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做仁人君子

踐行德化教育 開啟智慧錦囊

做人,首先要學會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論語》裡提到君子有九思:所謂「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幸福錦囊 | ​教孩子學做仁人君子

| 視思明

我們所看到的事情,都能清清楚楚的瞭解是什麼因所造成的結果,是什麼道理才會呈現這樣的事相。如果我們的人際關係處得不好,絕對不能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一定要回過頭來想:「是我哪裡做得不好,才會呈現這樣的結果」。能夠明辨是非曲直,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跟人相處才會和諧,所以我們要學習做一個明白人。

幸福錦囊 | ​教孩子學做仁人君子

| 聽思聰

不論聽到什麼,都不可人云亦云,要用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我們也要從他人的言語中,聽出對方的需要。譬如母親打電話來,雖然沒有叫我們回家,但是在語氣當中,可以聽出來她很想我們。這時我們就要主動回去探望父母。當我們聽出這個團體已經出現是非人我,就不要捲入。甚至於我們在與人交談中,能聽得出來他現在的思想、觀念有哪些瓶頸,這一點也要訓練自己。

三 | 色思溫

「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往往都是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和人相處,自已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拒人於千里?是不急不緩?還是煩躁不安?色思溫,溫者應不冷不熱,恰如其分。

《論語》中提到學生覺得夫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就是遠遠看起來很有威嚴,親近的時候覺得夫子和藹親切,這就做到了色思溫。這其中的尺度如何去把握,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歷事練心。

| 貌思恭

幸福錦囊 | ​教孩子學做仁人君子

「貌」指的是我們所有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給人的感覺,要很恭敬,不要粗魯,不要急躁,否則會給人壓力。如何讓自己的舉止、行為謙恭謹慎,從哪裡下手呢?一個朋友說,他學了《弟子規》以後,只要是第一杯熱茶一定是端給媽媽喝。我們在家中就要不斷訓練對長者的恭謙,對他人的恭謙。當我們的心時時能提起恭敬,言語和行為就會與之相應,無形中就會變得愈來愈謙和有禮。

| 言思忠

言語一定要中肯。講出來的話都是對人有利益的,而且態度要真誠。「忠」是會意字,一個「中」,一個「心」,代表心不能徇私,不能偏頗。只要言語、行為有徇私,到最後一定會有怨懟,會有怨恨產生。所以言語我們也要忠誠。

| 事思敬

幸福錦囊 | ​教孩子學做仁人君子

「敬」字與「恭」字互為表裡,敬在內心,恭是表現於外的行為。對於我們該做的事情,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恭敬地去完成,所謂「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要做個有信義之人。信義除了言出為信之外,對於五倫的本分,五倫的道義、恩義,不等對方要求,我們也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才是「事思敬」。

| 疑思問

有疑惑要懂得求教於人,而求教於人一定要問對了人。但是一般人在問問題時,往往都是問一些可能會認同他自己想法的人,這樣可能就無法得到中肯的勸誡,因此一定要問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才能幫助我們解答疑惑。

| 忿思難

《弟子規》上講:「言語忍,忿自泯」,一定要掌控好情緒。俗話說,能掌控情緒才能掌握未來,假如我們的情緒、脾氣掌控不了,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而搞砸了。「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個怒氣把我們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不只傷了自己,瞋恨的言語一出去,也傷了交情。所以,三年交情可能一語寒心,溫情就全部失去了。明白憤怒之後難以收拾,就要趕快節制自己的憤怒。

| 見得思義

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面對唾手可得的利益時,要想到應不應該收,是否合乎道義、人情、國法,假如不應該就不可以接受。古代讀書人都是「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遇到事情,提起來的都是道義,而不是財富,不是生命,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生活中,不僅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而且自己本身也要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出榜樣。古聖先賢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雖然我們無緣相見,但經典流傳下來,我們可以常常閱讀,學習古人的智慧,以期達到聖賢的境界。

幸福錦囊 | ​教孩子學做仁人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