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軒媽媽和爸爸早些年一直打拼事業,就沒有想著要孩子。等軒軒媽媽35歲、事業成功、收入頗豐的時候,軒軒媽媽和爸爸開始準備要孩子了,卻發現怎麼也要不上。
為了要孩子,軒軒媽媽可沒有少吃苦。好在,歷經苦難、費盡周折,終於在40歲的時候生下了軒軒。
軒軒得來不容易,軒軒媽媽自然非常寵愛,打算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孩子培養成才。在軒軒幾個月大的時候,軒軒媽媽就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帶著軒軒參加各種早教班。
就這樣,軒軒媽媽帶著軒軒遊走在各個早教中心,軒軒表現很好,學了很多東西。兩歲就會背差不多五十首唐詩,會認識20以內的數字,會數數到100了,還認識不少的漢字……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軒軒的知識儲備明顯高於其他孩子。
軒軒媽媽每每談起這些成就,就非常開心,覺得自己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可是,幼兒園的老師卻說,軒軒問題很多,尤其在上了大班之後,這些問題更是暴露無遺。
首先,人際交往能力很差。軒軒不會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有時候還會對小朋友動手。老師說,這是他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表現方式,只是這樣做很容易讓其他小朋友誤認為他是在打人。
其次,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大班的軒軒,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衣服,不會自己倒水喝,不會上廁所……所有一個5歲孩子應該做的事情,他都不會。再加上軒軒媽媽覺得,不會做這些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所以幼兒園的老師也不敢多教孩子。因為這個問題,軒軒換了好幾個幼兒園了。
第三,管理情緒的能力很差。軒軒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開心的時候除了生氣扔東西以外,找不到任何正確的發洩方法。在家的時候,有媽媽哄著,在小班的時候有老師哄著,但到了大班,還是這樣,讓很多同學和老師都覺得厭煩。
第四,運動能力發展不健全。雖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很強的運動能力,但基本的跑跳走平衡等還是應該具備的,但軒軒運動能力很弱,經常走路摔倒。這跟軒軒媽媽從小帶軒軒聽課,很少帶出去玩有一定的關係。
其實,軒軒媽媽走入了一個誤區,覺得早教就是啟蒙教育,覺得孩子掌握知識,比具備一些基本能力要好。但實際上,對於六歲以下的孩子,知識教育並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孩子具備一些情商,具備人際交往能力,具備管理情緒的能力,具備自理能力。
阿德勒曾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曾說,很多的早教機構,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拼命地交給孩子一些知識,以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卻完全忽略了孩子在六歲之前,學習的主要內容並不是所謂的知識,不是一二三等數字,也不是加減乘除,更不是識字。
對於六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更需要的是培養安全感,培養自理能力、獨立能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和自我意識的能力,保護好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激發他們在各個敏感期的能力,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我曾記得一位高學歷的爸爸,將孩子小學階段的所有知識點進行了歸納和概括,發現小學六年,孩子所需要掌握的知識,真的不多。為著這些不多的知識,卻讓孩子放棄所有興趣和愛好,放棄童年一去不返的無憂無慮,放棄孩子本真的快樂,真的是不值得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他本該快樂的年紀,採用的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法,所學的東西還是他所感興趣,他在這個過程中歸納總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方法,那他就算是成功的孩子。
閱讀更多 懶媽媽的育兒之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