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寶寶在出生前,很多家長就開始儲備早教知識,準備早教玩具,甚至談論育兒分工,可以說對早教還是很重視的,不過,真正到實踐的時候,新手爸媽往往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誤入一些早教誤區,白白花了錢不說還讓孩子走了彎路。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有些家庭在真正進行早教的時候,容易進入5大誤區,在此提醒各位家長務必避免。

1、包辦代替

美國教育名人提姆·沙丁認為“照顧自己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渴望及本能”。敢於放手的家長會在養育過程中密切注意寶寶上肢力量的增長狀況,有些寶寶五、六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端舉雙耳吸管杯喝水了。

最遲在寶寶1歲後就要樹立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飯、喝水、洗手、擦嘴等,否則會阻礙寶寶自立性的發展。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2、不適當的滿足

一歲左右的寶寶就已經熟練掌握察言觀色的能力了,會用一些手段來纏著父母,滿足他的要求,如果父母常常妥協,寶寶的要求很容易就得到滿足,那麼寶寶就會在下一次如法炮製,以更糟糕的行為來取得父母的注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3、干涉太多

有些家長把寶寶管的太緊,什麼都不讓玩。在不涉及安全的前提下,應當放手讓寶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培養寶寶的自立自主意識。

比如玩沙子、玩水、畫顏料等,有些家長擔心衣服髒了不好洗,或者溼了要換嫌麻煩就不讓寶寶玩。但帶孩子不能以家長的角度去看好不好玩、麻不麻煩,而是一切以發展寶寶的能力為第一考量。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4、教育不一致

有句俚語“一打一護,不會上路”。意思是祖輩與父母,或父母之間對寶寶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導致寶寶做了一件事之後,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這樣不僅會抵消教育的作用,也會降低寶寶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這就回歸到理念層面了,家庭內部要在寶寶行為底線上統一起來,而且需要父母平衡“放養”和“圈養”兩者關係。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5、體罰後反悔

寶寶不小心做錯事,家長氣惱了會不分青紅皂白而體罰寶寶,打完家長想想又後悔,又回去親親抱抱的哄寶寶。

這種教育方式會使一兩歲的寶寶不明是非,從寶寶不知何故被打,到家長突然來哄自己。完全摸不著頭腦,不明就裡。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正確的早教方法是什麼呢?

1、有歸屬感、有意義的感受

讓寶寶相信自己是被父母長輩關愛和接受的。大家都在期待自己成為一個好寶寶,這是寶寶建立歸屬感的關鍵。

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溺愛寶寶,當寶寶犯了錯誤,家長要用智慧去理解寶寶的錯誤,更需要用愛的方式去糾正他的行為,讓寶寶感受到愛和鼓勵,也接受成長的期待。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2、對能力的體會

當寶寶出生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如可以控制自己去抓握物品,可以自己去爬或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當寶寶能力逐漸開始呈現時,父母需要做的是保證安全、瞭解需求、給予體驗的機會。

比如吃飯的時候,一開始以家長喂為主,但要讓寶寶自己也抓一根勺子,他吃進自己挖的飯會特別高興,漸漸家長就不用餵了。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3、社會生活技能

生活就是教育的教材,寶寶可以在生活中獲取各種各樣的本領,而生活教育的目的,旨在解決吃、喝、穿、住、交往等問題。

寶寶喜歡模仿父母,他們希望像大人一樣可以有能力去拖地、洗碗等,此時父母則可以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教育他們如何獲取各種生活技能,讓寶寶及時體會生活中的成就感。


給孩子做早教時,家長要“避開”這5個誤區,別花了錢還耽誤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