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宦官这一不起眼的群体,为何屡屡能够专权?

人生一半半


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休哥斜轸,让我来给大家分享我的历史心得,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先来说结论,宦官能够专权,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制度和皇权。

宦官本来是皇帝的阉人家奴,通过阉割使其丧失性和生育能力后,可以在后宫中进行服务,这些非女性群体的作用就是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也就是用一群残缺的人维护一个人的尊严。


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最突出的是东汉、唐和明三个朝代,具体的专权原因各不相同。

东汉后期,皇帝多为幼主,幼主登基伊始,皇太后垂帘听政,必然重用外戚(皇帝的母族和妻族),时间一久,小皇帝必然心有不甘,特别是皇帝成年之后,急需夺回皇权,但此时能信任并依仗的只有他身边的宦官,宦官借此把持朝政与外戚进行斗争,获得朝政的主导权。

到了唐朝就又换了一番景象,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趋严重,皇帝为了监视各藩镇的动向,便会排出监军,而能够担任监军的便是宦官,由于监军可以上达天听,所以权力日趋增大,最后甚至在地方节度使之上,代表中央监控藩镇军队。唐朝后期甚至出现了枢密使和神策军中尉都有宦官担任的情况,宦官控制了中央禁军以及首都宫廷的保卫,权倾朝野,自然对于皇帝的废立不在话下。

明朝的宦官专政就更是有制度保障的了,明朝的宦官设二十四衙门,衙门的主管叫“太监”,所以后世大家称宦官为太监,他们最主要被赋予的权力是“批红权”和特务机构,“批红”便是由司礼监太监代替皇帝批阅奏折。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更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厂卫横行、告密成风,宦官专权的危害可见一斑。


宦官专权确实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情况,但究其根本,无论他们的权力有多大,都是皇权赋予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使得皇帝越来越像把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所以在各种制度层面进行调整,并赋于宦官这一特殊群体一定的权力,其实这些刑余之人也只不过是皇权的机甲罢了。


休哥斜轸


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黄宗羲于《明夷待访录》表示明朝宦官之失:“今夫,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天下之刑狱,先而后,其它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

这是当时明朝宦官的评价,说明当时宦官的权利已经十分得到皇帝的信任了,即使是六部官员也不过是听从宦官罢了。

不过黄宗羲先生毕竟有些狭义了,因为明朝的皇权专治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深受皇帝信任的宦官也就权利自然大了起来,这其中有宦官谄媚的原因,但宦官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尖刀罢了(俗称狗腿子)。

但实际上宦官这一畸形的存在,他们是十分悲惨的,他们没有什么生活的希望,他们可能也不知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全力效忠皇帝,直到自己去世。

但宦官中其实也不乏野心之辈,比如赵高,他作为比较典型的一个宦官弄权者,他主要还是得到了胡亥的支持,所以在胡亥被他杀死,他再去扶植扶苏,明显得不到信任,最后被扶苏杀死。

然后是东汉的党锢之祸,这明显等级便高了一些,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外戚集团在当时争权夺利,而宦官集团凭借皇帝的信任明显盖过其他集团,这也是为什么张让等十常侍集团能在桓灵二帝时期风生水起,但是可惜何进临死之前,召唤外援董卓,所以最后是董卓掌权。

然后是唐朝的宦官,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最高度,甚至掌握了了军队,比如神策军,天威军等,而李辅国也是其中的典型人物,这也是在安史之乱后,各地叛乱割据不止,所以从唐代宗时期就非常疑心,所以宦官集团开始生长,后期还出现了牛李党争,表示宦官权利已经到了一定程度。

但是宦官没有什么人生理想,所以更不可能治理朝政,所以唐代的宦官也就在那个盐贩子的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毁灭了。

总得来说宦官都是依靠掌权者生存的,除非这个宦官集团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一旦失去掌权者,最后肯定会灭亡,例如刘瑾,王振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宦官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皇权的,也就是宦官实际上是没有哪怕一丢丢的权力的,宦官只是变相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封建专制的一个“畸形”的受益者!

并且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当中,皇权与相权其实质是两个相冲突的个体,就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皇权总体上是一个不断集中上升的过程,而相权不断的被削弱。

而被削弱的相权必然会加回到皇权身上,“欲戴王冠,必受其重”相应的君主所要处理的事物就会变多,而皇帝也不过是一个鼻子,一双眼睛的普通人,他也会忙不过来,甚至可以说他也想玩,想偷懒,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皇帝都像秦皇汉武一样那么勤政。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把好不容易抢过来的权力又还给宰相吧?这个时候一般就会有设立一种秘术机构(比如内阁)来分割相权,但是这样还是需要皇帝来做抉择,工作量还是蛮大的!这个时候,皇帝深处宫苑之内,接触到最多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宫女和宦官。

而中国历来“女性”就没有什么参政的可能,而这些甚至可能是皇帝一起长大的宦官(或者看着皇帝长大的)不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吗?他们一般没有后代(宦官不一定是太监,太监一定是宦官),不用太过担心他们为了家族篡位的问题,这样皇帝对他们越来越放心(自己无事一身轻),万一再遇上这个宦官“战斗力”特别强,官场不给你,你说宦官他能不专权嘛?毕竟他只需要蒙蔽皇上一个人就够了!

还有一个作证的:历史上中国宦官专权最严重的几个朝代——东汉,唐朝中后期,明,你瞅瞅这几个朝代皇权是咋样的是不是一个比一个集中?相权一个比一个不顶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半生随风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个专注历史三十年的男人。

宦官,又称太监、内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团体了,为了一口饭吃忍辱负重,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却能够断掉自己的子孙根,进宫服侍皇族。

身有残疾,自然却是不受人待见,被人轻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小的群体,却往往可以把控朝政。

就如秦朝怂恿二世腰斩李斯的赵高,再到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王振,亦或是清朝慈禧身旁的大太监李莲英。他们都靠着自己残缺的身体,控制着人们眼中的九五至尊,祸国专权。

一个是偶然,那么各朝各代都有这样的宦官就一定要他的原因了。下面我就来给大家浅谈宦官“成功”的原因。

忍辱负重,心理扭曲

生理的残缺,必然带来心理的扭曲。这些宦官大多数是因为家中贫穷所以在幼年时期就被送进宫中。

这个年纪,孩子的心理往往发育不够成熟,在接受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和宫中的调教后,心态自然发生变化。自觉低人一等,讨好主子步步攀升自然成了他们的目标。

就比如宦官鼻祖赵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出了各种卑劣的手段,假传圣旨逼死公子扶苏,最后落井下石腰斩李斯,这绝不是一个人正常心理所能做出来的事。

太监这一非正常存在的群体,注定了他们扭曲的心态,祸国殃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接近权力中心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俗话说得好“在其位,谋其政”,做天子的自然是要处理政事,心系天下。

可要是皇上不务正业,那些政务怎么办?自然轮到了皇帝的“生活秘书”—贴身太监。于是乎,这些贴身太监便成了面见皇帝的一道关卡,有些大臣巴不得讨好这些太监,自然而然他们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明朝的王振,可谓是皇帝身边的“好帮手”。不仅自己的到处敛财,结党营私,最后还拖着明英宗进了瓦剌的军营。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蒙蔽圣上,最后酿成了明朝最大的耻辱—“土木堡之变”。

可以说的是,宦官这一群体在古代是没有尊严的,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玩弄权术的本领来获得自己心理的满足。毕竟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趣论史册


虽说宦官不起眼,但皇帝突出啊,皇权更是至高无上,作为与皇帝联系最紧密的一群人,一旦皇帝不作为,宦官专权也就不奇怪了。

跟文武百官比起来,宦官与皇帝的关系更加亲近。官员除了上朝期间和召见能够见到皇帝,其他时间皇帝都是居住在深宫中,。而宦官不仅贴身侍奉,还是皇帝与文武百官的联系枢纽,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官员跟宦官说好话才能见到皇帝就是这个道理。

而宦官一旦学会察言观色讨好皇帝,为皇帝分担烦恼,极易得到皇帝的宠信。唐玄宗开创盛唐气象以后,安于享乐不理朝政,这时宦官高力士谄媚唐玄宗,跟那些忧国忧民的文武百官比起来,显然高力士更能让唐玄宗高兴,结果就是盛唐逐渐衰落。

还有的宦官则是利益争端的受益者,明末天启时期,朝廷党争不断,特别是东林党,这些读书人肩负振兴大明的重任,抨击时政,却不能提出合理建议,让皇帝非常反感。为了牵制这些人,天启皇帝启用宦官,“九千九百岁”魏忠贤便是这一时期崛起的,他陷害忠良、残杀无辜,让朝廷更加混乱。


史知今


古代历史上,汉、唐、明三代的宦官专权最为突出,其中最为豪横的当属唐代的宦官集团。宦官地位的不断提升甚至可以到达左右政权的地步,实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必然结果。

一、必然性:宦官专权背后的制度支撑

比如明代,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政治设计理念看,他最为注重的就是所谓的“分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官僚系统的同时,也注意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内臣系统,比如,前后共设内官系统十二监、四司、八局,刻意提升内臣地位,宦官已经成为政权内“分相权”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可能性:宦官不都是无用之人

比如明代,全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上,皇帝没有能力处理全部政务,只能交给身边自己信任的人,那就是宦官。

比如唐代高级宦官为了长久掌握权力,经常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年强的宦官收养为义子,培植私人力量。唐朝后期,宦官集团还能够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如掌握了北门十军。

任何一个朝代,宦官之所以能够专权,必然是当时的政治管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和缺失。


驸马君


熟知中国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出现过很多次宦官专权的现象,不仅大肆敛财,甚至霍乱朝纲,那一个个名字至今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发人深省。

而宦官,说白了就是一群太监,明明是弱势群体,何以能够屡屡干涉朝政,甚至还能够隐隐盖过皇权呢?

宦官专权的原因

实际上,宦官专权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皇权的神圣和不可逾越

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都已经是宦官专权了,怎么还不可逾越呢?这不已经逾越了吗?

恰恰相反,宦官仅仅只是代替皇帝行使了皇权,而非逾越皇权,你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历史上专权的宦官有很多,比如魏忠贤、刘瑾等等,但又有哪一个推翻了皇室,自己建立了政权呢?

没有吧,实际上也不可能有。所以宦官干政也好,外戚专权也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皇权的旁落所导致的。

为什么宦官可以专权?

接下来讲讲,为什么宦官可以专权?实际上不仅仅是宦官,但我们今天只说宦官。

宦官为什么都会被生理阉割,因为他们是要进宫伺候皇帝起居的,也是离皇帝和他的家眷们最近的人,阉割是为了避免他们祸乱后宫。

就皇帝这个职业来讲,中国历史上总共诞生过约莫五百多个,昏庸的多,圣明的少,贪玩的多,勤政的少。而皇帝专心玩乐不理政务,总要有人来代替皇帝发号施令吧,这个人通常就成了侍奉在皇帝身边起上传下达作用的贴身太监。

人都是利欲熏心的,太监虽然都被阉割了,但也脱不开人的范畴,自然也会追求利益和权力,有了皇帝这个后台,逐渐就开始结党营私,因为在朝中大臣看来,太监可是皇帝的代言人,如若皇帝昏庸无能的话,宦官专权也就不那么叫人意外了。


古今嘚吧嘚


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首先, 宦官要专权, 必须是在中央集权加强时期。其次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 宦官便以功获宠, 以宠掌权。再次, 就出现宦官专权的某一朝代来说, 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皇权受到威胁时, 便利用内朝宦官来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 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 形成了专权局面。此外,政治腐败也是宦官专权的一个原因。白寿彝曾经指出:“一般来说, 在皇帝勤于政事, 积极有为的时候, 宦官是难于插手政治的。反之, 在政治腐败, 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于理政的时候, 宦官则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于政, 甚至左右政局。” 在王朝的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政收入的增加, 统治者开始奢侈腐化, 政治逐渐腐败, 宦官的数量不断增加。当皇帝殆政的情绪日益滋长, 就容易将内外朝政事交于宦官,使宦官势力急速上升。综上所述, 在开国初皇权独断的全盛时期, 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时,宦官不可能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当皇权受到威胁, 皇帝对臣属又深加疑忌, 皇帝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 分割、削夺其权力时,或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宦官便应运而起, 进而执掌军政大权, 形成专权局面。由此可见,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实质乃是封建皇权的变形和延伸。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进而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旧王朝覆亡。可以说,宦官专权主要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又加速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

  


凹凸花开


宦官(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到了明朝,对于老年的太监又称伴伴。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宦官的代表人物有赵高、蔡伦、张让、高力士、李辅国、郑和、王振、刘瑾、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等等。不起眼,这些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所做所为能说不起眼?这个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本来就做了一个很特殊的事情了,不管以后怎么发展其实还是要看个人的修为品行的。但是对于一个男人,一个不完全的男人来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心里不扭曲不变态才怪。特殊身份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权利,有些人有了一定的权利就膨胀了,对于有缺陷的人来说,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也显得有些可以理解了。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可图了,也是一方面原因。至于为什么会屡屡专权,其实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宦官不计其数,真正能有名号让后人记住名字的,也就那么多,专权的其实也是少数……(万恶的旧社会)


遥远的故乡梦


楼主可以直接看加粗和下划线部分,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全文阅读。


首先,官僚机构的庞大是造成阉人存在的必然性。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皇帝为了维护皇权的高度专制,相权不断受到抑制,皇帝集大权于一身,每天处理繁杂的政务,在缺少贤臣辅政的同时,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政大事都交由贴身的阉人处理,宦官便有机可乘,假借皇帝的名义干政,各事务衙门行政长官平时很难面圣,也只能俯首听命于权宦。由于其势力庞大,涉及到朝廷的各衙门,国家政权处于紊乱状态。人治和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也为阉人干政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二,还有宦官这一群体的性格原因。宦官群体是一个畸形群体,不是正常的男性,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曲折的身世、背景,为了生存而被迫接受阉割变成不男不女的中性人。生理上的阴阳失调,造就了性格、心理的极度变态和自卑。生理上有缺陷,又无生育能力,被称为“绝后”之人。就阉人本身而论,没有任何顾忌之处,但在进入处处充满权力争斗和陷阱的宫廷后,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宫廷斗争中而性命难保,因此在这种充满压力和压抑的双重氛围中,阉人作为宫廷中最底层的奴才,生活得战战兢兢,人人自危。对比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穷奢极欲,其内心潜藏的对名利的渴求和贪欲也更胜于常人。

第三。,皇帝极权专制是宦官干政的根本原因。明朝建立初期,太祖璋皇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开创大明基业,以万代传世,诛杀了一批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权臣,洪武十二年(1379年),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中央设六部以代中书省之权,行政、军事、司法三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往日丞相所承担的工作量都加在皇帝一人身上,日理万机。据《明史·职官志》载:洪武十七年铸铁牌,以防止宦官专政。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于宫门中。又敕诸司,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这充分说明,朱元璋的态度明确,严禁太监干政,禁止内官与外廷的交往和利益勾结。据《明史·宦官传》记载:“有内侍以久事内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还乡,终身不齿。”在这种极端反对宦官专政的态势下,宦官专政的现象还是在明成祖即位后初见端倪,这进一步说明了宦官专政存在于缺乏法治监督的情况下,君主的权力无法抑制,不得不任用内监,为其专政埋下了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