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不少家長都會抱怨孩子太小的時候是沒有什麼

自我控制力,貪玩、拖拉還不服管,但其實,孩子的行為從來不是孩子單獨的問題,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這兩點父母要參考一下!

1:家長包辦一切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們捨不得孩子吃苦,總是以“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懶惰成性大多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而3歲左右正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期。這時如果把孩子的“懶惰成性”當成“長大就好了”,想讓孩子改過來就很難了。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2:沒有時間觀念

懶惰是一種心理上的厭倦情緒,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日常起居沒有秩序,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正確的時間觀念。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忽視了時間觀念的培養。比如孩子上學要遲到了,家長一直在催催催,孩子反而更不著急,因為孩子認為時間有父母幫忙把握,肯定不會遲到,造成孩子時間觀念越來越淡薄。 孩子意識不到時間的重要性,很容易浪費時間、懶惰成性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如何利用“馬蠅效應”激發以及培養孩子的“進取心”?

1:制定目標 提前約定

培養孩子自律的第一步是讓孩子有一個基礎的時間觀念,而實現這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制定目標 提前約定”。我們平時做事最有效率的時候,就是有明確的目標以及時間快要結束的時候,這時心中目標一致,家長在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前和孩子做好約定,這樣孩子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做這件事需要用多少時間,做不完這件事會有什麼結果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2:讓孩子承擔後果

我們都是時間是不可逆的,當我們固定時間內沒有完成一件事,都會受到懲罰。而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種後果大多都是家長在承受。比如孩子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送孩子晚了。孩子沒有承擔過後果,就不會有自律的習慣。當孩子第一次拖拉到上學快遲到時,家長只需要提醒他一次,孩子不在意上學自然就會遲到。家長讓孩子進學校,孩子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幾次之後就知道不拖拉了。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3:以身作則

國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孩子做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的忽視會降低孩子的自制力。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做事拖拖拉拉,答應孩子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家長的行為舉止對孩子有很深的影響。想要孩子有自律意識,家長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對於孩子們的懶惰,我們家長有很大的責任,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不然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賴,什麼事都不自己動手。一定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個人認為遊戲書對於3-6歲是抓住大腦發育的一個好工具。在孩子成長道路上家長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培養行為習慣的繪本,優秀的父母一定不會讓孩子沾染一身壞毛病,看上去是愛護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

在孩子行為習慣開始學習的時候,家長可以藉助一些有利於孩子智力發展的繪本,比如《孩子行為習慣培養》,這套繪本我在自家孩子小時候就經常讓他學習,因為孩子天生對圖畫感興趣,我在在一旁教導他,把裡面的故事讀給孩子聽,久而久之孩子就學習有禮貌、不撒謊、不自私。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

10冊不過是4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但定型可就很難再改了。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下方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