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否有出息,關鍵看母親

教育的基礎、紮根的教育是從哪裡開始?


大家族,讀書人家、做官的人家,都是從胎教做起。


母親在懷孕時就要端正心念、言語柔和、舉止端正。


因為,胎嬰養虛階段乃教於稟質之初,一舉一動不失於正,才能使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所以凡母親懷孕之後,起心動念行事,惟誠惟謹。


孩子能否有出息,關鍵看母親


據漢代劉向《古列女傳·母儀傳》中所介紹:文王的母親名叫太任,王季娶她為妃子。


這位太任的心性很好,端莊嫻靜,言行端正,待人誠信,莊重嚴謹,完全遵照道德的標準行事。


當她妊娠懷上文王以後,雙眼從不看醜陋噁心的東西,耳朵不聽粗俗淫穢和過於嘈雜的語言和聲音,說話從不大聲喧譁叫喊,食不進異(辛、辣、苦、澀)味……此外,古籍中還記載著: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單腳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頌詩,道正事。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文王的母親太任和父親王季,都是具有很深道德修養水平的人,在懷了文王之後,作為母親的太任言行舉止符合德性,而且運用“頌詩、道正事”的經典誦讀法進行胎教;眼耳清虛,感道德而孕虛無,常保胎兒的淳正厚德,良好的道德胎教方法,才能得以孕育出一代聖賢之才。


孩子能否有出息,關鍵看母親


明末清初時的啟蒙學家王相,在對宋人王應麟的《三字經》所作注中說:“婦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亂步,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不出亂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愛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聰明,才智賢德過人,此未生之胎教也。”


後來,清代衡陽人賀興思在《三字經註解備要》中,將王相所“注”的內容提煉為一個“正”字,指出:“凡母之正者,而生子自然無不正也。”


古人對胎嬰養虛,各有不同角度的參悟,但都不離“以德養神形”“上善治水”這些古代聖哲的教導。


隋代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也曾從醫理上強調:“妊娠三月……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也”。


例如,在外環境學當中,孕婦所居住的地方不宜興建工程,如搞粉刷、搞裝修、在牆上釘釘子等等都屬於禁忌之類,都會影響胎兒的成長髮育。


孩子能否有出息,關鍵看母親


宋代名醫錢乙在《錢氏兒科學》中也談道“欲子女之清秀,居山明水秀之鄉,欲子女之聰俊者,常資文學藝書”。


這段話中既包含著外環境對胎嬰幼兒良好的全息性的上善治水作用,也同時強調了德慧智經典誦讀、閱讀對胎兒的上善治水、益智開慧的功用。


《中庸》雲:“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跏,事前定則不固,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母親就是雕塑家,母親的素質高,兒女的成就則大。正如古人所言:“閨門乃聖賢出生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