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現在的很多孩子寧願不要玩具不要零食也要玩手機,他們可以一個人盯著手機待在家裡一整天不出門,有的時候玩手機都入迷了完全失去了時間的概念,家長也很著急。

給孩子玩手機吧,對孩子的眼睛有傷害容易引起近視散光等問題,而且還耽誤孩子學習,但是不給孩子手機的話,孩子就任性發脾氣,不吃飯不理睬家長。

這種常見的情況讓很多家長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有的強硬的家長寧願把手機摔掉也不願意給孩子玩手機,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和討厭,導致孩子與爸爸媽媽的關係越來越差,距離也越來越遠。

心疼孩子的家長還是迫於孩子的任性答應孩子的要求,但是孩子的成績卻一落千丈,當然給孩子玩手機並不是一件好事,那家長們面對孩子的哭鬧又要怎麼辦呢?

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一、為什麼孩子任性的時候不能給他們手機?

1.讓孩子們誤以為哭鬧就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很多孩子很聰明,他們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耍脾氣,一頓飯不吃家長就會同意自己的要求。

時間久了,孩子發現這招對於父母特別的管用,想要什麼只要哭一哭鬧一鬧父母就心軟屈服了,別說玩手機了,什麼樣的要求父母都可以答應。

有的孩子可能不光只要手機,他們覺得手機屏幕小,所以他們想換個筆記本電腦打遊戲的體驗更加好。

可能家長們也覺得這樣由著孩子的性子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家長仍然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鬧的樣子,被纏得沒辦法就同意孩子的要求,結果孩子們就在與家長們的鬥智鬥勇中常用這個方法。

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2.養成孩子們自私的性格。

當孩子們養成這種鬧一鬧小脾氣父母就答應自己的要求的習慣之後,他們就會越來越依賴這種"有求必應"的溺愛的感覺。

他們不會體會自己的父母的工作有多麼辛苦,他們覺得只要自己的目的達到就好,他們也會越來越自私。

孩子們不知道爸爸為了給自己請個家教得額外加班才能支付補課費用,也不知道為了給自己買個手機媽媽有多久沒有為自己添置過新衣服;也不會體會到父母對自己感到的失望。

看到越來越低的考試成績爸爸媽媽難過的表情,他們只在意自己遊戲是不會從"青銅"到"鑽石"了,自己的愛豆又怎麼樣了。

當孩子養成這種自私的不懂事的性格時,他們的人際交往關係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別的小朋友不願意和自己玩,覺得自己只會哭鬧耍脾氣,而且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社交關係的不如意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很多負面影響。

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3.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當然,這一點是從過度沉迷於手機這一方面來說的,孩子們畢竟年齡小,他們在好玩的事情面前很難保持自己的自律性。

他們可能會熬夜玩手機然後早上都沒睡好就跑到教教室上課,老師說了什麼孩子一點也不知道因為他要麼在課上睡著了要麼把手機夾在書裡繼續玩。

這種情況很常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無限制的玩手機之後成績越來越不能直視的主要原因。

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二、不給孩子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家長該怎麼辦呢?

1. 不要太溺愛孩子。

很多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小寶貝,孩子要什麼家長就會給予什麼,包括那些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孩子習慣了這種要什麼就給什麼的溺愛方式,那麼當家長拒絕了自己的玩手機的要求,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想到用自己的"絕招",要麼大喊大叫發脾氣要麼對父母不理不睬進行"冷暴力處理"。

如果孩子習慣父母的拒絕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了,更不會突然的就無理取鬧了。

2.與孩子制定相應的獎罰規則。

家長可以試著與孩子約定好一個玩手機的遊戲規則,讓孩子參與到制定規則的過程中,約定好什麼時候玩手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玩手機,孩子不可以以耍脾氣的方式索要手機;

比如說與孩子約定好作業完成的時候可以玩半個小時的手機,不許熬夜玩手機,如果自己的月考成績因為手機的原因下降了那麼家長就有權利沒收回孩子的手機,而孩子也不能亂了自己的情緒。

相信在這樣的做法下,孩子也會更加的理智。

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3.養成廣泛的興趣愛好,替代手機的作用。

很多時候孩子沉迷於手機是因為他們的興趣範圍太狹窄了,他們好像習慣了與手機為伴。

手機裡那些搞笑的視頻、有趣的遊戲讓孩子們很難關掉手機,那如果孩子們可以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呢?比如作業寫完之後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聽聽音樂看看紀錄片呢?

家長也要注意對孩子的陪伴,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他們知道好玩的不是手機,而是真實的生活。

週末與孩子一起去爬爬山釣釣魚都比孩子只能玩手機要好的多,很多時候孩子的興趣愛好都會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的角色,不要一回家就玩手機忽略陪伴孩子。

4. 嚴肅且真誠的與孩子講道理。

很多家長可能會很疑惑孩子都開始鬧脾氣了,為什麼還要和孩子們講道理,這時候的大道理孩子們還會聽嗎?

當然會聽,但是個時候的大道理並不是簡單的和孩子玩手機不好,爸爸媽媽為了讓你安心學習才不給手機的,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正確的講道理方式應該是先是很嚴肅很認真的看著孩子,告訴他們在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玩手機是一件弊大於利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在學習翫手機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當然這個過程家長要保持堅定和真誠,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肅性,也讓孩子知道自己並不會因為他的哭鬧的小把戲就會同意這些無理的要求。

千萬不要讓孩子們覺得自己任性鬧脾氣父母就會心軟的想法,而真誠的作用則是在於讓孩子真的感覺父母在於自己的未來著想,而不是故意刁難孩子不給他玩手機。

不給孩子玩手機孩子就鬧脾氣:強制管理不行,不如試試這些方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低頭族",家長要警惕孩子一直都在玩手機的行為習慣,更要注意孩子是否以一種"發脾氣"的方式取得父母的同意,家長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慢慢引導孩子拒絕誘惑並且做到情緒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