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的版圖裡居然沒有長城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阻隔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約佔全國人口的1/20,在崇山峻嶺、峭壁深壑中,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的條件下,開始建造這個巨大的防禦工程。

大宋朝的版圖裡居然沒有長城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有效的抵擋住了北方高原民族的入侵。自漢唐時代,各個朝廷依賴長城一次次挫敗邊鄙民族的入侵,保護了中原的農耕文明才能得以持續地發展,以至於在中原內地出現了漢唐盛世的局面。但是,在公元十世紀四十年代,這一切卻因盛唐的崩潰而發生了逆轉。北方的契丹踏過長城,中原文明開始受到侵擾。

大宋朝的版圖裡居然沒有長城

公元936年,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朝廷的權力傾軋中擁兵自立,為尋求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開出了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條件。燕雲十六州大致在今天的北京、天津到大同長城內外的地區,這片地區包含長城中段,有雁門關、居庸關、娘子關等幾個重要的關口。在契丹軍隊的幫助下,石敬瑭滅掉了後唐,建立了後晉小朝廷。兩年以後,石敬瑭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

大宋朝的版圖裡居然沒有長城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擁有了燕雲十六州,便擁有了覬覦中原的橋頭堡,同時也獲得這一地區農耕經濟所提供的充足糧食與物資。但是,隨後建立的大宋王朝,也因失去了長城的拱衛而陷入被動。

面對這種局勢,宋太祖趙匡胤猶如骨鯁在喉。他曾在內府庫專門設置一座“封樁庫”積貯錢財,一門心思想用金錢贖回長城兩側的土地。但是,契丹皇帝豈肯輕易放棄這一塊從天上掉下的餡餅?燕雲十六州本身就是一隻巨大的聚寶盆,擁有它不但擁有財富,更是擁有了睥睨天下逐鹿中原的本錢。既不能談,又不能買,剩下的只有戰爭了。

大宋朝的版圖裡居然沒有長城

公元979年,接替哥哥趙匡胤皇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出徵,收復長城兩側土地,但是宋軍始終突破不了契丹鐵騎的防線,而國力也被戰爭消耗殆盡,這其中“楊家將”的故事,就是為收復長城內外的土地而戰爭。長期的戰爭給宋朝帶來巨大的災難,也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厄。

大宋朝的版圖裡居然沒有長城

澶淵之盟

經過權衡,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即真宗趙恆終於痛苦地放棄收復國土的雄心,於公元1004年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西 )的北城與遼國簽訂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在這盟約內,有每年向遼國進貢大量金銀歲幣的條款,雖然屈辱,但總算停止了戰爭。從此,宋朝才得以休養生息,並獲得一百餘年的經濟繁榮期。然而歷史並沒有因為賠款而停止,失去了長城這個重要的屏障,為宋朝日後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