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如果要給民國時期的文人拍一部《論罵人的藝術》的電影,魯迅先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男主角,先生的罵人水平可謂登峰造極,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那麼有主角就得有配角,這男二號自然也得是個能跟魯迅平分秋色的人來擔任,毫無疑問,郭沫若先生最合適不過了。自古以來,文人相輕,這二人當年也是鬥得曠日持久,如火如荼啊。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論文學造詣,“魯郭茅巴老曹”,兩人一個第一,一個第二,實在難分伯仲;論思想文化,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可要論人品道德,那可就有得說了。所以這二人碰到一塊兒,可以說是針尖對麥芒,罵無止境!

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自然沒話說,郭沫若先生的文學造詣也是真才實學。但相比魯迅來說,郭沫若屬於後輩。按理來說,後輩面對前輩應該是報以崇高的敬意的,更何況是魯迅這樣的大咖,可郭沫若顯然做得不夠地道。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郭沫若最遭人唾棄的就是當年的“賣友求榮”事件,因為他出賣的這個人是遠近聞名的魯迅。他曾邀請魯迅一起抨擊舊社會,等到魯迅同意後,他又在自己出版的兩個刊物上發文抨擊魯迅,給魯迅判了三個罪名,一是“魯迅是封建餘孽”,二是“魯迅是二重反革命”,三是“魯迅是法西斯”。這三個子虛烏有的罪名強加到魯迅身上,他很冤枉啊。而魯迅可是個拿筆當槍使的人,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當即發文反擊,指責郭沫若“才子加流氓”,從此便與郭沫若交惡,罵戰自從開始就不曾停下。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直到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在上海去世,整個文壇為之悲痛。宋慶齡女士親自主持了魯迅的喪禮,還選出了蔡元培,茅盾等等13名聲名顯赫的人組成治喪委員會。他的死訊引起全中國的注意,上海上萬群眾自發前往弔唁,參加葬禮的送葬隊伍從徐家彙一直排到虹橋萬國公墓。更神奇的是,自從魯迅先生去世後,郭沫若一改之前的敵對態度,對魯迅先生及其作品持以崇高的敬意,開始在各個公開場所宣稱自己十分敬佩魯迅先生,但他卻沒有來參加魯迅的葬禮,這是為什麼呢?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兩人雖為死對頭,可同樣在文學界有極高的造詣,文人相惜,參加葬禮悼念總是應該的。原來不是郭沫若不想來,即便他想來也來不了。魯迅去世的時候,郭沫若遠在日本,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一去一回太麻煩。而且他得到消息時比較晚,在當地的報紙上看到消息後,十分悲傷,痛哭流涕。他自知無法回去弔唁,只有寫下一幅輓聯悼念:

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一無孔子;

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從輓聯可以看出,郭沫若對魯迅的評價非常高,讚揚魯迅先生為後世楷模,正是魯迅這把尖刀,將舊社會黑暗勢力打得頭破血流。但是,既然他這麼賞識魯迅先生,為什麼生前一直爭鬥不休,死後才握手言和呢?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建國以後,魯迅先生雖然早已去世,但是他的影響力卻不減,名聲也越來越大。此時郭沫若又說與魯迅先生是好友,實在不難讓人以為,他是想借著魯迅先生的名氣,抬高自己的身價。後來,領導人也曾問過他為何當年會攻擊魯迅,可他卻回答道,當年的人不是他,攻擊魯迅的另有其人,於是事情也變得複雜起來。不過想來也是,以魯迅後來的地位,就算真是郭沫若干的,怕是也不敢承認吧。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直到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仍然發文章悼念他“自己實在有些後悔,不該增上傲慢,和這樣一位值得請教的大師,在生前竟失掉了見面的機會。”這才是不和緣由遠在,多麼可笑啊,說起來兩人都不算相識,根本沒有見過面,就鬥得那麼狠,罵得那麼兇。如果當年兩人能夠見一面,談一談的話,即便不會形同摯友,最差也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吧。

魯迅去世十年後,郭沫若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一語道破不和原因

即使兩人爭鬥過,但不得不說,他們對於彼此的文學水平是十分欣賞的。不管魯迅也好,郭沫若也罷,前人的事情就由前人說吧,我們後人關注他們的文學作品就好了。唯一遺憾的就是,他們都不曾相識過。如果他們當年已經相識,又會在文壇掀起怎樣的水花呢。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的關注,留言和點贊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