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既是海盜,又是航海先驅

前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航海技術不斷進步,其實從十五世紀開始,人們就已經掌握了航海的技術,並在那個時期,海上航線層出不窮。

在外國,海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在同一時期,另一邊的景象卻有些不同。當時正值大明帝國時期,外國大搞海外貿易的時候,我們正實行海禁政策。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當時元末明初,朱元璋在戰勝陳友諒、張士誠後,敵人的下屬流落海上,跟當時的日本人沆瀣一氣,意圖侵擾中國的沿海地區。還好當時明朝軍隊實力較強,所以海盜並沒有翻起什麼大浪來。

儘管海盜沒有造成多大的損失,但當時採取的海禁政策確實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海禁政策的實行,市舶司被撤銷,海上貿易市場也不得已關閉,即使是漁民想下海通商,也是不允許的。違反規定者,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當時的日本很多貨物都是從明朝進口,這樣一來就給他們造成了不少損失。直至後來多方交涉,兩國才達成了"勘合貿易",尚且緩和了兩國的關係。

但這還遠遠不夠日本所需,同時明朝商品對出口也是有著較大的需求,像

工商業、棉織業、陶瓷業這些方面,明朝發展迅速,商品無法出口導致滯銷現象嚴重。於是就出現了走私集團,甚至導致搶劫財物的倭寇產生。就在這樣的世道背景下,既是海商也是海盜的汪直誕生了。

汪直:既是海盜,又是航海先驅

汪直初做海上走私

汪直生於徽州,明朝時期,徽州土地並不富饒,農業生產出來的糧食並不能夠讓這裡的百姓不以食為困。因為地理位置本身就不優越,土地質量也不好,所以即使想要發展農業也無法進行。徽州人為了生存,就只能外出從商,全國各地都有涉及,形成了“徽商”。

汪直便是其中一員,但安分賺錢並不容易,迫於生計,汪直選擇了做私鹽買賣。後來又發現“大生意”——海上走私,便投入其中。

汪直天生就是個商人的料,有著過人的膽識和商業頭腦。他"造鉅艦,將帶硝黃、絲綿等違禁物,抵日本、暹羅、西洋等國,往來互市者五六年,致富不貲",很快便賺到了人生中的大桶金,加上後來他又繼續擴大業務,加入許棟的大型走私集團,事業發展一時間發展飛快,他漸漸地成為了集團的重要人物。

但走私在當時是被嚴令禁止的,汪直這種行為無疑是冒著很大風險。果然,嘉靖二十七年,明朝開始動手,對該集團進行嚴厲打擊,抓走了大老闆許棟,並搗毀了當時的集合地。但這汪直運氣好,並未落入明朝軍隊手中,反而收了許棟遺留下來的人手。

其實汪直可以東山再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人民並不支持政府的海禁政策。因為對百姓而言,這實在讓他們沒飯吃。所以即使看到汪直在違法,也不會去“舉報”。汪直在風頭過了之後,繼續跟日本人進行合作,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超過了之前的許棟。

雖然他做的是“犯法”的事,但他為人卻十分誠信。做生意童叟無欺,貨款也從不拖欠。所以大家也願意跟他做交易,就連日本人都贊稱他"五峰船主"。汪直秉承的這種“互惠互利”的商業態度,使得他在商場叱吒風雨,很快成為海上走私“巨頭”。

汪直:既是海盜,又是航海先驅

汪直傑出的商業頭腦

1、審時度勢,抓住商機

汪直跟日本人做生意的時候,日本正處於烽煙瀰漫之際。當時諸侯間使用的武器,不是冷兵器,而是新型的"鐵炮"。製造這個武器所必不可少的兩個原料就是"硝黃"和"絲棉"。汪直看準這個時機,在諸侯間遊走,並趁機向日本出口這些貨物,賺得盆滿缽滿。

2、多方交易,互惠互利

當然,他的眼光不僅僅只放在日本人身上,同時他和葡萄人也有交集。他向葡萄牙人出口本國物資,同時也將他們那的胡椒、蘇木、象牙等玩意運往明朝,中間獲取的利益不可估量。

3、隨機應變,站好腳跟。

嘉靖三十二年,汪直集團突遭明朝襲擊,於是立馬轉移陣地,將聚集場所變更為日本薩摩洲的淞浦津。很快,在他的巨大影響力下,淞浦津又成為了另一個國際貿易港口。

汪直:既是海盜,又是航海先驅

汪直海上貿易帶來的影響

對日本及其與之做生意的國家來說,通過走私貿易,不僅使本國的物品需求得到滿足,同時也把本國產品銷往外地。同時還成為了轉口貿易的中轉站,在明朝、朝鮮半島、各東南亞地區間,不斷交流胡椒、香料等物資,更是有效解決了國內經濟問題。

對國內來說,進口產品使國人眼界更廣,同時也建立了有三千多人的"國際自由貿易港"。

汪直等同倭寇?

自愛史書上,他確實是個劣跡斑斑的“倭寇頭目”。倭寇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自是不用再說,但這些倭寇是否是汪直帶來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明史》記載:嘉靖三十二年三月,汪直勾引倭寇入侵浙江,攻破昌國衛;四月攻破上海縣,八月犯崇明、常熟、嘉定,搶掠蘇州地區,從江陰入無錫。

第一個斷定汪直跟倭寇有染的是當時的總督大人胡宗憲。他認為倭寇是有組織的,而且有部分倭寇甚至是打著汪直的名義來行不義之事。這並不是沒有道理,但其實汪直從未參與過倭寇的搶劫,這裡說的汪直“勾引”倭寇入侵,其實是證據不足的。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曾向皇帝進言:"汪直向居海島,未嘗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可以看出他是認為汪直沒有勾結倭寇,不然也不會想著利用汪直去除掉禍害國家的倭寇了。

總的來說,沒有證據證明汪直就等同於倭寇,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汪直:既是海盜,又是航海先驅

汪直之死帶來的影響

也不是說這汪直就是什麼正義之輩,畢竟他去世之前跟國家有過對抗,也有做過海盜的手下,他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做法也確實不是什麼正義之士能做出來的。他的理想不是想做海盜,而是想開創海上的帝國。

汪直於日本來說,是“救世主”一樣的存在。

海盜盛行對他的生意並沒有好處,所以他願意與明朝合作剿滅海盜。在嘉靖三十年,他就跟明朝合作過剷除陳思盼,一方面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但同時也能看出,他對於海盜行為是看不慣的。

汪直名氣很大,在當地,人民對他也是推崇至極,為什麼呢?因為他在當時就相當於一個“財神爺”啊,能讓他們賺到錢,解決溫飽問題。眼看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明朝並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派宗憲和俞大猷前往剿滅。

他之所以會死,其實是因為相信胡宗憲願意跟他談判,中了計謀才致如此。他的死,說不上是冤枉。但隨著他的死,明朝海上貿易逐漸變得蕭條,百姓生活也變得沒有以前那麼好,日本的經濟損失更是巨大。

他的死,讓中國逐漸陷入“閉關鎖國”,讓我們信息閉塞,落後於其他國家。

汪直:既是海盜,又是航海先驅

結語

並不說要洗白汪直,而是在那個封建時代,確實需要像汪直這樣的人,才能帶領國家走出去。如果當時能有多個“汪直”,或許,當時的百姓也不至於遭受那麼沉重的災難。但可惜,他走出去的思想在當時是實現不了的。所以他的死亡,又是一個可以理解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