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鑫为何说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贵族?

古今之变


项羽的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流氓打败贵族,实用打败傲慢,分封制在中国自此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制。

没有了分封制,自然也就没有了贵族。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启了一个时代。

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项羽与其叔父项粱在江东诛杀刺史及其部下100多人,后又带八千江东子弟兵南征北战,如今只剩他一人,他回去还不是死路一条。

如果把项羽看作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那么自汉代之后,我国就没有了“贵族”。“贵族”文化的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

所以西方的中世纪始终没有形成典型的专制王权政体,这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贵族文化对自由人格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也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则不然。自秦朝统一中国,就实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制度文化。

西周的周天子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而贵族阶级就是分封制度的产物,世袭权利的家族传承是贵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项羽生不逢时,其家族随楚国的灭亡而败落。但这种分封制度下形成的贵族精神根深蒂固于每个贵族心里,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全改变的。

项羽儿时看着秦始皇的出行仪仗,便指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是贵族骨子里的高傲。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从来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算计。这是项羽的性格,也是贵族的价值观念。

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后,虽然消灭了六国的贵族势力,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从政治和制度两方面彻底消灭了贵族势力。但他们的社会文化影响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就为日后的六国反秦斗争埋下了伏笔。当时的六国民众,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六国贵族之后作为自己的反秦斗争领袖。

项羽也不负众望,带领民众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之后,项羽却主持了大分封,最后导致爆发了楚汉争霸,以项羽自刎于乌江结束。再一次证明分封制行不通,依靠分封制产生的贵族社会文化也随之消亡。

刘邦与项羽的战斗,是一个以平民的智慧战胜了贵族的傲慢的历史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刘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为他成功地创立了强大的汉王朝,而项羽却是被抛进了历 史最黑暗的角落。

但是项羽的死,却让两千年来的中国人久久不能释怀,那是因为,自从项羽死后,中国的贵族精神也随之而亡,再没有那种对高尚灵魂的崇拜,更没有那种对人类尊严的无比敬畏。有的只是刘邦的平民式的实用主义,无论出于何种手段,不管卑鄙、无耻、耍 赖,只要能够达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项羽曾经不屑的!



当代曹植


项羽的死,感动了两千年来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向来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项羽是一个例外——他虽败犹荣。他完全是以一个盖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历史的地平线上。有人将中国人对他的怀念归功于司马迁的描述,归功于司马迁作为汉王朝的史官,而将汉王朝的敌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气概。这是不错的,正 是因为有了司马迁的一颗勇敢的心,一颗坚持正义、坚持史实的心,一颗对人类尊严怀着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骄傲。司马 迁也正因为他对人类尊严的敬畏,在他为了个人尊严、历史尊严而历尽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他的作为英雄的事业。可以说,司马迁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笔的英雄,他 的气概,与持剑的项羽的气概,一起构筑了中国的精神气质。

失败的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盖因他的最后一战。这是一场完全为了尊严的战斗,他的“无脸见江东父老”的决绝。他有机会逃亡,却选择了战死沙场;他 宁可战斗到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却还以一人之力,独战百万大军。不独是这种悲壮的情怀与惨烈的气势造就了项羽的千古英豪,更在于他以这种方式的战死,维 护了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傲慢的尊严。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录了项羽的刚愎自用,也记录了项羽天真率性的气质特征,以及他的直率坦诚。以此对比刘邦的狡诈与无赖。可以这样说,刘邦与项 羽的战斗,是一个以平民的智慧战胜了贵族的傲慢的历史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刘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为他成功地创立了强大的汉王朝,而项羽却是被抛进了历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却让两千年来的中国人久久不能释怀,那是因为,自从项羽死后,中国的贵族精神也随之而亡,再没有那种临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对人性 怀着天真的幻想,再没有那种对高尚灵魂的崇拜,更没有那种对人类尊严的无比敬畏。有的只是刘邦的平民式的实用主义,无论出于何种手段,不管卑鄙、无耻、耍 赖,只要能够达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项羽曾经不屑的!

中国人不能忘怀于项羽,而更多的时候,中国人又觉得,毕竟,项羽是失败的人,他的尊严,相比刘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顾了。人们宁愿服膺于刘邦 的那种平民式的实用主义,由此而使整个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多时候沦于可耻的黑暗专制之下而毫无尊严地生活着,甚至为此反而庆幸不已。这算不 算是一种悲哀呢?

我同时又想到,为尊严而死的,还有一个被误解的人,那就是屈原。中国人对屈原的误解,可谓较项羽更甚。项羽在中国人的知识精英阶层,尚可将之视为一介 武夫,除了蛮力与战斗,便一无是处,除了“霸王别姬”那一幕,尚存一点点柔情与霸气。他的最终的失败虽也换来一丝同情,似乎更多的是对他毫无阴谋智慧的鄙 视。

而屈子的死,则有了更多层面的深长意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而在我看来,大多是一厢情愿的误会与诽谤。远期的姑且不论,而近 代以来,我所知道的,大凡有两种论调:一种认为他属于“爱国者”,他的死,乃在于殉国;另一种,则认为他的死,乃归于愚顽,无视大帝国的最终必将归于统 一,无视楚国君主的昏庸无能,愚忠于他的主子,是奴隶式的忠诚,是甘愿为专制主义的奴才。以上两种论调,以郭沫若与鲁迅为代表,以及他们的追随者。我相信 鲁迅之所以将屈原视为奴才,有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引申的意义,并不一定针对屈原本人,这种出发点与郭沫若并无两样。但他们的追随者,就不一样了,就将这种 观点真地放进了历史研究的范畴去了。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论调,都是对屈原的侮辱与损害,因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不是一个“奴才”。谁都知道,楚国与其它所谓的“六国”一样,仅仅 属于“领主”,继承的是周朝的爵位与封地。虽说战国时代周朝早已名存实亡,但毕竟还有“名存”这一事实。他们的封地,名义上仍归属于周朝。当时的国,并没 有如今的国家的概念,因此,何来“爱国者”的称谓?其次,屈原作为楚国的大臣,并不仅仅是一名官僚,他是楚国的贵族,他与楚国的君主有着共同的祖先,有着 相同的血缘。因此他根本就不是君王的奴才,而是领主的同盟。至少可以认为,他与楚王的不和,乃在于利益同盟内部的争执,是同一个集团内部的纷争。(事实 上,作为奴才的官僚,是充满血腥镇压与屠戮的黑暗的清王朝的发明,而我们今天,仍然整天在电视上不厌其烦地播放着有关这个极度落后极度愚昧的末日王朝的电 视剧,对它的残忍的君主甚至歌功颂德,奴才之声不绝于耳!)他当然看到了楚王的昏聩与无能,他所惋惜的是,作为伟大祖先的后代,作为一个强悍部落的首领阶 级,他看到了他的整个部落的最终灭亡的命运。对于他来说,被秦国吞并是不可接受的,因为那是一个贵族对另一个贵族的攻伐、侵略与霸占,是一个贵族势力对另 一个贵族势力的欺侮与辱没,无视周室的权威,根本没有正义可言。其实,就整个战国时期而言,所有的攻城略地,都不在正义的层面上,具有合法的性质,虽然他 们常常扛着正义的旗帜,以周室的名义出征。

众所周知的是,当时的楚国与其他六国一样,是周王朝所分封的诸侯,他们至少在名义与形式上,都必须共同尊顺周王朝的权威。它与古希腊城邦的不同之处在 于,地中海的那个古国是城邦的联盟,而战国时代的中国各诸侯国乃是周王朝的分封。屈原所忠于的,不是这个楚国,事实上,他也并不忠于已经失去威权的周王 朝。他的自沉汨罗江,乃是出于对他的祖先传承下来的血统、封地以及他自身尊严丧失的痛苦、无奈与绝望。作为楚国的贵族,他看到了楚国即将的灭亡,以及他的 宏大的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哀。可以这样说,他的死,完全是为了他作为一个高贵者的灵魂的尊严。孟凡利

屈原死后,中国再没有如此富有尊严的贵族精神在文士中的传承了,如此的悲凉、壮阔与崇高。两千年来,中国的士子们在专制的统治下,大多成为权力的奴 才,尤其到了清代,即便是慷慨的死,也是毫无尊严可言。在现代中国,也只有老舍与傅雷们的死,堪与相较,还算有一点屈子的风骨。

而项羽的死后,中国再没有如此富有尊严的贵族精神在武士中的继承了,如此的傲慢、疯狂与高贵。两千年来,中国的武士们也大多遵从的是卑鄙的计谋、权力与财富,即便是战死沙场,尊严也并不是他们最后的选择。

人,有尊严地活着或死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尊严的追求,是我们所必须的。


小森短视频


如果把项羽看作是“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那么自汉代之后,我国就没有了“贵族”。“贵族”文化的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走上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道路。西方的中世纪,社会形成了一种固化的贵族制度。建立在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制度的基础上,生成了世代相承连绵不绝的贵族文化。这种贵族文化强调教养、荣誉、尊严、责任,以及道德意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自尊。它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抵消了专制王权在政治上的漫延泛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就是例证。

所以西方的中世纪始终没有形成典型的专制王权政体,这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贵族文化对自由人格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也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则不然。自秦朝统一中国,就实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制度文化。出于权力制衡的需要,作为一种制度补救,西汉之后,统治者为了保护“士人的节操”,在制度文化中形成了所谓“将相不辱”的规定。

项羽的死,感动了两千年来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向来都以成败论英雄,只有项羽是一个例外——他虽败犹荣。他完全是以一个盖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历史的地平线上。有人将中国人对他的怀念归功于司马迁的描述,归功于司马迁作为汉王朝的史官,而将汉王朝的敌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气概。这是不错的,正是因为有了司马迁的一颗勇敢的心,一颗坚持正义、坚持史实的心,一颗对人类尊严怀着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骄傲。司马 迁也正因为他对人类尊严的敬畏,在他为了个人尊严、历史尊严而历尽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他的作为英雄的事业。可以说,司马迁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笔的英雄,他的气概,与持剑的项羽的气概,一起构筑了中国的精神气质。

失败的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盖因他的最后一战。这是一场完全为了尊严的战斗,他的“无脸见江东父老”的决绝。他有机会逃亡,却选择了战死沙场;他 宁可战斗到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却还以一人之力,独战百万大军。不独是这种悲壮的情怀与惨烈的气势造就了项羽的千古英豪,更在于他以这种方式的战死,维 护了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傲慢的尊严。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录了项羽的刚愎自用,也记录了项羽天真率性的气质特征,以及他的直率坦诚。以此对比刘邦的狡诈与无赖。可以这样说,刘邦与项 羽的战斗,是一个以平民的智慧战胜了贵族的傲慢的历史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刘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为他成功地创立了强大的汉王朝,而项羽却是被抛进了历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却让两千年来的中国人久久不能释怀,那是因为,自从项羽死后,中国的贵族精神也随之而亡,再没有那种临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对人性 怀着天真的幻想,再没有那种对高尚灵魂的崇拜,更没有那种对人类尊严的无比敬畏。有的只是刘邦的平民式的实用主义,无论出于何种手段,不管卑鄙、无耻、耍 赖,只要能够达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项羽曾经不屑的!

中国人不能忘怀于项羽,而更多的时候,中国人又觉得,毕竟,项羽是失败的人,他的尊严,相比刘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顾了。人们宁愿服膺于刘邦 的那种平民式的实用主义,由此而使整个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多时候沦于可耻的黑暗专制之下而毫无尊严地生活着,甚至为此反而庆幸不已。这算不 算是一种悲哀呢?


Ignore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大将,是刘邦手下的三大能人之一。项羽是西楚霸王,秦末汉初的第一大英雄,也是韩信一生之中最大的对手。其实早年的韩信曾经在项羽的手下当过差,当时的项羽把韩信封为执戟郎中,就是专门负责给项羽拿武器的。其实在当时,韩信早就显露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范增也曾警告过项羽,如果不用韩信的话,一定要杀了他。但是一向刚愎自负的楚霸王没有听信范增的话,最终项羽也是败在了韩信的手中,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那为什么项羽不肯用韩信呢?很多人会认为那是因为项羽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知道在遇到韩信之前,早期的项羽几乎没有遇到过对手,不论是王离还是章邯这样的大将,一个个都被项羽击败了。我想即便是韩信出马,也很难能够打出像项羽这样的战绩。因此即便韩信曾给项羽出过主意,但是未必会比项羽的方法强。因此,项羽并非是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而是认为他比不上自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项羽的出身,项羽是出过大将项燕的后人,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古代的规则非常讲究仁义道德,在打仗的时候从来不喜欢使用阴谋诡计。而韩信恰好就推崇兵不厌诈的思想,于是他提出来的意见即便是对的,也不会被项羽采用。因为身为贵族的项羽根本就不屑于做这种“下三滥”的勾当。于是一直以来,项羽都非常瞧不起韩信,以至于即便知道韩信有才,更是用一个执戟郎中的官职来嘲弄他。

最终,韩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用兵之道在于谋略而不是单凭勇力。在垓下九里山,项羽的军队面对大汉军队的十面埋伏,即便项羽再神勇,也无法突围,最终在乌江自刎。






爱发视频的小伙



不要说什么神勇千古无二了,霸王的威名他也担不起,他勉强算是一个合格将领,仅此而已。

一个缔造了无数经典战役、被写进历史课本、历代公认的战神级别项羽在这位看来只是「勉强算是合格将领」,那真得看看这位是有什么高见了。

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位要如何解释以少打多,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通常的说法是,项羽能打赢秦军是因为“破釜沉舟”,但是,真实的战争从来不是靠玩命就能打赢的。这就好比真正的草根逆袭,不是光靠勤奋就能达成的。事实是,秦军王离部放弃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个月以后的事,而章邯所部停战,则是十一个月以后的事。而这段时间里,楚军和秦军的防线基本没什么变化,即便是《史记》里也没有关于这段时间秦军伤亡数字的记载。从军事常识来说,阵地战中,你统计不到对方的伤亡情况,那只能说明你从没占过战场主动权。

这段话槽点多的数不胜数,「真实的战争从来不是靠玩命就能打赢的」——孙子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听过吗?单单项羽前后时期,就有白起烧船毁桥、韩信背水一战。

「事实是,秦军王离部放弃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个月以后的事」咋的,王离是打着打着自己抑郁症犯了所以放弃抵抗?破釜沉舟只是一战,其后一个月项羽以少胜多,九战九捷,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一个「事实是」说的跟项羽赢靠的是对面放弃似的,九战九捷直接带过不提,真是一手好春秋笔法。

「而这段时间里,楚军和秦军的防线基本没什么变化,即便是《史记》里也没有关于这段时间秦军伤亡数字的记载。」


随便放个巨鹿之战形势图

巨鹿之战后,项羽一直进逼,章邯求和,项羽不答应,又打败了章邯一次,一口气从到了漳水北岸,打到洹水南岸。(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这时候,项羽不进攻了,不是打不过,是粮草没了,这才在图上殷墟的地方接受了章邯的求和,不知道这位是怎么定义「秦军和楚军防线基本没有变化的」。

「如果你统计不到伤亡情况说明没占有主动权」,王离部队都被全歼了,这叫统计不到伤亡?战争双方,一方粮草都不够了,另一方还多次主动投降,这是谁占了战场的主动权,还需要解释吗?

巨鹿之战这一些甚至操作,足以奠定项羽战神的称号,以少胜多、粮草不多,对方更是号称秦朝最后的名将章邯,率领的更是秦军精锐主力。谁输谁赢还能被颠倒黑白成这样,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当然,这才是抹黑的一小部分,接着往下看这位的「高论」

或许有人问,不是秦国二十万降兵最后都被项羽坑杀了吗?非常遗憾,这个说法只见于《史记》这一本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文献或是考古证据能证明。况且从常识上说,在冷兵器时代,五六万人要去杀十几、二十万人,而且还是受过训练的军人,即便是统统被缴械那也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再者说,就算项羽和他手下的楚军个个都是超人,他们连二十万人都杀了,也不差章邯他们三个吧?非要留下对方还给人家都封了王,封地还是天下最富饶的关中地区,让他们获得了项羽手下众多有功之臣想都不敢想的地位和财富,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虽然人家都投降了,这位还是不死心,接下来又来了个神论,项羽没有坑杀20万。

我们再来依次看看「非常遗憾,这个说法只见于《史记》这一本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文献或是考古证据能证明。」

看到这一段真是让我震惊到了,坑杀的说法只见于《史记》这一本书?汉朝两大史书,除了《史记》还有官方的《汉书》,《汉书·项籍传》怎么写的?「于是夜击坑秦军二十余万人。」

至于没有考古证据证明……还有人不知道项羽坑杀秦兵的万人坑上世纪就发现了。

史学界关于这场坑杀确实小有争议,但争议的也是有没有20万这么多,反对派其实也没有啥证据。但是直接连坑杀都否认的,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至于为什么要坑杀了,史记里写的清清楚楚:


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

简单来说,项羽手下楚国兵,当年被秦国灭国,这事还没过去几年,本就是血海深仇,这次秦兵一降,当年各国贵族都虐待这些秦兵。不满情绪一起,还有人觉得是章邯出卖了他们,万一没打破函谷关,自己家人只怕要灭门,秦兵们已经处在哗变边缘。再加上秦兵实在太多,前面也说了项羽自己部队都有粮草问题,加上秦兵。只怕问题更严重。

投降的三个秦国将领仨人本身级别太高,按照当时的传统,那也该是封王级别(参考刘邦封彭越等一批将领为异姓王),当时可以封的地儿要么太偏,要么关中,但是封了关中,让秦国将领管秦国故地……这可容易出事,就连韩信都跟刘邦说过,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这时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

所以坑杀秦兵,滞留三个秦将并封王,可以说是一箭三雕,在当时可以说是必然的选择。


父母年代记忆


众所周知,项羽是楚国旧贵族之后。为什么把项羽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贵族呢?

首先,还要从周王朝的分封制说起,西周的周天子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周王朝从西周(前1046-前771年)到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存在了将近800年。而贵族阶级就是分封制度的产物,世袭权利的家族传承是贵族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项羽生不逢时,其家族随楚国的灭亡而败落。但这种分封制度下形成的贵族精神根深蒂固于每个贵族心里,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全改变的。

其次,从项羽的品性以及他的一些事件来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征。 项羽儿时看着秦始皇的出行仪仗,便指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是贵族骨子里的高傲。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从来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算计。这是项羽的性格,也是贵族的价值观念。 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最后放走刘邦。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尤其是项羽临死,还不忘将自己的头颅交给故人领赏,反映了他对感情的注重。真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所以在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后,虽然消灭了六国的贵族势力,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从政治和制度两方面彻底消灭了贵族势力。但他们的社会文化影响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就为日后的六国反秦斗争埋下了伏笔。当时的六国民众,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六国贵族之后作为自己的反秦斗争领袖。

项羽也不负众望,带领民众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之后,项羽却主持了大分封,最后导致爆发了楚汉争霸,以项羽自刎于乌江结束。再一次证明分封制行不通,依靠分封制产生的贵族社会文化也随之消亡。


洋洋谈历史


项羽出身与名门贵族.是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他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垄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项羽传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汉相争,开始时项羽节节胜利,刘邦几为其所掳。后来由于项羽骄傲自满,导致其战略上连续失误,而刘邦则逐渐转败为胜,最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战,楚军全军覆没,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而亡。《垓下歌》便是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军帐夜饮,对其爱姬虞姬所唱。全诗“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项羽重情谊,爱江山更爱美人,项羽历来深受女性的喜爱 ,上面李清照的诗可以为证. 历史犹如一枚硬币,正面是帝王,反面是贼寇,属于项羽的那枚硬币,在落地的瞬间被命运的手指不经意的拨弄,于是翻了个身,于是刘邦成为了汉高祖,项羽却只留下了一首《垓下歌》…… 而项羽一生光明磊落,率真守信,缺成为失败者,而刘邦一个泼皮诬赖,品质低下,老于事故算计的人缺最终成王.!!!!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定律:成者王侯败者贼。统治者也利用着人民的这种心理,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贬低失败者,甚至不惜无中生有,造谣诬蔑。翻开史书,我们看一看失败者的历史,几乎一律是恶行劣迹。唯一的例外就是项羽。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失败了,可是在刘氏王朝所写的史书中,项羽仍旧是一个相当完美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是中国最后的一个贵族。 属于早已离我们而去的另外一个时代,一个令我们无法理解的时代。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千金一诺,以身赴难,士为知己者死等等令人可歌可泣的壮举,在先秦的历史事件中随处可见,在以后则很难发现。      与为了成功不计手段的刘邦相比,项羽身上不带有一点刘邦的那种无赖气质,他所有的就是一种豪放的、直率的、高傲的、自爱的贵族气质。 历史往事不愿多说,心中空感这位舍我弃谁的悲剧英雄,悲剧的贵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