利用好它,說大點,是為“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服務,往小了說,是如何把它變成“養育道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而思考。

第一類:成癮型

“癮”通常導向的是負面詞,比如“網癮少年”“牌癮”“癮君子”等等,慾望的滿足並沒有錯,沒什麼值得批判的,但上癮的區別在於“導向精神的虛無感”以及“嚴重影響正常生活”,這個結果是不被接納的。

“從不給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絕抖音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如果作為成年人的家長都上癮,沉溺於這種粗淺、及時、短暫的精神享受而無法自拔的話,第一反應的是家長自身自律性、心智成熟度不高,其次,孩子是大人的複製品,你的“不自律”你的“沉溺”會第一時間被孩子學會、模仿。更有甚者,孩子會認為這種不自律沉溺上癮 “是正確且正常”的,因為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之前,父母是孩子的天,孩子的神,孩子崇拜的對象,孩子的真理,父母的一切言行,孩子都會自動默認為是正確且應當的。有人會說,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意思是孩子大了自然會糾錯,無須杞人憂天。

撇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樣不明來由的民間俗語,科學角度看,國內外教育家關於6歲前決定孩子一生這樣的觀點比比皆是,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所耳聞,同時結合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 “原生家庭”的觀點,6歲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骨子裡的、隱性的、根本的、潛意識層面的、跟隨其一生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長大後心智足夠成熟,是有可能擺脫原生家庭原生父母早期對其個性言行深刻影響的,但絕大部分困於這種潛藏的影響而不自知。

說通俗點,就是我們通常會不經意間發現孩子罵人的表情、說話的語氣、甚至應激反應都跟我們自己一模一樣,同時反觀我們自己,也藏著很多我們父母的習性、觀念的影子。

所以,沒有人是完美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忌憚於這種“影子”效應,我們只能儘可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頭三尺沒有神明,但很可能你的身後有一雙稚嫩的眼神在好奇地看著你,一絲一毫地全盤吸收了你或乖張或躁動的言行舉止。

第二種,怒刪型

有一點過於緊張杯弓蛇影了。其實辯證的說,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面,無非是如何因勢利導為我所用的問題。不得不承認,抖音裡那些唱跳俱佳、落落大方的孩子,著實讓人羨慕。

“從不給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絕抖音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回頭再看看自家玩具滿地、披頭散髮、頑劣桀驁的孩子,典型的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對比,雖不說,有哪個當家長的不是多少希望自家孩子能能出息、能長臉、能成龍成鳳、能出得了檯面。自己沒實現的,全壓孩子身上了,佛系開明的父母畢竟少數。或表情豐富靈氣逼人,或是專業極其優秀,或思維成熟伶牙俐齒,或顏值逼人宛若天使,這些“別人家孩子”的存在,對普通孩子也是一種正向刺激,給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向他們展示了另一種可能:奧!原來童年不止是爸媽看手機的枯燥和沒小夥伴陪玩的無聊,還可以這樣豐富多彩!奧!原來在祖國的其它地方還有跟我一樣大這麼好玩的小夥伴們!奧!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好玩 的人和好玩的事!只要不是情色暴力這些,反而可以成為孩子們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相比完美的童話世界,我更希望她對這個真實的世界多一些瞭解。

但畢竟軟件沒有兒童版,所以最好的操作是限時限內容,如果家長能和孩子同步看,同步解說就更好了,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的吸收和價值導向。

另外第二種可能的隱秘心理是:享樂是不正確的,中國自古信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儘管有本能,儘管慾望滿足時身心愉悅,但同時也會有隱約的負罪感,道德綁架,自己綁架了自己,同時也以“為你好”的名義試圖綁架著別人。

第三種,把抖音當工具,當訓練展示的一個窗口

在此刻,抖音充當的就是一個在線展示的舞臺,在家長的協助下,孩子們完成了一個個獨立而完整的作品,“觀眾”有互動,有反饋,激勵著孩子們更多更優秀的創作。尤其在藝術教培領域,這種舞臺感、講述感是孩子們必備的素養之一,這種線上舞臺,無時不刻,隨時隨地,撇開了空間設備的侷限,成為了方便訓練孩子的輔助工具。

“從不給我孩子玩抖音”,那些拒絕抖音的家長,後來都怎麼樣了?

手機攝像頭充當鏡頭,濾鏡代替服化,音效完美解決了配樂。當下在我們的時代,自媒體開始興起,人人都可以成為主角。歷史的車輪總歸是向前的,我們一直汲汲營營於孩子未來的競爭力,面對未來,到2040年,屬於孩子們的那個時代,個人表達演示的能力或許將只是標配、通識,如果不是從小鼓勵,到那時,我們如何能指望一個被禁錮、馴化的靈魂能自由綻放呢?

總結

與時俱進,在任何時代都是利益最大化的決策。我們不能決定這個時代是什麼樣,但我們可以選擇將我們的孩子引向未來的方向。開放思維,共同探討,希望與各位家長們共勉。你是哪種家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