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祕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媽媽,你可以陪我玩嗎?”4 歲的孩子眼巴巴的望著媽媽。


“不行,媽媽現在有份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你先自己玩,晚點媽媽再陪你。”媽媽坐在電腦桌前,眼睛都沒抬一下。


“哼,你每天都不陪我!”孩子立馬生氣,見媽媽還是沒有理會,開始在媽媽旁邊左弄右弄,一會扯媽媽頭髮,一會動電腦鍵盤。


“你不要動啦,再動媽媽就要揍你了!”本來工作就焦慮的媽媽一下氣急敗壞。可是孩子還是不停的干擾著媽媽。媽媽氣的重重的打了孩子屁股。


“呸~”孩子朝媽媽吐口水。


“啪啪”媽媽更生氣了,狠狠地再打了幾下孩子屁股,並大聲訓斥“你還朝媽媽吐口水,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氣死我了!”


“哇~”孩子開始大哭。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身為職場中的媽媽,這個場景是不是特別熟悉呢?媽媽就不明白,明明告訴孩子,等會再陪她玩,她怎麼就不聽呢?非要在旁邊瞎鬧,還吐口水,非捱揍不可。


我們在外面也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看到別人手裡的玩具就搶;有些孩子動不動就打人;有些孩子四五歲了還咬指甲;還有些孩子路過商店就要買玩具,不答應就在地上撒潑打滾。


可是,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不良行為呢?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究竟藏著孩子什麼秘密呢?作為父母,我們又應該怎樣正確的解鎖呢?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

一、重新定義不良行為:實質為發展適應性行為


很多父母都曾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式問題煩惱過。很多時候,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按照大人內心的想法去做,就會被貼上“行為不良”的標籤。比如說兩三歲的孩子喜歡動手打人;再比如說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不是,那不良行為究竟是指什麼呢?


美國著名作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指出:“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應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此時唯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


所謂原始腦,是指網狀腦系統,存在於所有動物中,它負責個體生存、生理安全需求和身體知覺。如果覺得不安全,原始腦就會出現三種反應:戰鬥、逃跑或僵住,也是人類自我保護或攻擊的本能反應。它只照顧自己的願望和需求。


簡.尼爾森在書中進一步指出:“成年人常常會和孩子一樣陷入“原始腦”的操縱中。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如此常見的原因所在-權力之爭中,最起碼要有兩個人。而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樣失望。”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也就是說,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其實是孩子做出的“與其年齡相符“的行為,也是發展適應性行為,而並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要求。他們的語言或社會技能也還不能讓他們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尤其是當他們的要求對大人來說似乎是不合理、製造麻煩或不合適的時候。


二、解鎖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獲得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在向父母傳達信息,這就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越深入瞭解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就越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發現,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這些目的是建立在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


然而,孩子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如果你問孩子為什麼要做出不良行為,他們可能會說不知道,或者給出一些其他藉口。那麼,這四個錯誤目的分別是什麼呢?我們接下來看看。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每個人都想得到關注,這本身並沒有錯,然而問題出在孩子想要過度關注的時候。也就是說,孩子在用一種令人煩惱的的方式來尋求歸屬感。這種行為之所以令人煩惱,是因為它來自孩子潛意識中的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這種孩子沒有意識到的錯誤觀念,使得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行為更增加了父母的煩惱。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這種情況在二胎家庭更加明顯。我家大寶在小寶出生後,經常一個人玩一會就跑過來找我,要求我跟她玩,如果我沒有答應,她立馬生氣,跟我控訴:“媽媽,你陪我太少了!你都不跟我玩!你整天就是照顧妹妹!”,有時候直接躺地上哭鬧。而在小寶出生之前,她一個人可以開心的玩很久而不打擾我。


朋友家也是二胎,朋友跟我抱怨:自從小寶出生後,4歲的女兒開始頻繁尿褲子,反覆跟她說要及時上廁所,都不見效。朋友生氣打大寶,還是一樣。


其實,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在尋求父母過度關注。在孩子心中,他習慣了父母圍著他團團轉的感覺。然而現在因為弟弟妹妹的出現,父母對他的照顧明顯減少,所以他感覺到自己沒有歸屬感了。


2.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同樣,每個人都想要擁有權力。權力本身並沒有錯,只是取決於你怎麼使用。當孩子潛意識中認為,只有自己說了算才能有歸屬感時,他們對權力的運用就像是不良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大人的尊重,大人越是強迫他,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權力之爭。


因此,父母要時刻保持覺知。一旦發現自己與孩子陷入了“權力之爭”時,最有效的做法是立即退出爭鬥,並向孩子承認剛發生的事情:“我覺得咱們陷入了權力之爭。我想我的做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你覺得自己受到了壓制,對嗎?其實我並不想這樣,只是我確實需要你的幫助。讓我們都冷靜冷靜,然後再找一種尊重彼此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這個時候,孩子往往就會死勁點頭。


前段時間,我家大寶迷上了電視,約定好20分鐘,但是時間到了,老公提醒她關電視,她不肯。於是老公直接關掉電視,孩子大哭。幾次之後,有一回,老公剛說時間到,大寶急忙跑去搶遙控器,然後得意地說:“哼,你們管不了我!”老公說:“數三下,如果不關,那明天就沒有電視看了。”大寶還是不理會。老公用手機強行關掉,孩子立馬大哭,並用手指著老公大吼:“誰叫你關的?你必須聽我的!我說關才能關!”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現在想想,其實大寶的這個行為就是在尋求權力。而老公的反應是威脅她,於是剛好與她形成權力之爭,因此孩子即生氣又憤怒。只是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父母與孩子的權力之爭呀。


3.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感,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當我們感到受了傷害時,就會自然反擊。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正是報復循環如此普遍的原因。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是如此,但是孩子並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家長在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時,要注意不要反擊,而應該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時候家長並沒有傷害孩子,但是孩子也可能感受到了傷害。


另外,家長應該注意,懲罰很多時候只能使報復循環永無止境。


文章開頭的例子中,小女孩朝媽媽吐口水,其實就是報復行為。這是因為媽媽在孩子干擾她工作的時候感受到了傷害,於是通過打孩子進行反擊,而孩子在遭受媽媽的捱打後產生了報復心理。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在遭遇家長責罵或者捱打後,有些孩子表現為還手;有些孩子表現為扔東西;還有些孩子表現為罵回去。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歸屬感。我放棄。


那些以自暴自棄為錯誤目的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對自己能力的錯誤認知,真的相信他們不會,無能。他們內心完全沒有歸屬感,不斷的告訴自己:我不行,我放棄。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後果不堪設想。


熱播劇《小歡喜》中,一直表現很聽話,成績優秀的學霸英子,在不堪忍受她媽媽接近窒息的愛的情況下,出現逃課,甚至想要跳河輕生,以此逃避她媽媽的管控。她那句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讓人揪心不已。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正是宋倩對英子濃烈而又無比沉重的愛,使英子感覺到絕望,所以想要輕生。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綜上,每個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暗藏著不同的錯誤目的,有時候這些錯誤目的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這就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找到孩子真正想向父母傳達的信息,從而正確應對。


三、正確應對4種錯誤觀念的方式-溫柔而堅定的有效鼓勵


上面我們已經瞭解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四個密碼,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正確應對呢?其實我們需要的,就是溫柔而堅定的有效鼓勵方式


簡.尼爾森說:“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應該對不良行為承擔至少與孩子同等的責任,並且要學會使用鼓勵性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

所以,家長只有抱著鼓勵、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態度,這些方法才能有效。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1.尋求過度關注


每個人都需要關注,但過度關注並不推崇用於孩子。你可以向孩子解釋,每個人都想要得到關注。然後,將孩子引向建設性的方式來尋求關注。正確的做法如下:

  • 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也就是說,給孩子分配一項任務,讓他幫助你。這樣孩子就獲得了關注,體驗到了他們所尋求的歸屬感。
  • 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比如說,設定每天晚飯後半小時,放下手機,專心陪伴孩子。
  • 閉上嘴,採取行動。比如孩子不願去刷牙,那麼,你停止哄勸,直接拉著孩子的手,走到洗漱間去刷牙。
  • 給予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比如說:我愛你,我相信你會自己處理好的。
  • 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比如每天睡前溫柔地和孩子說:寶貝,晚安,媽媽愛你。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2.尋求權力


權力本身並不是什麼壞東西,我們可以建設性地使用權力,而不是破壞性地使用它。你要承認,你沒有辦法強迫他改變行為,但是請求幫助常常能夠引導大人和孩子雙方,由權力之爭轉向用權力做貢獻。


  • 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
  • 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並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孩子不願意主動關電視,那麼提前跟孩子約定,什麼時間看電視,看多長時間。
  •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比如,孩子在床上蹦來蹦去,那麼告訴孩子,等你準備好了,我會繼續講繪本。避免提醒和說教,效果更好。
  • 提供有限制的選擇。 比如,孩子胃口不好,那可以給他選擇吃飯或者喝粥。
  • 鼓勵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上。比如,可以每週舉行一次家庭會議,聽聽孩子的心聲。
  • 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
  • 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3.報復


孩子往往會以尋求報復來掩蓋自己受到傷害的感覺。家長做到充滿關切的傾聽,而不要評判,這是最能鼓勵孩子轉化行為的方法。


  • 保持友善的態度,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比如,父母溫柔的看著孩子,不發火,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為什麼會出現報復行為。
  • 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到了傷害,用同理心表達對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的理解。比如,溫柔的跟孩子說:“我猜你現在很煩,那咱們先不說這件事,但我希望晚點能和你談談。”
  • 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父母在遇到孩子報復時,可以坦誠的告訴孩子:“我看到你這樣,我很難過,也有點擔心你。”
  • 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
  • 用語言表達你的愛和關懷。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4. 自暴自棄


記住,孩子不是真的能力不足,但是,在他們放棄這種錯誤觀念之前,他們會表現的無能為力。家長這時候需要安慰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因為大人也有灰心喪氣的時候。然後,表達出你對孩子的信心,並幫助孩子體驗成功的感受。


  • 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分解,每一步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比如,把暑假作業分成每日計劃,只要孩子完成當天的,就恭喜孩子成功做到了。
  • 向孩子演示他能夠照著做的小步驟。比如,鼓勵孩子,“我來畫這一半圓,你畫另一半。”
  • 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只要孩子比以前有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鼓勵。比如,孩子考試比上一回進步一名,都值得肯定孩子的付出。
  • 關注孩子的優點。把孩子的優點羅列出來,貼到孩子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
  • 不要放棄。
    告訴孩子,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麻煩和問題,因此,需要我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 定期安排特別時光陪伴孩子。
  • 用語言表達你的愛和關懷。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秘密”:尋求歸屬感的4種錯誤觀念


綜上,不管哪一種錯誤觀念導致的所謂不良行為,都需要父母耐心陪伴,多向孩子表達愛與關心,並隨時用同理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及時肯定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結語


每一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孩子各式各樣的行為問題。而這些在成人看來是不良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孩子為了獲得歸屬感的錯誤觀念。因此,父母需要提高覺知力,做到溫柔而堅定的有效鼓勵,從而轉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我是昕媽,二胎寶媽,一名醫務工作者,熱愛學習與分享,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所幫助,同時歡迎點贊和關注@昕媽育兒記,育兒路上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