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女神》是新詩歷史上的奠基之作,開創了“一代詩風”,是五四時期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

聞一多先生在《之時代精神》中說道:《女神》真不愧為時代的一個肖子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郭沫若


《女神》第三部分的《蜜桑索羅普之夜歌》

無邊天海呀!

一個水銀的浮漚!

上有星漢湛波,

下有融晶泛流,

正是有生之倫睡眠時候。

我獨披著件白孔雀的羽衣,

遙遙地,遙遙地,

在一隻象牙舟上翹首。

啊,我與其學做個淚珠的鮫人,

返向那沉黑的海底流淚偷生,

寧在這縹緲的銀輝之中,

就好象那個墜落了的星辰,

曳著帶幻滅的美光,

向著“無窮”長殞!

前進!……前進!

今天重讀,不僅能夠感受到人們稱道已久的時代精神,同時帶有異於其他作品的對立矛盾——語言之對立、色彩之對立、節奏之對立。

語言之對立

詩人以開放心態,將中西方語言的結合體和古文與白話結合寫入到作品中。

文學作品即話語的產物,離開各種各樣的話語,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性將無比寄託。

《女神》的語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純粹詩歌語言,而是由科學話語,政治話語、歷史話語、日常生活話語的構成的雜語,各種話語在詩歌中體現。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郭沫若


它們之間的碰撞,使詩歌語言之間擦出了火花。在固定的語言背後,卻散發著屬於五四時期的時代語言。

這首詩的題目是有一個音譯詞蜜桑索羅普構成的,它原本是英語misanthrope,詩人將它音譯成漢語,為厭世者的意思。

色彩之對立

其次,在這首詩歌中,作者以潛在夜色的黑和描寫事物的白之間的對立,碰撞出色彩的火花。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馬克思說過: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色彩的描寫在詩歌創作中的運用,取決於色彩在詩歌藝術中的獨特作用。

文學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文學藝術創作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它從社會實踐中來,還需返回到人類社會中去,以求產生相應的社會效果。這就要求文學創作必須滿足人們的一般審美需求,給讀者精神上的愉悅感,引起儘可能多的共鳴。

詩歌是文學藝術的一部分,當然也不能脫離這個標準。郭沫若在這首詩中對用單一的銀白色襯托夜黑,成為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寄託,即表達厭世者的一種感嘆。

在題目中是寫出的是夜歌,也給人的感覺就是黑,然而在詩文中,詩人用黑的對立色白來描寫,比如白羽毛、星漢、鮫人淚、銀輝等,都是單一的白色,與黑形成鮮明對比的白色調烘托黑夜的環境。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用黑色白色的碰撞,更激烈的表達厭食者的心理。詩人不直接寫厭食者的黑暗心理,反之,體現他的樂觀,有生氣,更能體現出一種憂鬱但光明的感覺。

節奏之對立

這首詩歌的體裁是厭世者的讚歌,作者以詩歌的形式描寫出來,因為詩是一種形式感特別強的文體,詩的形式中浸潤著思想和感情,這首詩將讀者帶到自由靈動和雄渾高昂的節奏中。

郭沫若給田漢的心中曾說:我的靈魂久困在自由與責任二者之間,有時歌頌海洋,有時又讚美大地。

在他的創作中,有一種“海洋精神”,即作品中對海的描寫也有大多處。在這些語言中,比如“融晶泛流”、“沉黑的海底”、“幻滅的美光”,這些都是對大海的描述。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大海初給人的感覺即是深不見底,莫名的一種恐懼感,詩人用“沉黑的海底”可以表達大海的壓抑,同時在五四時期,一些積極分子救國圖存、學習海外經驗,擺脫傳統舊道德的壓抑,詩人借海洋精神展露人內心的不安,同時,也體現這首詩的厭世者對現實的反感厭惡。

當然,在作者的整體詩風下是浪漫唯美的。從詩的副題中,此詩是呈給英國唯美主義詩人王爾德所做的劇本《莎樂美》和田漢的,因為田漢在文藝見解中有些唯美主義傾向,欣賞王爾德的作品,當然詩人會受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這首詩的整體意境就被浪漫主義圍繞。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王爾德

詩人引用人魚眼淚、化淚成珠的傳說,具有唯美主義的藝術風格。詩人引用這個傳說,與李商隱詩中一句,“滄海月明珠有淚”這兩個意象有異曲同工之處。

詩人寫這些虛無縹緲的意向,唯美而傷感,虛無不現實,雖是如此,詩人用精神上的唯美浪漫代替現實的黑暗,這正是厭世者的強大之處,運用了精神勝利法。

詩人的筆調是借海洋的自由靈動,化身一位海上的鮫人,在波浪的推波助瀾下,向著“無窮的長殞”前進,雄渾高昂的氣勢順勢而來,節奏上的對立,使得厭世者歌唱的夜歌更嘹亮,節奏激發的情感克服這首詩題材本身的單調。

郭沫若《女神》中一首厭世者的讚歌


當然,郭沫若詩中的浪漫主義並不是無源之水,在小時候,他飽讀詩書,尤其是屈原的作品,對他的創作有極大的影響。他一生推崇屈原,對屈原做過研究,深受他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因此在這首詩中,詩人表現大自然的美,浪漫主義的筆調,表達個性自由。

郭沫若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面向整個宇宙,整個人類社會的詩人。光明而自由的精神,浪漫主義的氛圍,正是郭沫若詩歌的價值

這首夜的讚歌是如此的美妙,詩人的創作手法——對立美,將厭世者的心境與意境完美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