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國際合作:孵化器的“新出路”?

當前以上海為代表的華東地區正以國際視野謀劃和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國際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例如,在以色列、新加坡、俄羅斯

等重點國別進一步深化合作發展,積極推進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推進外資研發中心更好地融入科創中心發展。

在這樣的趨勢下,針對當前國內科技人才不足、核心技術研發門檻高的一些痛點, 桃浦智創城、騰訊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紛紛攜手海外機構,打造各類功能型平臺,進而匯聚成國際科技創新技術和人才引進的高地。


【深度】國際合作:孵化器的“新出路”?

國際業態融合,打造多元功能型平臺

《上海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中提到,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及其他有條件企業設立產業驅動型孵化器。發揮眾創空間聯盟作用,培育一批集聚國際資源的 創業品牌服務,支持創業服務機構在海外自建、收購、合作設立跨國創業孵化平臺,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眾創空間。

因而,在此趨勢下,國際合作會給國內孵化器帶來怎樣的轉變?

以上海近期熱點項目“中以創新園”為例,該項目集聚全市優質創新創業資源,深化與以色列創新合作關係,並由上海普陀區承接,選址桃浦智創城。其目的是為了對接以色列先進技術,將“中以”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擴大,打造成為聯結以色列新技術和中國應用市場的橋樑,成為聯結創新合作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的平臺。

眾所周知,成果轉化是當下上海科技創新主旋律。“如何建設成為全球技術轉移網絡的重要樞紐,形成國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示範高地”是當下的重要議題。而以色列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成績斐然,被稱為“創新之國”。

以色列在高校系統建立了多個技術轉化機構,集中於將先進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場。在這些高校技術轉化機構中,有多家平臺的成果轉化引起科技界矚目,如YEDA 完成了技術轉化,在生命科學、交叉學科方面優勢突出,銷售額達100億美元以上。

另一方面,以色列科技孵化器的孵化成功率也非常高,其在納斯達克的上市企業數 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以色列,通過政府的堅定扶持,企業減少了創業風險和成本,這也使得高科技孵化器和風險投資成為了以色列兩大支柱型產業。

無可厚非的是,以色列在成果轉化和科 技創新道路上的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參考。

2018年,中以簽署《中以創新合作行 動計劃(2018-2021)》,提出在上海市建設 “中以(上海)創新園”。

去年12月5日,中以(上海)創新園正式開園。開園後首批20家企業將入駐園區 辦公,這些企業聚焦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醫 療健康與生命科學、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等領域。

今年1月,桃浦智創城暨中以(上海) 創新園二期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

作為中以創新園建設和推進工作的參與方之一,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早年就參與到中以合作的成果轉化工作中,據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發佈的《中以(上海)創新園開園,共建中以科創生態》一文中顯示,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未來將通過在中以雙方互設載體,形成連接需求方、供給方的轉移轉化渠道;以技術、資本、企業、人員的流動,形成一條完整的具有“尋— 研—匹—轉—孵—投—產”能力的技術轉生態鏈,實現中以技術雙向轉化;並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技術轉讓等方面探索 健全配套保障。

除了搭建成果轉化平臺,國內的孵化器 與眾創空間正在積極探索國際合作,一同搭建更多元的功能型平臺。

例如,騰訊眾創空間就將視角鎖定在“內容創作者培訓營”計劃。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19年12月,騰訊眾創空間與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以下簡稱“IMDA”)、VS MEDIA在新加坡Asia TV Forum籤 署合作備忘錄。

依託騰訊在數字內容領域的多年積累和豐富經驗,騰訊眾創空間將整合騰訊內容生態資源,為新加坡本土內容創作者及中小媒體企業提從內容創作、消費者偏好、商業機會、新媒體技術,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 專業課程和先進的軟、硬件支持,幫助新加坡培養更加多元化的線上內容創作者以及媒體企業。

在內容輸出的同時,騰訊眾創空間還聯合IMDA、VS MEDIA挖掘孵化新加坡有潛力的內容創作者,為他們提供騰訊自有平臺的宣發支持,創作者們可以通過微信、 QQ、騰訊微視、企鵝號等平臺,面向中國及東南亞用戶進行廣泛而精準的曝光,從而大大擴展創作者生產的優質內容的觸達範圍,提升傳播效能。

同時,上海仍有不少傳統孵化器正向新型創新載體轉型。近期,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以下簡稱“臨港科 創”)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整體揭牌轉 型,成為新片區首個面向國際科技孵化的離岸孵化基地,諾基亞、優股基金等國際技術資金平臺已簽約入駐。

基於設立建設國際智能製造中心的目標,臨港科創承擔著四個平臺運營,即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智能製造中心、東部中心 區塊鏈產業中心、臨港國際智能製造展示交易中心和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信息與創新中心。

通過運用“預孵化-專業孵化-加速孵化”三級專業孵化鏈條,園區吸引智能製造 領域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人才、資本、信息、服務等資源要素的不斷聚集,新增園 區註冊企業達1000多家,大部分是智能制 造領域的研發類初創企業。


科創政策助力“國際化轉型”砥礪前行

對孵化器而言,雖然通向“國際化轉型” 這條道路上有著許多機遇,但要有所突破, 也絕非易事。

就“中以合作”而言,在推進建設中以創新園的過程中,上海中以創新研究促進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阮項分享了他的感觸:“以 色列由於國家面積小,對市場往往缺少宏觀的判斷,而中國對於以色列更是一個陌生的環境,許多以色列企業面對稅務、法務、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時,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市場上也缺乏針對以色列企業提供這類專業服務的機構,因此往往中以合作不夠深入,企業產業化落地難。此外,國內的融資環境不甚理想,不少以色列企業在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投融資支持。最後,以色列十分看重資本撬動技術發展,而中國在境外股權投資上,在各方面都存在著諸多限制,這也大大制約著中以合作。”

那麼該如何更好地引入以色列的先進技術並推動成果轉化落地呢?

普陀區聯手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桃浦智創城等多個機構推出了一攬子專項政策。由《中以(上海)創新園開園,共建中以科創生態》一文中可知,中以創新園引進入駐園區的以色列創新署授牌的孵化器,最高可獲300萬元資助;對園區內生物醫藥企業獲得FDA、EMEA、 WHO等國際藥品生產規範認證,可獲100 萬元區級資金匹配;園區內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且上市,可獲最高350萬元獎勵。

中以創新園(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強 浩介紹,對2020年前進駐企業和機構,園 區將給予辦公資助、稅收獎勵、裝修補貼等 優惠政策,以期撬動中以合作科研成果的產 業化。

“我們非常注重實效,不強求第三方一 定要註冊落地。換句話說,只要為中以(上海)創新園服務的,給予房租全免的支持,這就是一種突破。”強浩說。

除了孵化器要適應“國際節奏”外,入駐企業也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等問題。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整體轉型為離岸孵化基地後,將成為國外創新研發主體落戶長三角的首選地。基地將開設海外企業落戶培育 課程,避免與解決“水土不服”等問題;對 海外尖端技術創新主體提供國內政策、市 場、資金配套服務,協同長三角優勢產業發展,方便企業通過新片區孵化後,快速進入國內市場。

國際合作是一把“雙刃劍”,既充滿機遇, 也蘊藏著風險和挑戰。眼下,要推動國內孵化器和國際機構之間搭建橋樑,政策紅利 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如何進一步引入國際人才、讓創新技術落地——這是國內孵化器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同當初許多孵化器從“二房東”過渡為“店小二”那樣,搭建國際平臺更需要搭建科創環境,通過不斷完善技術轉移生態鏈、協助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關鍵突破、保障海外人才的權益等扶持計劃多管齊下, 才能讓中國的孵化器真正地站上“世界的 舞臺”。


作 者:俞靈琦

編 輯:魏 路

【深度】國際合作:孵化器的“新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